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契合机制与实践路径
——以新县田铺大塆为分析样本

2020-01-16 16:39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孙 伟

(大别山干部学院,河南 信阳 465550)

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并形成了体现在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等多个层面的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然而在改革开放后,多数老区由于地处偏远,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劣势。如何让红色文化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实现老区发展和乡村振兴,“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河南新县田铺大塆的乡村振兴实践为个案,分析红色文化如何作用于革命老区建设,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促进红色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一、红色文化的演变脉络与历史逻辑

(一)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脉络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时,社会主义革命者呼吁用象征革命的红旗取代传统的三色旗,1871年巴黎公社用一面纯红的旗子作为自己的国旗。巴黎公社虽然存在时间很短,却得到了国际共产主义的高度认可,1923 年苏联定制的第一面国旗,就以红色作为背景,以表示向巴黎公社致敬。至此,红色开始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象征。

在中国,红色作为代表革命的政治象征符号,最初是受了苏联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这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国际联盟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帜之下。”[1]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赤化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军被称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根据地被称为“红都”。在此后的文艺宣传中,《闪闪的红星》《红旗飘飘》《红灯记》等经典名作,将“红色”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标志性颜色,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色的崇拜和喜爱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

(二)红色文化在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

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无产阶级才有的坚定信仰和远大理想。对于“共产”的理解,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将其解释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那就必须使人们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类的利益。”[2]《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这里的“绝大多数人”就是“自由人联合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革命时期表现为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

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实现方式是暴力革命。革命文化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为了救亡图存,推翻旧的不合理制度,建立新制度而开展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流血和牺牲,并形成了坚定信仰、不屈不挠、视死如归、顾全大局、奋斗不息、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进而演变成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价值诉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三)红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演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中坚定理想信仰的精髓始终保持不变,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主体地位不变,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宗旨和初心不变。但面临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红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首先是关于阶段性目标的改变。红色文化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革命时期,这一目标表现为推翻旧的不合理政权,建立更适宜无产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革命胜利后,社会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红色文化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十九大上,党和国家根据国情判断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红色文化的阶段性目标也应该调整,首先是如何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更不容忽视的是促进社会均衡发展,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未来将成为国家发展的侧重区域。其次是红色文化的实现方式发生变化。有人将红色文化直接理解为革命,革命的本质是创新,推翻旧制度、创建新制度是创新的手段和方式,除此之外,革命还包括科技革命、技术革命等,淘汰旧的产业和技术,开发新的产业和技术,也是革命的表现方式。熊彼特提出“创新的破坏”,即创新的本质就是破坏旧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这里的旧东西可以是制度,也可以是旧产能或旧技术。因此,在新时代,革命的本质已经不再是流血牺牲,而是开拓创新,勇敢开拓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红色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具体呈现方式。

二、田铺大塆:红色文化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一)田铺大塆乡村振兴概况

田铺大塆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新县东南部,距离新县县城24 公里,距离许世友将军故里景区7 公里。村落规模4.6 平方公里,367 间房屋,81户居民,304人。田铺大塆始建于民国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这里曾是贫困村,老宅年久失修,村子基础设施差,“晴天一脚牛屎,雨天一腿污泥”,贫瘠的土地不足以养家糊口,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只有几十个老人带着孩子生活在村里,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

2014年,这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得到保护性修缮,村里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得到了综合整治,在保留传统村落原始面貌的同时,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以此为基础,田铺大塆打造了河南省第一个创客小镇,到2018 年,田铺大塆成了全国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8073 元增加到16345 元,翻了一倍,村集体资产也从0元增加到了26万元。2019年“十一”期间,田铺大塆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全乡游客接待量达4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400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指出,田铺大塆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相继对田铺大塆进行了报道。可以说,田铺大塆的做法,为我们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典型样本。

(二)红色文化在田铺大塆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体现

1.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是田铺大塆发展的关键。田铺大塆从乡村改造项目规划到争取启动资金再到项目实施,田铺乡基层党组织都发挥了“主心骨”作用。在项目实施初期,乡党委和村干部为了把群众发动起来,每家每户地去做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规划方案中涉及的稻田、池塘、古井、每一条道路、每家每户的房屋外观和内部结构等,都需要做通群众的工作。乡干部拿出整体效果图,又请专家对每家每户拿出效果图,让大家满意。干部们进村入户,了解群众想法和诉求,一对一解决问题;搞示范点,让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村民到发展先进的村子参观考察,逐步改变村民的想法等,最终才使项目能够得以顺利启动。在项目实施中,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定期开展农技专家和“土专家”“田秀才”等专题培训,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示范基地”“党支部+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创业致富。

党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如党员韩光莹原先在韩国打工,在得知家乡的变化后决定回乡创业,结合大塆乡土人情和韩国民宿特点,开办了田铺大塆第一家乡村民宿“老家寒舍”,并利用科学的经营理念和专业的服务素养,迅速打出了“豫南民宿”的品牌,成为热搜的网红店。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后,韩光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其兄弟、侄女一道发家致富,创办了古韵香茗茶馆和近水楼台民宿,带动越来越多村民改造自家房屋办民宿。随着大塆民宿越来越多,韩光莹牵头注册成立了田铺大塆民宿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民宿行业服务标准,对村民定期开展培训,促进了民宿行业在田铺大塆的规范化运营和专业化发展。

2.“红、绿、古”三色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

新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战争年代,新县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生命,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如今,新县挖掘出红色遗址遗迹365处,打造旅游精品工程40多个。田铺大塆是许世友将军故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点、韩家寨战斗遗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田铺大塆的特色在于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绿色资源黄毛尖省级森林公园、古色资源豫南古民居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形态。

田铺大塆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别山干部学院培训基地,实地开展党性教育和党内政治文化现场教学,举办“寻访知青足迹,重温激情岁月”返乡知青联谊会、“红城文艺轻骑兵”送文化进景区巡演、快闪、“党支部推荐放心店”评比、悬挂“共产党员之家”光荣牌、“庆国庆 升国旗”等文化活动,使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和开发。同时,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一是与本地特色古村落建筑结合,不大拆大建,不搬迁居民,最大限度保留村子原始文化生态,鼓励村民对自家房屋进行升级改造,发展民宿;二是与本地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非遗爱在乡村,创客引领时尚”主题活动,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豫南皮影戏、民间舞狮、地灯戏、竹编及传统纺织手工艺加以推广,为游客展现丰富多元的豫南风情文化。

3.“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有效经营模式

田铺大塆的乡村旅游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运营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引进上海蔓乡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在对村落进行考察后,决定发展销售型产业。由党支部、合作社和公司对村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房屋装修进行统一设计,对店铺、产品统一推介,对运营管理统一培训。合作社将农户的闲置房屋、土地、资金等整合起来,农户通过房屋、土地、资金等入社,然后由合作社与专业的旅游公司强强联合、共同经营,最大限度发挥合作社的资源优势和公司的品牌经营优势,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真正实现农户创业路上零风险。

同时,依托将军故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田铺大塆、黄毛尖、许家菜、许家宴等文化商标,先后开发杭白菊、福豆腐、蜂蜜、天麻、葵花油等农特产品,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产业发展支撑,实施以农家饭庄、特色商铺为主的乡村旅游到户增收项目和以特色莲藕种植、特色商铺为主的乡村旅游到户增收项目,吸纳265户农户入股合作社,吸纳周边6 个贫困村193 户贫困户注资入股,每户每年保底分红1000 元,户均增收3000 元,吸纳就业120余人,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4.以开拓创新为引领

开拓创新是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田铺大塆践行“双创理念”,打造创客小镇,吸引20余名大学生到大塆投资置业,开设爱莲说餐厅、花音时代咖啡厅、匠心工坊、蔓乡托幼院、时光小院、“80 后”童年体验、碰瓷儿、不期而遇、儿童阅览室、伴手礼、创客空间等创客小店,丰富了本地的文化业态。通过创客小店的示范引领,本地村民先后创办了春临农家、近水楼台、岁月小筑、小巷人家、东篱小院、壹玖捌贰等特色小店,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创业的平台。

随着田铺大塆知名度的提升,大批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商机,纷纷回乡支持家乡建设,掀起了返乡创业热潮,形成了农家乐餐饮、特色民宿、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有效解决了农村“三留守”问题,恢复了村子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田铺大塆的成功经验表明,即使是在相对落后的山区贫困村,依然可以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靠人民群众和创新发展模式,走上集体脱贫、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三、红色文化作用于乡村振兴的内生机制

(一)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符号的提取与呈现方式

文化符号是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的具体呈现,红色文化符号的提取,首先要考虑的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等”[4]。以田铺大塆为例,田铺大塆位于大别山腹地,是大别山精神的集中体现者,需要以大别山精神作为根基,去提炼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并不是所有的过去都是记忆,也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具有留存的价值,通过选择,社会将有价值的社会记忆留存下来。”[5]对于文化符号的选择,首先要体现红色文化的灵魂与精华。大别山先后走出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与别的红色文化相比,大别山精神内涵中开拓创新非常突出,“创客小镇”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其次,要对红色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红色记忆流传中可能会存在官方和民众对文化信息的过度演绎,如我军形象英雄化、友军形象懦夫化、日伪军形象白痴化等,这类过于符号化的信息基本上不能被理性现代人所接受,需要进行筛选和淘汰,留下真正能体现红色文化精华的信息。

在选取文化符号之后,还应该考虑文化符号的呈现方式。要善于通过故事和体验等方式生动地再现文化精神。除了传统的展览展示外,讲好红色故事,丰富红色文化符号的呈现方式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关键。在田铺大塆,红色文化符号通过红色课堂、时光影院、民谣歌曲、工艺品等方式呈现,是文化符号呈现方式多元化的积极尝试。

(二)文化再生产: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资本

布迪厄对文化资本的界定主要是从社会学层面来说的,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资本是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形成的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资本通过市场生成经济价值[6]。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文化资源的“可编码”程度,它必须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之上;二是文化资源本身要具有某种消费者可接受的价值,或更明确地说是市场价值;三是这种物质形式有明确的归属权,即产权[7]。

以田铺大塆为例,红色文化资源要成功转化为文化资本,并引导其进入经济活动,使文化资源成为产品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首先要将从文化资源中提炼出的文化符号转变成可视、可听、可感、可体验的形式,如红色卡通符号、文化衫、书签等有形的文化衍生品,演艺节目、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场景体验,能够体现大别山精神的特色民宿、农家饭等,丰富的产品供给是经济效益生成的前提条件。其次是文化资源本身的市场价值,需要摸清市场规律,清楚市场及消费者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需求和消费动机,更需要做到使文化资源所传递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精准匹配,即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价值观需求,如以知青为代表的老年群体需要的是对青春时代的回忆,“90后”群体需要的更多是对未知的新奇和探险,而广大党员干部则需要党性的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三)文化价值变现:文化消费倒逼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增强红色文化旅游的体验性,革命老区多是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特色文化的融合,可以产生很多种文化体验,如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板告村的水书体验、水族马尾绣体验、水族牛角雕等成功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田铺大塆也在尝试将本地的皮影戏、秸秆画、刺绣等手工艺品转化为体验项目,增加旅游项目的本地特色。未来,培育本地民众的市场意识、增强消费便利性、保证产品质量是红色文化旅游需要关注的重点。也可以在消费券、福利券、定制化消费、网络直播带动消费等方面大胆尝试。

增强红色文化体验的人文化和仪式感。长期以来,红色文化的宣传过于注重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教条化和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而对红色文化如何作为文化基因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成为民众行为规范则考虑不够。田铺大塆尝试将红色文化与家风家训家教相结合,弘扬孝道文化,营造民主友爱的家庭氛围;红色文化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帮助人民树立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将红色文化与旅游观光、度假休养、体育健身相结合,培育民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红色文化与国庆活动、春节活动等节庆活动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仪式感,这些活动在丰富民众生活的同时,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四、红色文化作用于乡村振兴的制度嵌入

(一)自上而下权威性的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村民自治组织出现严重的内卷化问题,在资源调配和资金项目争取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弱。乡村振兴缺乏组织制度支持,这也是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利用乡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成为带动乡村整体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陕西省礼泉县的袁家村是乡村旅游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这些靠村民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制度和作为制度代表的乡镇政府及村委会,明确本地发展目标和方向,做好发展规划,向上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向下协调好国家、集体和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需要乡镇政府和基层管理者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克服乡民惰性,说服村民改变小农经济时代的思想观念,激发群众发展活力,而广大村民则需要具备顾全大局、长远发展的眼光和意识,这些恰恰是红色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和传承。因此,在有红色文化根基的革命老区,开拓创新和积极奋进的精神更容易被激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也更容易实现。

(二)人际能量场赋能社会结构转型

乡村的发展最终依靠的是乡村中的人。然而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尤其是作为青少年劳动力的能量点在“网状结构”中越来越少,传统的社会关联出现断裂,社会结构呈现出松散的原子化状态。为此,乡村振兴的实现,必须加大人际能量场的能力输出,让更多的人回到乡村“网络”上来,建立起新的社会关联和能量场。

“乡贤”作为村庄人际“网状结构”中的重要节点,具有较强的行动能力和“价值生产能力”,因此可以在“政治层面以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点扩大乡村治理机制中的精英容纳力”[8]。而在革命老区,现代乡贤的角色一般由共产党员承担,如在田铺大塆的建设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乡村建设的进程。其次是吸引本地劳动力的回归,田铺大塆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到2018年外出打工的49 户人家已经回来37 户,恢复了乡村经济的活力。再次是吸引外地人员加入,如通过创客小镇,吸引大学生、创业青年到本地创业,增加本地经济的业态和活力。将原子化的村庄社会重新组织起来,强化社会关联,实现社会结构转型,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三)借助外部力量激发乡村文化新活力

关于什么是文化,费孝通先生指出,“作为一种深潜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早已积淀成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了”[9]。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法”[10]。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当红色文化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中,成为生活常态时,容易出现“熟悉的陌生人”状况,即村民会因为日常生活的熟悉而从直观感性上“漠视”文化的存在[11]。但是,从乡村振兴角度提出的红色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需要从文化特色、文化符号的角度予以深入挖掘。对乡村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提炼,需要借助“陌生人”的外部力量,比如专家学者或专业的运营公司。田铺大塆的规划设计和文化元素提取,借助了两方面的外力。在规划设计阶段,田铺大塆借助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北京绿十字和新县政府共同发起的“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活动,借助苏州的设计团队,对田铺大塆的文化、品牌、产品、产业、建筑、景观进行了综合设计规划;而在设计运营阶段,则借助上海蔓乡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对具体业态和项目进行落地。可以看到,这种“以外激内”的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是有实效的。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红色的眷恋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红色之旅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