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色文学与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构建研究

2020-01-16 08:36勾焕茹张国丽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河北人文精神人文

张 静 勾焕茹 王 静 张国丽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bì)”卦,“文明以止,人文也。” 孔颖达疏认为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可以教化天下人。它是与天文、地理(文或纹)相对而言的,与人道相通。《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1]天道即阴阳,地道即刚柔,人道即仁义。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对立的因素,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周易》最早明确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思想,高扬人道旗帜,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共生。这个思想早已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常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人文”即“人道”,即诗书礼乐的教化。人文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潮流,其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普遍被人们认可并推崇。春秋时期的“人文”经由阿拉伯人12世纪传入欧洲,传到西西里的罗杰二世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朝廷[2]2,进而启蒙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人文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时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20世纪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说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1]。

“人文精神”一词源于西文“humanism”,有时也被翻译为“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众多学者因对“humanism”的理解不同,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出现了差别。周国平先生认为,狭义的“humanism”着重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广义的“humanism”则是指由西方哲学所培育的欧洲的精神文化传统,即尊重人,把人当成一种精神性的存在[3],进而提出人文精神的三层内涵,即人性、理性、超越性,也就是人对个人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是人文精神的根本。人文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不同时代的文化土壤会孕育出不同的人文精神,它蕴藏于人的内心世界,外化为人的行为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集体性、地域性和传承性。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就是在继承传统的“慷慨悲歌,尚义任侠”燕赵文化基础上,逐步形成于河北地域的极具时代特征的河北人民的精神支撑,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4]。

二、 河北红色文学人文精神的内蕴

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学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河北红色文学是中国革命斗争在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河北作家群以平白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冀中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创作出了大量的红色文学经典作品,主要有《新儿女英雄传》《风云初记》《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平原枪声》《平原游击队》《王二小的故事》《小兵张嘎》等。

在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中,绝大部分以抗日战争题材为主。有资料统计,在全国抗日题材经典长篇小说中,70%以上是由河北作家创作的[5]。很多红色文学作家也参加了战斗,如《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烈火金刚》的作者刘流等。经过战火的洗礼和生死的考验,红色作家们满怀沉痛与希冀将笔触投向这片深沉的土地,深刻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这些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生动地再现了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拼搏、英勇战斗的历史画卷,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歌颂了广大民众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其所承载的红色精神是对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慷慨悲歌,尚义任侠”的燕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新时期所倡导的“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河北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与当前社会审美需求是相契合的。

三、依托红色文学构建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

(一) 强化河北红色文学的政治教育功能

红色文学作品蕴含着强大的红色基因,这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优良传承,凝聚着无穷的力量,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积极作用。将本土化的红色文学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并使其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倡导开展“读红色文学经典,讲红色历史故事,学红色革命精神”的红色主题活动,重温红色记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色故事感染学生,使他们深刻理解河北红色文学的历史创作背景,对河北红色文学产生地域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与红色精神形成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从而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6]。以红色文学作品为纽带做好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可以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得到洗礼和升华,能够更好地提高其真假是非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及其所获取的信息都是多元化的,面对海量信息,如雾里看花,真假难辨。而从红色文学作品中所汲取的精神力量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以客观、冷静、正确的态度对待纷繁事物和复杂现象,提取真实有效的信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准确分析事物的发展态势,避免盲从,从而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抵制住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害,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7]。

(二) 提升河北红色文学的文化育人功能

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会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多重矛盾冲突的转化,塑造了一系列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丰富内涵。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普通的平凡人,如《新儿女英雄传》中的杨小梅,《风云初记》中的吴春儿,《红旗谱》里的朱老忠等;作品中的抗战故事多发生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地方,如滹沱河两岸、白洋淀、古城保定;作品中描写的很多场景、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现在依然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寻到存在的影子,所以说河北红色文学具有良好的接受和传播基础。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人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演绎了一个个悲壮的故事,他们身上绽放着正义、英勇、奉献、理想、创新的独特精神魅力,浸润着人们的心田,滋养着人们的灵魂。正式这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作品产生亲切感,对作品中的集体英雄形象产生崇敬之情,从而与作品所表达的文化等形成心理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潜移默化之中会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审美等标准对自身的言行进行检视,这种思想渗透力、审美洞察力、形式创造力对于读者高尚道德的教化、健康情感的陶冶、创新素质的培养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北红色文学集体验性、教化性、评价性于一身,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燕赵特色。在新时代弘扬河北红色文学表达的革命情怀、战斗精神、英雄气概、人民智慧,能够更好地浸润人们的心灵、熏陶人们的情感、引导人们的思想、升华人们的道德境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河北人民在继承发扬河北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了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诠释着河北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精神,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

猜你喜欢
河北人文精神人文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