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榕蔚
(喀什大学<新校区>,新疆 喀什 844000)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贯穿于当今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之中。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一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在2017 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内在涵义。但是,“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动态概念,它的界定应基于不同时期、不同学段的特征有所变化,并涵盖着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且强调教育的根本性质和功能价值,我国开始从宏观层面更加深入、系统的考虑“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开始探索对于我国学生应该培养什么素养、怎样培养核心素养的重大课题,如何将党和国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2014 年3 月,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上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重要体现在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也在强调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做出了要求。[1]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使用“核心素养”一词,并提出了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环节。这一文件的发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将核心素养置于首要地位的教育改革思路,体现了党和国家把教育的培养问题放在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上。[2]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有了确切的规定,在2017 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内容。[3]可是学界对于初中学段的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和界定,学者和教师们大都以此四个方面作为不同学段的学生们要发展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一个不断发展、调整的动态意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时期背景下,其内在涵义和相关要求是不同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应根据学生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确定不同的内容,在不同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4]顾之川先生的观点弥补了这一缺陷,他提出初中与高中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有不同内涵,不同学段的具有不甚相同的学情,不可以一概全。他认为初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应包含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四个方面。顾之川先生的观点关照了初中学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但仍不够全面。
根据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和总体目标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5]可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交流沟通、文化学习、思维提升、审美发展有了明确规定,因此结合第四学段的学习内容,认为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为:较强的识字写字和阅读能力、优秀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和提升思维能力、学习优秀文化和培养审美情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作为初中学段内容要求的第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曾说过“识字教育非常关键,是学好汉语的第一关,如果不能够通过识字关,就难以提升语文的学习水平,掌握的程度也更肤浅,只有通过此关,才能够更好的增加语文的教育水平”。[5]识字、写字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性活动,是发展其他一切能力的前提,如果基本能力不能通关,就难以掌握有深度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语文学习无法展开。扎实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应将提升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置于教学的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时,可将学习生字词提高至教学目标的高度,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察。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以提升识字写字能力,使刻板的学习生动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散文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识字、写字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体现出来,以此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在新课标中对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包含了散文佳作,这些名篇可读性强,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且生字词较多,就可作为学生的识字拓展训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单一解读已经不再适应如今的阅读教学,当今社会倡导多元价值理念,并且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态感受和独特体验已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不是存在于社会上的单一个体,他们可以接触到知识的多种呈现方式,内心感受丰富多样,具有思维发展的无限潜力,因此,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多向思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入挖掘每一位阅读主体的可能性,实行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
例如讲解《散步》时,通常会将主题定位为尊老爱幼、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文章的主旨仅仅如此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遇到小路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并且走的又慢又稳,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和妻子背负着家中最年迈和最年幼的两个人,这两个人是生命的开始与延续,我们肩负着守护他们生命的重担,怎能不小心?师生、生生进行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以此激发学生多维度解读的能力,一起探索作者潜藏的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化。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注。”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外在呈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学习技巧,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例如,《背影》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些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丰满,是写作教学的最佳范例。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学习。写作是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而这个创作的过程需要技巧的串联,教师应在散文教学中贯穿写作教学,并且在课后鼓励学生仿照《背影》中的描写手法,进行练笔,这样形式丰富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言语表达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之一,人们通过口语表达有效沟通、获取需求、传递文化、体验情感,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把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贯穿至教学活动的始终,并将练习纳入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对话,流利表达、清晰阐述,使口语表达能力获得真正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此项环节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迈出提高表达的第一步,然后能够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想,循环往复不断练习,以达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例如《春》这篇文章,它的结构清晰主题鲜明,教师可以设计系列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春》是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情感基调轻松活泼、充满活力,还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方式来进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想象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应试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主导,教师们通常忽略了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每个学生被动的接受着来自老师的统一答案,没有了个性的发展,没有了想象力的放飞。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指导下,教师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识上升,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解放天性发扬个性,尊重差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兴趣爱好,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散文的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形式自由,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学生提高想象力的重要助力。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作为培养目标,对学生加以引导。在文中描写春雨时,作者这样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教师在带领学生品析语言时,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你印象中的春雨像什么?”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打破束缚,实现想象力的腾飞。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变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凸显。“灌输式”教学已不再适应于当前的教学模式,学生思维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提升思维能力的良性路径,加强对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语文教学实践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个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每位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兼顾差异,实施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思维训练、提升思维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作品《故乡》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作者在《故乡》中都写到了什么?、作者要写故乡,为何还要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作者在文末为何又提到了希望呢,希望与故乡有什么联系?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追问启发,能够有效推进学生的思考,建构起深度思维的能力。而教师只需要起到提示引导的作用,在学生思索的过程中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有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也在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学生提升多元文化素养的渠道,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有限的选篇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详细讲解。外国散文作品不同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的我国散文作品,它本身涵盖了丰富的文化特色和言语特征,其差异性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是学生拓宽视野、增添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详细讲解,扩充知识储备。
譬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有《我为什么而活着》《大雁归来》等优秀的外国散文作品,这些名篇的设置在教学中不应被忽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学习,发挥优秀作品在学生人生中的指导作用。在学习中,可以设置比较阅读,比较中外文学的异同之处,以丰富个人的阅读经历,拓宽视野。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美是人类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因此语文教学应将审美培养贯穿始终,使学生们拥有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最新出版的部编版教材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不同文章拥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其流畅的文学性、深刻的美学性、通俗的科学性充斥于行文词句中,这些都是有待于探索审美元素,是美的载体,教师需要借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促进审美情趣的提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像学生展示荷塘中月色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美的感受,在此情景下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逐步感受朱自清笔下充满情态美、情感美的艺术表达,品味文字带给人的愉悦感受,感受语言的张力,增强审美体验,以获得审美情趣的提高。
散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学生身处人生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和世界充满好奇,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教学作为生活的学科、基础的学科,应当肩负起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初中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十分必要。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点,通过教材中占比较大的散文作品教学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影响,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