论《清源文献》的编纂及其文献价值

2020-01-16 19:50
关键词:清源泉州诗文

范 丽 琴

(闽江学院 科研处,福建 福州 350108)

地方诗文总集是指专门辑录某一地区乡贤诗文的总集,起源于唐代殷璠的《丹阳集》,明代以后空前繁盛。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的明清地方诗文总集有400多种。明清时期,福建地方诗文总集编纂亦出现繁荣景象,其中明何炯所辑《清源文献》收录唐代至明代泉州一郡282位文人的912篇诗文,是一部极具地方文学和文献价值的诗文总集。黄凤翔《刻清源文献序》评曰:“今集中所载,率多名儒硕彦之品裁,端人修士之华藻,近之则可以检束身心,远之则可以恢弘治理,折之则可以博综名物,合之则可以考镜风气。”[1]210对《清源文献》编刊、版本、编纂体例特点及其价值进行全面梳理,为进一步研究该书提供重要参考。

一、编刊与版本

何炯,字思默,号怍庵,晋江人,明嘉靖中应内廷贡试,世宗阅其文,亲擢第一,官至靖江县教谕。“专精《易》学,治宋儒书有名,诸生褎然,为后辈师表,士从游者以数百人”[2],后“以子乔远贵,赠礼部主事”[3]919,撰有《四书纪闻》《二公留墨》和《清源好德何氏家世谱》等[4]。《清源文献》是何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一)编纂缘由

“真西山守泉时纂泉郡诗文七百余篇,名曰《清源文集》,而复序之曰:‘志以纪事,集以载言。志,经也,集,纬也,可相有而不可相无也。’迄今兵乱之后,文集无复存者。即嘉定志,世绝不见,淳祐志已无全编,嘉靖癸未、隆庆戊辰二志又不复详词翰,然则文献不足非一日矣。兹集诚不可无刻……盖蒲氏之变,泉郡概遭兵火,无复遗者。又吾郡僻在一隅,传播不广,习尚纤啬,梓刻不多,地气卑湿,蠹鱼为虐。慨前人之苦心,悲后世之渐灭,故兹集遗失者多,所取者千万之一二也。”[1]212-213据南宋真德秀《清源文献序》记载,清源郡志始修于宋嘉泰年间(1201—1204),时任泉州观察推官的安徽休宁人程卓有感于泉郡“有志无集”,命福建光泽县人李方子编辑《清源文集》。李方子“既承命,则退而罗网收拾,得诗赋杂文凡七百余篇,合为四十卷”,至嘉定十一年(1218)编成。时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为之作序并刊行[5]。历经宋元,至明代何炯之时,《清源文集》与宋嘉泰年间的《清源志》已不复存在,宋淳祐年间的《清源志》亦无全编。此外,明嘉靖《泉州府志》与明隆庆《泉州府志》收录诗文较少,且泉郡梓刻不多,志与集等文献遗失严重。因此,何炯搜集保存地方文献,并依据马端临《文献通考》之例,不区分“典籍”与“人贤”,以“文献”命名诗文总集。

(二)编纂原则

关于《清源文献》的编纂原则,何炯在《清源文献·凡例》(以下简称《凡例》)中作出详细阐释。一是选文标准。选文时,对于年代久远的唐宋元时期的诗文,凡是搜集到的都予以收录,而对于何炯所处的当世诗文,则需有别集盛行者才予以收录。因此,选文标准详于古而严于今。二是选文对象。“兹集皆汇选既往之文,其存者以待论定,未敢轻录”[1]212,即只收录已故者之文,不录在世者之文。如参照宋淳祐《清源志》例,选录宋代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兴化军之前莆田(莆田为泉属县)人物的诗文,又部分收录韩琦、陈瓘、潘存实、王曾和丘文庄的诗文精选;依照程敏政《新安文献志》收录其祖河南二程遗文之例,收录始迁于泉州的傅家宝的祖父傅尧俞的诗文。可见,选录对象既不因人废言,又专注于文章内容。因此,很多名人达士的诗文未被收录。三是选文顺序与数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明代选文详略则根据文集多少而变化。四是选文来源。由“引用诸书皆出自家藏,故不甚备统,竢博雅同志之君子随见再增,或著为续编补遗,可也”[1]213可知,对选文来源只根据个人所藏进行说明,以便后来者补续。

(三)编刊过程

《清源文献》最初由何炯编纂,后经多人编刊而成。晋江庄国祯《清源文献序》载曰:“乡先生怍庵何公里居耽寂,证向今故,爰乃遐搜迩采,粹成篇帙,名之曰《清源文献》,授厥二子藏于家。”[1]206可见,此时的《清源文献》并未付梓。“嗣后则先人在日,曾修有《清源文献》一书,未遂锲木”[6]989,后经何乔远的老师庄履丰和朋友陈绍功扩充,何乔远《清源文献后序》记载:“吾师故翰林编修庄公履丰、友人故浔州贰守陈公绍功,复拶摭而广之,合九百一十二篇,作者二百八十二人。”[6]989最终,由泉州知府程朝京、何乔远与冯梦龙等人重新校订,付梓成书。庄国祯《清源文献序》载曰:“今郡守新安萝阳程公凭熊……闻先生有兹集,则就厥嗣仪部君稚孝请,铨刻以传。”[1]206何乔远《与黄全之山人书》亦曰:“今春以呈敝郡,郡公欣然梓之,其校雠一委之远。”[6]840现存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程朝京刻本《清源文献》十八卷,不仅收录了何炯的诗文,亦收录了与何炯同时代的庄履丰和陈绍功等人的诗文,这与《凡例》所述“其存者以待论定,未敢轻录”的编纂原则相符。此外,据《刻清源文献名氏》载,此书由何炯纂,何乔迁、何乔远编次,庄履丰、陈绍功广遗,程朝京选刻,冯梦龙校录,杨际会重阅,姚纯臣、陆南至、姚纯仁校正以及徐兆鼎等18人同校。另外,该书各页版心都刊有刻工姓名。据统计,“其中既有全名,也有简称,计48个,现尽录于此:叶冬、叶、冬,詹达隆、詹、詹达良、詹良、林乔芳、芳、林一松、郑昷、郑、陈宾、宾、郭良、郭、郭柱、柱、蔡奇、奇、刘三、刘、沈春、沈林、李郁、李良、李日、吴恩、张一、许怀、王、尤、郎、左、占、宗、上、中、克、元、尧、汸、鉴、才、二、有、枢、思”[7]。

(四)书名和卷数

《清源文献》成书后,据目录记载,书名有《清源文献》《清源文献志》以及《清源文献录》等,卷数也有8卷、12卷和18卷等不同记载。《明史》卷九十七与《千顷堂书目》卷七皆著录为“《清源文献志》八卷”;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八以及《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均著录为“《清源文献》十二卷”;《明代版刻综录》卷五、《澹生堂藏书目》集部上、《徐氏家藏书目》卷二、《传是楼书目》史部和道光《晋江县志》卷七十都著录为“《清源文献》十八卷”;《红雨楼书目》史部著录为“《清源文献录》十八卷”。关于《清源文献》的不同卷数,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卷五十八考证道:“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本(总目)。《总裁曹交出书目》:‘《清源文献》八本。’《安徽省呈送书目》:‘《清源文献》十本。’《江苏省第一次书目》:‘《清源文献》十本。’《江苏采辑遗书目录》:‘《清源文献》十八卷,明靖江教谕泉州何炯著。’《两淮盐政李续呈送书目》:‘《清源文献》十八卷,明何炯,十本。’……按:《存目》据曹秀先呈十二卷本著录,不知江苏、两淮有十八卷足本,失检。”[8]3 489由此可见,《清源文献》的著录卷数有各种说法,这与其编刊成书的复杂性有关。

(五)版本

至于《清源文献》版本,有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十二卷本和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程朝京刻十八卷本。前者已不得见,后者尚存。据《四库存目丛书》对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程朝京刻本的影印本可知,该版本“半叶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双边”。关于此版本的特点,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卷五十八记载:“题‘明郡人前靖江教谕何炯纂辑,知泉州府事新安程朝京选刻’。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前有万历二十五年丁酉庄国祯序云:‘今郡守新安萝阳程公凭熊……闻先生有兹集,则就厥嗣仪部君稚孝请,铨刻以传。’又万历二十五年黄凤翔序、姓氏爵里、刻书名氏……卷内钤‘慈溪李氏藏书’‘四明张氏约园藏书之印’等印记。”[8]3 489令人疑惑的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程朝京刻本后并未收录何乔远《清源文献后序》,所幸这篇序在《镜山全集》卷三十七中得以闻见。现存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程朝京刻本《清源文献》十八卷在福建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残本)等有藏。

二、编纂体例特点

《清源文献》的编纂体例是“按体编次,以体标目”,且在具体的编纂过程中呈现出文体分类细致、选文对象广泛和选文对象创新等特点。

(一)文体分类细致

《清源文献》的编纂体例是“按体编次,以体标目”,正文依次包括书名卷序、编者姓名、文体分类、篇名、作者姓名和作品内容。《清源文献》全书18卷,共收诗464首,文448篇。其中,卷一为赋12篇;卷二与卷三为诗①、调和偈颂,共计452首;卷四为制、敕、诰、表与露布,共计18篇;卷五为奏疏和状,共计28篇;卷六为颂、赞、箴、铭、文、拟、原与戒,共计37篇;卷七为论、议、评、说、篇、述和问,共计31篇;卷八为辩、解、读、疑、题、跋与杂著,共计35篇;卷九为书和启,共计60篇;卷十和卷十一为序,共计69篇;卷十二和卷十三为记,共计58篇;卷十四为碑,共计14篇;卷十五为传,共计19篇;卷十六为行状,共计11篇;卷十七为疏文、祭文与哀辞,共计40篇;卷十八为志铭、圹志、神道碑、墓表和墓碣,共计28篇。全书分48种文体,所收录文体种类丰富,分类细致。

(二)选文对象广泛

《清源文献》收录了唐代至明代万历年间泉州先贤诗文,作者身份包括寓贤、溯贤、孕贤与郡贤②。可见,选文对象较为广泛。“寓贤”,即侨寓于泉州的文人,有唐代秦系、韩偓和周朴,五代詹敦仁、刘乙与詹琲,宋代陈瓘和李邴,元代陈旅、黄贞仲和王翰,共12人;“溯贤”,指本人虽未居泉州但其子孙徙居泉州的文人,有宋代李昭和傅尧俞2人;“孕贤”,即本人诞生于泉州或父辈或祖父辈为泉州人,有宋代王曾、韩琦和明代丘浚3人;“郡贤”,即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其中的荐绅,自唐代欧阳詹至明代周训,共205人;藩王有宋代陈洪进1人;武弁有明代俞大猷和邓城2人;爵里疑误者,有宋代段全等5人;布衣有唐代王毂等26人;闺秀有宋陈夫人、明吴扶阳和姚氏3人;释子有唐代释智亮至明代僧笑堂等20人;女冠有尼无著1人;羽士有五代谭峭和宋代裴道人2人。对此分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了“凡诗赋杂文,悉加甄录,搜采颇广”[9]2 704的高度评价。

(三)选文对象创新

地方诗文总集往往以收录本土文人诗文为主,辅以客寓文人作品,但极少收录“溯贤”和“孕贤”这种与本土文化关联小的文人作品。《清源文献》收录本人未到泉州但子孙移族而居的“溯贤”之文,有宋代李昭与傅尧俞2人,《凡例》解释:“《新安文献志》,程为河南二程之后,间亦纂二程遗文,今考吾泉傅家实尧俞之孙,始迁于泉,故于献简公文,依例收入。”[1]213此处傅尧俞即指傅伯成。傅伯成,字景初,其先济原(今属河南)人,迁居晋江。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至湖广总领。《新安文献志》为明代程敏政编纂,文集中有收录其祖先程颐和程灏之遗文。何炯依此例,收录傅伯成之祖傅尧俞之文。由此可见,《清源文献》选文对象具有历史的回溯性。此外,《清源文献》对收录“诞生其地,及其父祖为泉人”的“孕贤”之文,有宋代王曾、韩琦以及明代丘浚3人。宋代韩琦,道光《晋江县志》卷七十五引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曰:“韩魏公生州治(泉州),陈了翁两随侍来守郡,二名贤生寄于此,皆郡人所喜谈者。”[3]1 800南宋淳祐《清源志》亦将韩琦之文收录。四库馆臣对《清源文献》收录“孕贤”之文颇有微词,认为“如王曾、邱(丘)浚,皆终身未至其地,而亦援以为重,未免失于限断也”[9]2 704。然而,这正是《清源文献》选文对象的创新之处。对收录王曾与丘浚之文,何炯在《凡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宋王沂公曾,据谱,武肃王之后,四代至青州益都尉克,为公之父,沂公与父家益都,弟复归泉,其裔见存,沂公去益都时年已八岁,实泉产业……(丘)文庄尝与中丞养浩通谱,不忘泉郡……皆泉派也,亦并收入,但精摘其要者,不敢如吾泉先献之多采也。”[1]213何炯认为,王曾8岁才离开泉州,丘浚之祖自晋江去海南当官安家,但丘浚“与中丞养浩通谱,不忘泉郡”,因此都可算是泉州“孕贤”。可见,《清源文献》选“孕贤”之文并非毫无根据,并且选入“孕贤”诗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综上所述,《清源文献》在选文对象上具有创新性。

三、价值及其影响

《清源文献》收录众多文献,具有保存诗文文献与“因文以见献”等存文存史的作用。同时,作为泉州府目前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诗文总集,其对后世诗文总集的编纂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存文存史

《清源文献》取名“文献”,《凡例》指出:“是集以文献名,文者典籍,献者人贤,今不复分者,因文以见献,即马端临《通考》而献寓焉,今从其例。”[1]212可见,《清源文献》的编纂具有存文存史的作用。陈懋仁曾言泉郡文集遗失者多,所存载籍甚少,其《泉南杂志》记载:“所见者惟《欧阳行周文集》《真西山忠经》《清源文献》《泉郡志》《敬由编》,王梅溪、真西山两公《温陵留墨》《蔡文庄公集》《王遵岩先生集》,此外无闻焉。”[10]而《清源文献》所收唐代至明代万历年间282人的912篇诗文,其中很多在明代已是罕见,正好补苴各家文集遗失之阙。黄凤翔《刻清源文献序》如是说:“亟索唐宋以来诸名家载籍,鲜有存者,咸谓何穉孝氏家,藏其先公怍庵先生辑有《清源文献》,然收舍残蠹之余,盈编累帙,亦足以系邦人仰止之思焉。”[1]209-210时至现代,泉州一郡很多作品已经亡佚,《清源文献》却有辑录,这起到了保存文献的作用。譬如唐代陈嘏的诗,《全唐文》仅卷七百六十收录其《霓裳羽衣曲赋》1篇,《清源文献》卷一除收录《霓裳羽衣曲赋》1篇外,还收录了其《履春冰赋》1篇。又如,欧阳詹的诗,《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九收录81首,却不载其《高盖山》一诗,《欧阳行周文集》亦未载此诗。《清源文献》卷三载欧阳詹《高盖山》一诗:“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宿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垂泪,不见叮咛道早归。”[1]290再如,宋代钱熙的诗,《全唐诗》未收录。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四据《清源文献》卷三录其《九日溪偶成》,诗曰:“渔家深处住,鸥鹭泊柴扉。雨过莎迷径,潮来风满衣。岸幽分远景,波冷漾晴晖。却忆曾游赏,岩陵有旧矶。”[11]此外,《清源文献》所保存的诗文与传记文献具有证史和补史的作用,恰如黄宗羲评论“以诗补史之阙”[12]。《清源文献》所收录诗文中记载了大量人物活动与历史事件,如卷三收录五代詹琲《永嘉乱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忆昔吟》一诗,不仅记载了“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的历史事件,还记载了当时詹琲的活动轨迹。又如卷三收录明代温良《送陈修撰缉熙使朝鲜》一诗,记载了陈缉熙出使朝鲜的历史事件。再如卷十八收录了泉州自唐至明众多文人的墓志铭、圹志、神道碑、墓表与墓碣等,更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历史记载。对《清源文献》存史的作用,何乔远《清源文献后序》评价道:“其言则文,其意则寓事于文,以为郡志之副。”[6]989黄凤翔《刻清源文献序》亦写道:“是编所载分门别汇,博采旁搜,其人而文不必当于献,而以文收其人,而献即不足于文,而于它文得以具念其概,合之而文献备焉,庶足征矣。”[1]211

(二)提供参考

《清源文献》为后世诗文总集提供了丰富的编纂经验和参考。首先,直接带动何乔迁《潭阳文献》的编纂。何乔远《镜山全集》卷二十六记载:“(乔迁)曰:‘吾父靖江公有《清源文献》之书,小子不敏,敢从事焉。’亦汇《潭阳文献》,刻之学舍,以备邑故训多士。”[6]725其次,影响了清柯辂《清源文献纂续合编》三十六卷、清陈澍《螺阳文献》二十卷、清郑杰《闽诗录》四十一卷与陈国仕《丰州集稿》十四卷等诗文总集的编纂。《清源文献纂续合编》一书原编部分16卷为明何炯编,续编部分20卷为清柯辂编,书前有道光五年(1825)秋八月淳庵八十一老人柯辂书于桐城梅石书院《序》一篇③。《清源文献纂续合编》续编部分依据《清源文献》原书体例编纂,扩大了作家作品的时间收录范围。清陈澍《螺阳文献》一书的编纂也受《清源文献》的影响,以张岳作品为例,《清源文献》收录张岳诗文作品20篇,《螺阳文献》则收了其中的16篇。再次,为《宋代序跋全编》与《全宋文》等现代诗文总集提供了编纂经验和编纂资料参考。曾枣庄主编的《宋代序跋全编》和《全宋文》,凡是涉及泉州人文的材料大都取自于《清源文献》。莎日娜主编的《蒙古学金石文编题录》中元林泉生《永春县知县卢公去思碑》和《永春县主簿钱宗显免征箭竹碑》、宋李邴《宋故朝散郎尚书吏部员外郎特赠徽猷阁待制累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肃传公墓志铭》以及傅伯成《宋守尚书兵部侍郎少保诸葛公神道碑》等资料皆直接引自《清源文献》。此外,《清源文献》中有许多泉州地方人物的传记史料文献,它们成为后世撰写人物传记的文献依据,如道光《晋江县志》卷七十五《杂志》在论述欧阳詹、詹敦仁、詹琲、真德秀与丘浚等人物事迹时多引用《清源文献》,并在文末皆有标明史料来源。

综上所述,作为泉州地方诗文总集,《清源文献》保存了唐代至明代万历年间泉州地区的大量作家作品,具有存文存史的作用。同时,《清源文献》为后代《螺阳文献》《清源文献纂续合编》《闽诗录》以及《丰州集稿》等诗文总集的编纂提供了编纂经验和参考。换言之,《清源文献》编纂资料详赡,是一部极具地方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诗文总集。

注 释:

① 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与七言绝句等诗体。

② 包括荐绅、藩王、武弁、爵里疑误、布衣、闺秀、释子、女冠以及羽士。

③ 柯辂.清源文献篡续合编[M].福建省图书馆藏稿本。

猜你喜欢
清源泉州诗文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怡清源”黑茶包装设计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一根筋”的古清源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一根筋” 的古清源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