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栋
(淄博市委党校,山东 淄博 255000)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遵循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博,紧跟时代潮流。新媒体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新媒体是相对报刊、电视、广播、户外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亦被称作“第五媒体”,是指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上兴起的数字化新型媒体,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具有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即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的新型交互式传播媒介。新媒体改变着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媒体和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单一化、定向化的传播特点相比,有着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实时的交互性等特点,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形式让马克思主义更容易从“高冷范”走向大众化,原本民众似乎难以触及、不愿接触的理论形态开始变换形式走进大众、融入大众,逐渐消除过去传统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距离感,改变过去由上而下信息传播的单项流动方式。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互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普及程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相比,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即时性传播,具有短、平、快的传输特点,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空间距离,变得更加灵活快捷。尤其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而言,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渠道。新媒体还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QQ、微信、微博、豆瓣兴趣小组等都有添加好友功能,而且还能利用相关推送或搜索功能找到具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更有利于交流互动。人们可以根据话题和爱好建立各种各样的圈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正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引导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党情民意、解读国家政策、普及理论知识。
传统媒体使得单向传播流动的方式在信息传播上往往具有灌输性。尤其对于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无论是电视输出、广播推送还是报纸刊印都存在一定的生硬感,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产生或多或少的疏离感。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覆盖面,大众缺乏足够的互动参与。普通大众参与党报阅读和党的理论学习的条件不够,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而新媒体的出现,恰恰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这一短板,它不仅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程度,而且加强了与大众间的互动,极大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进而获得公众认同。
新媒体传输内容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多元融合,语言活泼、形式灵活、内容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快速引起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兴趣和共鸣,这对于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丰富了具象化形象化的表达形式。借助新媒体新闻报道、时政评论、政策解读可以改变说教的传统方式,借用灵活的形式、灵巧的语言,马克思主义更易走进大众。
新媒体虽然有着诸多特点和优势,但也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不小的挑战。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加快,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的思维方式日趋多元多样,思想观念空前活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获得了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暗流涌动,有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在精美包装下被人所接受。诸如网络明星、网红达人等成为不少人甚至部分青少年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对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冲击,进行二次构建。新媒体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输出和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提供了条件,外部势力通过精心隐藏和包装,借用各种形式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很容易让部分人放松警惕,怀疑马克思主义,进而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基所在。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构建过程中,往往以理论说教为主,无论是理论文章、新闻节目还是宣讲报告都与大众思维、大众语言有所脱节。借助新媒体,马克思主义能更加广泛及时传播,但在宣传方式和话语体系上还存在固化的问题,仍存在理论灌输、单向灌输等方面的问题,这与新媒体交流、沟通、互动、共享的理念有所冲突,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低质化。与良莠不齐却博人眼球的各类信息相比,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的吸引优势还不能同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相匹配。此外,当前新媒体从业者中很少有人拥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拥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又很难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形式。
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好的环境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坏的环境则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使其传播受到破坏。就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而言,过去的话语体系较为单一,更有利于凝聚大众的思想、达成基本共识、引领社会走向,各类腐朽文化思想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思想更容易暴露,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地位也相对稳固。而新媒体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在满足人们差异化精神需求的同时,自由主义、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弥散于传播环境中,共同争夺网络舆论阵地。网络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任何一个曾经习以为常的小举动、小事件或小问题都有可能因为某个突发情况而被放大,经过持续发酵,影响公众的价值选择。各类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威胁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传输速度、覆盖程度、公众参与度等优势大大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新机遇。但新媒体传播的随意性又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时效。随意性的传播形式、碎片化的信息内容,降低了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质量,也降低了新媒体资源的可信度。过低的准入门槛和传播门槛导致新媒体传播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大量的网络水军对网络舆论进行歪曲引导,绑架公众认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信力被削弱,甚至有时使传播变得相对被动。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新媒体账号还导致公众分流,在庞大的信息流中,为更快获取信息,人们往往将标题作为第一参考,标题不亮眼都极有可能错失受众,这恰恰是浅阅读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短板。
新媒体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既要辩证看待,又要精准应对,既要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其优势,又要有效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通过策略性应对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最大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这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机结合的要义完全吻合。新媒体的普及性和随意性导致思想理论领域仍不时出现一些干扰主旋律的噪音、杂音。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建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引领舆论凝聚民众思想,引领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优势、理论优势转化为话语体系优势,打造思想观念的“孵化器”,创建舆论引导的“坐标系”。
新媒体时代,众声喧哗的背后是多样性文化的存在,这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本体现,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多样性文化并非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相反,在多样性文化中引领舆论走向、引导价值追求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性和思想文化多样性有机结合,坚持在众声喧哗中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掌握话语权,既要把新媒体领域话语权的建构过程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过程,更要使之成为引领思想、凝聚共识的新路径,真正以过程导向确保结果导向,建立起宣传党的主张,体现党的意志,表达人民呼声,凝聚时代精神的坐标体系。
新媒体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可谓理论工作的网络版群众路线。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P9)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想要掌握群众就必须关注理论靠谁传播、如何深度传播的问题。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理论研究比较深入,但理论传播相对薄弱,作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提升,就要与时俱进地更新传播内容、表达语言和话语体系,归根结底要求传播者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硬、业务精、作风优、技术好的复合型理论宣传队伍,注重通过高校院系联合的方式培养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网络技术应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将理论研究和理论传播有机结合,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理论功底和理论素养,利用矩阵式传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能够及时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觉解读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全面阐释改革发展的最新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以高度的理论自信阐释中国道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作为传播主体的理论工作者队伍同样也需要进行角色重新定位和能力二次提升,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增强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让理论契合人民大众的认知水平、认知需求和利益诉求,将理论同人民大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结合起来,把宏大的理论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体现大众立场、关注大众生活、运用大众表述、契合大众心灵、诉诸大众实践、解决大众难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P534)
新媒体时代,人人能发声、人人都是传播者,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网络推手的隐身、网络水军的充斥、突发事件的炒作导致网络领域的舆论争夺和意识形态斗争不断加剧,网络日益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面对思想领域的噪音和杂音,净化网络环境、掌握舆论主动,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紧要任务。
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包容文化的差异性,但多样性包容不等于纵容。网络自由之下,随意发声不等于肆意妄为,新媒体环境绝非法外之地。新媒体延伸到哪里,网络监管就要辐射与跟进到哪里。就国家而言,必须将新媒体传播平台、新媒体从业人员全部纳入监管范围,通过网络系统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研发,建立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对各类违法犯罪和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甄别、有效监控,牢牢掌握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新媒体平台而言,必须自觉规范用户行为,自觉引导舆论方向,成为依法提供服务、依法监管用户的第一道关口。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应当自觉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自觉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可以借用全新的传播平台、便捷的传播渠道,促进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和有效转换,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的高度契合,不断巩固红色地带、打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4],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根基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