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刚,李安增
(1.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江苏 连云港222006;2.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2768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2018 年7 月3 日,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将其上升为一项“重大课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经验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这一科学命题提出之后,立即在学术界、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涌现出了较多的高质量成果。本文拟就近期学界关于党的建设质量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归纳梳理和简要评述,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与借鉴。
1.党的建设质量的基本内涵
探讨党的建设质量问题首先要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还略显不足,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比如有学者就指出,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建设所表现出的一种整体的优劣状态,强调党的建设质量并不是否定数量,而主要是针对党建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以达到量的发展与质的提升的内在统一[1]。可见,党的建设质量首先要有一定量的基础,是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提升。也有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就生产意义上的“质量”而“望文生义”地去谈党建质量,而是必须结合党的建设的政治性、根本目的、突出问题等来深刻理解党的建设质量的基本内涵[2]。还有学者指出,党的建设质量是指党的各项建设满足党、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和期望来实现其价值的程度[3]。由此可见,党的建设质量是一个与党的建设紧密相连的概念,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阐释。
2.党的建设质量的内容构成
党的建设质量作为与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相对应的重大课题,有其独特的内容构成,学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呈现出较多的视角。
赵付科持“两构成说”。他认为党的建设质量的内容构成可以从政党组织的构成和党建总布局两个维度来把握,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各维度的具体内容构成[1]。刘红凛则提出了“三要素说”。他认为党员发展质量、领导干部工作质量、民主生活会质量是党的建设质量的构成要素[2]。方世南等提出了“五要素说”,他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党的建设质量的基本要素构成,即党的宗旨要素是灵魂性要素,党的功能要素是关键性要素,党的效能要素是活力性要素,党的稳定要素是持续性要素,党的创新要素是动力性要素[4]。段治文也持“五要素说”,并且将其内涵概括为“五位一体”,即党建质量内涵包括全面系统的党建内容体系、科学准确的党建目标体系、完整有效的党建制度体系、严密健全的党建效果体系、科学完善的党建质量评价体系[5]。魏继昆则持“六要素说”,他指出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教育实践活动质量、选人用人质量、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党的制度建设质量是党的建设质量的主要内容[6]。总体而言,学界当前对党建质量的内容构成研究已比较到位,这为该课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学界认为“党的建设质量”这一命题的提出及其科学解答,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回应了新时代“怎样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时代课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与新时代的党情国情紧密结合;既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又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这一命题的解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
就实践价值而言,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学界普遍认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助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这一实践必将强有力地助推党的建设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进而帮助我们克服党内存在的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此外,也有学者从更宏大的政治文明层面阐述了这一课题的价值,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对于推动形成一种有序、高效和廉洁的现代政党秩序与文明至关重要”[7]的论断。由此可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仅对完成我们的使命任务至关重要,而且也对世界政治文明和政党治理有积极意义。
1.党的建设质量的生成逻辑
“党的建设质量”这一命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历史依据与理论依据,历史与现实构成了这一命题产生的坐标系。就现实依据而言,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催生了这一命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也需要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同时,这一命题的提出并没有隔断和否定历史,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8],体现出党的理论创新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此外,党的建设质量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要求,是对经典作家党建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2.党的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
关于党的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学者们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李庚香指出党的建设面临“内卷化”困境,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质量不高、贯彻民主集中制能力不强、担当精神与能力不足、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存在问题等,并且认为其中的一些痼疾靠思想教育的方式很难得到根本性解决[9]。刘舒、秦龙则认为管党治党能力、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沟通等是制约党的建设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10]。牛月永则指出,“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既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急需破解的难题和痛点,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着力点和关键点[11]。齐卫平也指出,我国处于发展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交织的复杂时期,推进质量强党必须清醒认识建设伟大工程面临党内不正之风仍然存在、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依然艰巨等严峻挑战[12]。总体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提升党的建设质量这一课题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党自身依然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完成这一课题所提出的任务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
3.党的建设质量的检验标准
党的建设作为新时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质量必须要有检验的尺度,学界现有的研究呈现出“一”和“多”的态势。
“一维度”标准。赵付科明确指出了党的建设质量的成效最终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也就是人民标准。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人民立场、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决定的[1]。周岑银认为党的建设质量高低优劣评判的核心尺度在于党的各项建设满足需要和期望的程度[3]。显然这种需要和期望必然包含着深刻的人民性,是党的需要和人民期待的统一。由此可见,不管是哪种确证视角都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党的建设质量必须接受人民的检验,必须要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
“多维度”标准。多数学者从多维的视角对党建质量的检验标准进行了分析。如刘宗洪认为,党的建设质量应以实现党建目标、彰显政治强大和完成目标使命为高效标识[13]。戴焰军则认为,党的建设质量的衡量标准有四条,即保持政治本色是首要标准,强化党的功能是主要标准,体现时代要求是根本标准,增强内部活力是重要标准[14]。也有学者提出纲领性标准、基础性标准、方法性标准、价值性标准的四维分析框架,以便使党的建设质量标准“从公式的世界导入现实的世界”[15]。总而言之,“多维度”标准能够更加全面和立体的勾勒出党的建设的总体轮廓,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了“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在党的建设质量提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并且认为要加快建构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事实、建设标准、建设价值等质量分析技术和理论,以此来缩小党的建设质量水平与预期目标之间的距离[16]。总体而言,学界所认为的党的建设质量的评判标准兼具价值性和发展性意蕴,这是因为任何标准的确立既要服务于党的建设宗旨,又要体现问题导向,是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统一。
1.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原则遵循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需要有基本的原则遵循,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建华认为,提高党建质量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队伍建设上的量与质、组织生活上的规范建设与内涵建设、评价体系中的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全面从严治党与提高党的创造精神结合等几个方面的关系[17]。杨雅厦则认为,科学谋划好党的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坚持全员从严管理与突出抓好“关键少数”相结合[18]。齐卫平则强调质量强党要以“过得硬”为原则,并且要将其落实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化为自我革命的精神[12]。曾峻指出了质量强党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即目标性、规范性、规律性、系统性、创新性[19]。黄峰等则认为质量强党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包括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20]。
2.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实践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奋力开拓管党治党新局面,在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实践中提出了众多创新举措,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经验和实践特质。学界对此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如魏继昆就对这一系列探索进行了特质归纳,提出了高标准是首要前提、严要求是重要保障、求实效是核心议题、勇创新是重要动力、重长远是科学引领的“五特征论”[6]。赵付科则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的特质归纳,提出了“六特征论”,即严格的标准要求、强烈的问题意识、丰富的辩证方法、严密的系统思维、鲜明的创新品格、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21]。他还进一步从辩证统一的视角进行了深化分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质量重要论述蕴含着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坚持数量与质量、坚持总结历史经验与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六统一”特质[22]。
3.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现实路径
路径问题是学界的研究重点,其研究也呈现出多维的视角。
“一维度”视角。持此种观点学者多从一个视角切入,进而再展开论述。罗军就指出,要以组织工作的高质量推动党的建设的高质量,并且从对党忠诚、高标准、高水平、科学化、作风好、守规矩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23]。侯晋雄则认为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要加强学习,落实到行动上,注重思想与制度相结合[24]。何英蕾等运用标准化理念深入分析了提高党建质量的作用机制,并且归纳概括了其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25]。方世南特别强调自我革命精神在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聚焦问题,提升质量[26]。田宪臣也提出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并且要在思想引领中坚持正确方向,在坚定信仰中保持战略定力,在顺应民意中保持强大动力,在攻坚克难中提升能力水平,在深入反腐中保持革命韧劲[27]。
“三维度”视角。仲伟通从目标设定、主体塑造、实践方略三重向度科学设计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立体化路径[28]。李喆认为,要从党建模式、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29]。贾博则提出了“系统化”“品质化”“特色化”的“三化”思维,即用系统化思维完善党的制度体系并创新相关体制机制,用品质化思维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并形成质量效应,用特色化思维挖掘地方特色并因地制宜形成合力[30]。张文婷认为,要以提高党员质量为根本,推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31]。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四维度”和“六维度”的分析视角。如郝欣富就强调要加强质量管控,着力从向理论学习要质量、向制度建设要质量、向党务管理要质量、向工作考核要质量四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32]。付高生也强调要从树牢党建质量意识、优化党建质量标准、增强党建工作本领、强化党建责任考核四个方面实现突破[33]。丁新改、田芝健则强调要从以高质量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思想建设为基础、组织建设为保障、作风建设为依托、纪律建设为利器、制度建设为规范等六个维度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34]。
学界对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命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现有的研究中存在重政策文件解读,轻学理脉络阐释等问题,并且重复性、相似性的研究成果较多。笔者以为,这一问题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化与拓展。
1.深耕基础理论
厘清概念是深化研究的基础,“党的建设质量”这一概念具有较高政治属性,需要借助于多学科的分析工具,将现有的描述性勾勒进行精细化分析,以便深入揭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虽然也有学者涉及了“质量管理”“质量规范”[35]等概念工具,但是并没有进一步展开阐述,这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对这一层面的研究。
2.拓展研究视域
下一步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就党建论党建的狭窄视阈,应加强宏观分析。可以把研究着力点放在党的建设质量与新时代党建理论体系的关系;党的建设质量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党的建设质量与党内监督的关系;党的建设质量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党的建设质量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系等层面,并通过分析主体力量与伟大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来探索党的建设质量的生成发展逻辑,从而确证其时代价值。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6](P5),因此如何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框架下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提升管党治党水平,实现制度治党优势向质量强党效能的转化等问题也需要做深入研究。
3.打通现实梗阻
现有的研究对影响党的建设质量的问题梳理过于粗线条,实际操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其结果制约了党建质量的提升。接下来的研究要更多地聚焦影响党的建设质量提高的因素,尤其是解决质量提升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注意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党组织,分类加强对机关、企业、社区、新经济组织、新型社会组织的党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的追踪与跟进,切实打通“断头路”、疏导“毛细血管”、畅通微循环;要着力解决推进过程中制度初衷与执行现状之间的张力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协调,及时查摆问题,总结经验,可以采用典型分析、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研判,及时发现,及早干预,以此来推进党的建设质量取得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