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有机化学课程属于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专业平台课,一般开设于大学一年级。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前置性知识储备,便要求在有机化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不仅需着眼于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结构,还需为学生创设出“理实一体化”学习情境,以及便利他们能在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中,及时搜寻到所需的有机化学知识点。
与无机化学不同,有机化学中的物质反应过程更为复杂,且在物质反应中所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甚。这就意味着,在常态化的教学模式中,单纯依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实验过程的观察,将难以使其灵活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知识结构。在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推动下,以PPT、视频为特色的媒介作用下,教师能够将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以形象、生动的循环图示表现出来,并在动态演示下赋予学生崭新的认知图景。经验表明,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关注度,在兴趣导向下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帮助他们灵活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构。
如上文所述,有机化学知识点贯穿于后续的药学专业课程之中。这就表明,有机化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具体反映在药物的研发与生产实践之中。在常态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完成授课,其主要以案例分析和生产描述为主线。可见,受制于学生前置性知识短板,他们仍难以建立起对有机化学应用前景的具体认知。将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之中,通过与医药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连线,便能为学生提供可视、即时的药物研发和生产情景,从而帮助他们具体认识有机化学的应用前景。
在传统模式下,药学专业高年级学生若要回顾有机化学相关知识时,他们需要翻找出有机化学教材,或者需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即使学生利用上述方法完成了知识回顾,也难以将已学的有机化学知识与目前的药学专业知识形成有机融合,其理由归因于高职高专学生普遍所存在的学习能力短板。而“课程资源库”建设(作为一类信息化教学平台),不但能满足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回顾的需要,还能助力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机融合。
广义视角下的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包括常态化的多媒体教学形态。为了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结构掌握的灵活度,这里的信息化教学应从狭义的视角来界定,即以三维动态画面为特色的信息化教学形态。这里所存在的应用边界问题又可细化为:与有机化学知识模块的切入问题、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的标准化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基于有机化学知识结构制作三维动态画面耗时耗力,所以解决与有机化学知识模块的切入问题,意在对该教学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有机化学属于通识课程,所以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不能“各抒己见”,而应提供标准化的教学模式。
技术实现问题主要存在于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之中,即在与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的连线中,如果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存在着实现问题。经验表明,“定时”成为了技术实现中主要问题,问题主要根源于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或因临时性的工作任务而无法履约。上文已经指出,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有机化学具体的应用前景,但这依赖于校企双方在教学时间上的同步性。由于企业方存在着上述随机性和临时性,这就直接影响到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那么,是否可以将现场连线一概取消?笔者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生本原则下开展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只能在做出充分预案的情况下,来避免出现不可控的教学事件。
如前所述,课程资源库在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资源库不仅能为高年级学生回顾有机化学知识提供便利,又能为一年级学生拓展自己的有机化学知识面提供平台。在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则存在着模块设计问题。具体而言,如何实现课程资源库的资源整合效能,如何实现课程资源库的校企共享目标等,都需在建设中得到逐一破解。随着本文论述的不断深入,对于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现实意义的认识也同步深化,即我们需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启示下,以平等、互助、共享的姿态,形成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库的校企共建格局。
解决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边界问题,意在防止该教学模式陷入形式化和泛化的局面。所谓“形式化”是指,将常态化的多媒体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模式,这就使该模式成为照搬书本知识点的应用过程。所谓“泛化”是指,在教学时段中充斥着卡通画的动态画面,而淡化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及在缺乏标准化的条件下出现繁杂的信息化教学乱象。笔者认为,后者应是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在不能取消现场连线的情况下,又需应对企业方所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则成为了对技术实现问题思考的出发点。上文已经指出,应充实预案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且预案应能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现场要求相契合。此时,就将议题转换到了多媒体教学的视频展示环节了。既然存在着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不在位的可能,那么以录播的形式来应对则值得思考。再者,为了展示有机化学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大量挖掘网络资源则成为了必需。
如上文所述,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有两个:(1)为便利他们在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中,及时搜寻到所需的有机化学知识点;(2)为一年级学生拓展有机化学知识积累提供自学平台。因此,这就为信息化教学模块的设计提出了约束条件。在该约束条件下,需突出课程资源库的教学资源整合功能,使得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实验知识、工作岗位知识、行业应用前景知识间形成有机融合。
在基于工作过程下构建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模式,需打破旧有的封闭造车现状,应在校企联合下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具体的构建策略为:(1)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应根据有机化学的教学环节组建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承担主要的理论和实验中的信息化教学任务,企业师傅则主要完成工作岗位素材搜集、岗位实景直播和录播职能;(2)在企业师傅的参与下,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应共同制订信息化教学标准,在集思广益中开发出标准化的动态教学画面。
在广义视角下应用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模式,需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即“动”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常态,“静”(单纯的文本、图片展示)为旧有常态,且这里的核心为聚焦有机反应过程展示动态教学画面。具体的构建策略为:(1)在信息化教学的标准制订中,应统一对有机物质的图片标识,以通过反复刺激来使学生获得认知上的条件反射效应;(2)开发出动态循环演示图,基于标准化的有机物质图示,向学生动态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生成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重要有机反应过程的理解。
现场连线与录播都需由企业师傅担纲,考虑到企业师傅本身的岗位工作任务,这里可在现场联系与录播相结合的条件下分类开展教学。具体的构建策略为:(1)现场连线可以作用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相对灵活,所以这就能赋予现场连线更大的时间弹性;(2)录播的形式可以应用于理论教学环节,由企业师傅事先将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岗位应用情景相联系,以手机现场录制的方式来满足课堂教学之需。
在两个约束条件下开发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库,还需基于工作过程分层展开。具体的构建策略为:(1)可以将模块分解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模块、有机化学实验知识模块、有机化学岗位应用模块、有机化学行业应用前景模块、自媒体模块;(2)这里需在校企合作下,重点开发岗位应用模块,该模块可以为高年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及时搜寻到所需的有机化学知识点提供帮助,也能为一年级学生拓宽知识之用;(3)自媒体模块主要用于问题讨论,以及与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交流之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该模块解决教学和学习中所遭遇的困惑。
综上所述,本文所议论的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改模式形成了区别,即在传统视域下主要依照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类探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这种模式的开展具有静态和形而上学的特征,未能从动态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中去发掘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中需重视动静结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