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波,丁保玉
(1.天津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天津301617;2.天津体育学院 武术教研室,天津301617)
武术扎根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华夏五千年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它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荟萃着中华先民的生存之道,汲取中国传统哲学养分而逐渐形成绚丽多彩的文化体系,成为古代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武术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蕴含了千年以来中华的深厚积淀,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武术走出了两条路: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
有学者认为“竞技武术比赛与武术普及脱节,与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相左”[1],传统武术发展出现困境:“继承主体断层、传承主体流失,拳种意识缺失,传统武术文化被边缘化,乡土村落萎缩,破坏了传统武术自然生存空间”[2]。“对竞技武术而言,其造成传统武术生存空间的挤压和文化多样性消失,激起了传统武术文化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引发两者之间认同的激烈冲突”[3]。因此,本研究于新时代背景下,辨析中国武术之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为中国武术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充满着矛盾与冲突,传统价值观念不断地受到新生价值观念的挑战。当价值观念还束缚在旧体制的包袱中,造成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武术文化发展要求发生脱序、失衡和矛盾的现象,出现了传统武术无用论。“一个拳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受传承人主导能力的影响”[4],在西方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下,一些传统武术的习练者与传授者逐渐弃武转行,传统武术的习练人口迅速下降。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致使其在传承与传播上存在严重局限性”[5],本门武功绝学不轻易示人,传授的途径大多为师徒、家传,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传承人从祖辈传袭且经过自身长期潜心学习与磨砺才具备的技艺,怀有一种敝帚自珍式的心态,在其看来所掌握的技艺是立足社会、养家糊口的独特本领,这种本领只属于本家族或者是某一族群所拥有,绝对保密不得外传。随着时间推移,众多武术门派开始收授外人。但是诸多武术门派各自封闭发展,排斥与其他门派之间的交流甚至出现攻击别人进而标榜自己的现象;其次,门派之内有“传艺不传技”的潜规则,多数传人只能将基本套路授予弟子,但轻易不会将“功法”倾囊相授,还有传男不传女的门规。同时,在教授徒弟的时候大多留一手,如此以来本门派的武艺就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躯壳,许多优秀的拳种在传人的自秘保守下趋于失传,门派的精华就在代代相传中减少以至慢慢遗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以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汲取众家之所长,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发展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和平外交战略。同样,在武术运动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发展的道路上仍需坚持这一战略原则。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源”等事实证明,任何事物不可能是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向外传播和发展,在内与外的互动中,总要有所改变。无论武术运动如何发展,具有共同目标指向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如果失去这一原则,将丧失武术运动国际化发展的突破口。
作为中国武术窗口的竞技武术就是求变的结果,“犹如中西文化融合的‘共存体’,共生于本土文化圈与异质文化圈之中”[6]。武术套路竞赛的萌芽是中华民国时期以马良的新武术为起始的一次传统武术现代改革与发展,是在西方体育理念影响下的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的反映,是中国武术与西方文明所碰撞击出的火花。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倡导和全国各界人士的推动下,竞技武术进入了发展时期,各项赛制逐步建立与健全,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民众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武术开始了历史发展的新局面。1957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开始。从运动员方面看:20世纪70年代的李连杰、80年代的赵长军、90年代的原文庆,无论从动作质量、难度还是套路创编都有着不同的技术风格;从赛事、管理上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从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始,武术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世界武术锦标赛诞生;1994年,又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其职能是对全国的武术项目进行全面管理;1998年,国际武联拥有4个洲的会员组织,达到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1991年至2019年已经举办了16届武术世锦赛;“通过多次修改竞技武术赛事比赛规则使赛事内容更贴近大众,更具有观赏性”[7];“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会议通过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8]。“当前,我国竞技武术赛事体系逐步建立,赛事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9]。求变的目的在于发展,而入奥并非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全球的民族体育中,中国武术也由于独有的民族特性而自成体系。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传播,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主潮。毋庸讳言,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文化的现代形态在全球的扩张,但拥抱全球化以求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体育文化也自然随文化的大潮一起涌动。在体育的国际交流中,奥林匹克体育逐渐占据世界体育的主阵地,成为世界民族体育项目快速传播的通道。竞技武术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才算是真正“走近”奥林匹克,而入奥的初衷则是传播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顺应和平发展的战略,从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传播等方面,建设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强国。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传播的过程就是影响的过程。无论文化思想还是文化产品,但凡为其他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的群体所接受就是胜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对华交往已经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教育、外交上的大事,也必然会激发各国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全面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10],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是当前世界的发展方向,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西方的中国形象塑造,属于形象学范畴中所讲的“先见”。换言之,多数人往往并不是通过自身直接接触去感知异国,而是通过阅读作品或其他媒介来接受异国形象。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集中国古典哲学、伦理、中医药、书法、兵法、戏剧于一体。竞技武术不仅可以向世界说明中国,更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的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1]。中国武术区别于世界各国武技武道的本质特征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之“本”。传统武术运动方式充分呈现出民族性特点:传统武术提倡“刚柔并修之道,虚实攻守之学”“始以至实用”的技击之术。技法成为武术最突出的特征,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攻防技术的运用,以身体运动通过动静变化规律实现千变万化的技法。古代中国人的奇正相生、快慢相接、虚实分明的动静观为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术原理,决定了传统武术的运动风格:善巧力斥拙力。传统武术与传统思想的融合:内外兼修、术道并重的特色。“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引人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战略原理,以及两极说、阴阳说、三才说、自然说、天人合一说在传统武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太极拳”是以中国哲学的术语“太极”之理立论的拳术,“八卦掌”以易理阐明拳理。传统武术与古典哲学: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命题是“反者道之动”,攻守相对,攻可转为防,防亦可转为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相生相克互相转化。形神统一在哲学上归属于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的问题,“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两者对立统一。老庄哲学本体论的核心“道论”与“气论”,内功拳技遵循“道”和“气”的规律,强调拳技演练中“气沉丹田”“以气养神”“以气催力”。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而武术的“知行合一”观念表现在其发展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奋斗价值观:传统文化讲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毛泽东同志曾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练武的人讲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要结合时代命题,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2]。
“民族文化伴随一个民族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必有可取之处,有糟粕所在”[13]。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从先秦游侠、两汉豪侠、隋唐隐侠、宋明义侠还是荆轲大义、郭解豪气、隐娘风骨,无不表现出重诺守信、重义轻利等深厚的伦理观念。中华传统武德正是以忠为根本,以仁为核心,以信、义为重点的价值规范,是中国武术的精华。忠是中华传统武德素养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立身之本、价值基石。《太白阴经·善师篇》记载:“非道德忠信,不能以兵定天下之灾,除兆民之害”;诸葛亮强调“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戚继光认为军人要“倡忠义之理”。“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命章”,可见忠是贵于生命的最高荣誉。忠之含义有二,一为忠于国家,二为忠于职守。《左传》记载:“临患不忘国,忠也”;《将苑》记载:“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此为忠德的最好诠释。《论语·颜渊》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孙子兵法》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信、义为价值规范,无可替代,例如:孔子把信作为人的立身和治国之本,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云:“不信,必不捷矣”;《孙膑兵法·将义》云:“不信则令不行”;以及商鞅“立木取信”,吴起“徙辕立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丧身骊山,唐军毁白犬之盟而结怨吐蕃,其凶祸镜鉴后人;儒家教育思想讲求尊师重道,则有拳谚云:“徒弟技艺高,莫忘师之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投之木瓜,报以桃李”。仁是中华传统武德的核心,武德因仁而立,仁因武德而兴。《韩诗外传》记载:“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行”;《仁本》云:“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国语·晋语一》云:“为国者,利国之谓仁”;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同样,传统武术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身不可避免地积淀了诸多历史的糟粕,阻碍了其健康发展。例如有些老拳师在教拳授意时故意夸大其神秘性,或依附于神话传说,或附会于玄学妙典,如“隔山打牛”“意念击人”等泛滥其中;解释拳理含糊其辞,故弄玄虚。此糟粕之处应予以摒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历尽劫难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于厚重传统文化的支撑。传统武术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存;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阴阳互补,辩证思维;大同理想,止于至善。这些核心内容支撑着中华文明千年不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不断现代化的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交往的产物就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而中华武德正是与此完美契合。文化的发展是以继承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保持中国文化中优秀民族传统与民族特色,不能建立在虚无之上。
“武术的魅力不仅在于武术技艺本身,重要的是在于渗透在武术中几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14],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可以与西方主流文化相抗衡的民族文化,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顶礼膜拜,投身于这项凝结了中国人智慧的古老格斗技艺。国际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文明的博弈”日趋激烈,把握文化发展先机、占领精神文化制高点刻不容缓;从国内看,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离不开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推动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更是文化繁荣。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都需要文化的力量作为支撑,作为广大人民今后安身立命的根本。通过传承中国武术之“本”——传统武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让人民更好地共享文化繁荣的成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汲取他人有益成分进而内化形成民族特色。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进入奥运会符合竞技体育的一种思维定式的竞技武术为中国武术的窗,传统武术为中国武术的根,两者必然有区别,也正是广大学者争论的焦点。
马克思言“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15]。中国武术存在的矛盾,即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与驾驭它。把握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同发展方向,是求中国武术得以长足发展。在对待竞技与传统时,重视、强化且正确利用统一性。同时驾驭好斗争性,使斗争性不仅不破坏统一性,而且能增强统一性,使斗争性沿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前进的方向转化。中国武术内部的同和异矛盾双方,“异”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阻碍武术稳定发展的基本因素。在相互承认、尊重“异”的方面同时,必须强调“异”的方面服从于并不妨碍“同”的方面,尽量有利于强固“同”的方面。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统一性就是“文化”,前者为文化的“窗”予以极力推进,后者为文化的“本”予以强化继承,两者都以促进中国武术健康发展为目标。
竞技武术的发展从技术改革、赛制规范、国际裁判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呈现的所谓“体操化”“文化缺失”现象受到批判,“武术入奥失利后,网上出现不少骂祖宗的帖子”[16],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或那的问题在所难免,则应持肯定态度却不能全盘否定。在加快推进竞技武术发展方面,应在制度规划、培养人才、组织科研、广泛宣传上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系统策划与实施;完善技术体系,提高创新意识;建立教练员人才市场;完善竞赛规则提升裁判执法能力;开辟多元化竞技武术发展途径。在文化推广进程中,以“扬弃”之法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结合自身特征加以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恰是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前提。任何一种文化均具历史传承性,否定传统割断历史,民族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的精神家园必将无从安放。首先,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践活动:一是造就具有一定知识与技艺的人才,二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灌输价值观、人生意义。“要拯救传统武术,必先拯救传统武术的信仰,即恢复民众对传统武术的珍爱”[17]。“教武育人”应贯彻在教育的全过程,尚武崇德是传统武术的重要精神文化内涵,在传统武术习练过程中,则应将崇德与尚武有机融合。“尚武”,即倡导和参与武术运动;“崇德”即推崇道德修养。其次,“明确传承主体,通过国家立法为武术传承人提供硬性环境保障;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承应与现代教育传承相结合;保护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实现活态传承与保护”[18]。“传统武术申遗需要打持久战,建立完善的申报机构体系,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与计划”[19]。中国武术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支持竞技武术的高速发展,强化传统武术的有效传承。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遇到瓶颈之时竞技武术应运而生,并且作为身份代言走向世界。中国武术发展的命脉是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是传承的科学之作,同时传统武术忠于民族的特征彰显着我国的文化自信。其次,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发展并非孰轻孰重的关系,恰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作为统一整体,协同发展是中国武术发展应把握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