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炫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激发广大高校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高校学生为国之富强而不懈努力的新时代奋斗精神,是每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课题。以家喻户晓的“女排精神”为支点,以高校公共体育所涉及的日常体育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课外锻炼以及全校和高校间的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为杠杆,撬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守僵化的壁垒,对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敢于作为,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高校学子,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拟以“女排精神”为主线,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湖北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全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和体育学院分管体育教学工作的领导、相关教师及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专家访谈、文献归纳、实地考察等方法,从理论到实证展开研究。尝试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教学的融合机制,试图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守僵化,理论和实践脱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缺乏创新,体育终身化理念匮乏等各种现实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动全民热情,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国家和社会的迫切需求,在此进程中需要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做支撑。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3届世界杯排球赛中获得冠军,全国妇联在致中国女排的贺电中首提“女排精神”。以此为起点,在随后的一系列世界性比赛中,中国女排更是捷报频传,接连在1982年第9届世界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1986年第10届世界锦标赛中连续夺冠,完成举世瞩目的“五连冠”霸业,在成就中国体育史传奇的同时,也为正处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全国人民树立了顽强拼搏的光辉榜样。女排姑娘赛场内外的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很快被提炼为一种昂扬向上的 “女排精神”。在那个既兴奋又茫然的年代,“女排精神”冲破了体育领域的局限,成为代表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升华为振兴中华,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经过12年的蛰伏,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不负众望再获奥运冠军,重回世界之巅,又一次激发了中华民族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女排精神”所蕴含的奋发向上、团结互助、无悔付出、专注执着、为实现梦想永不言弃的精神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体育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党中央反复强调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背景之下,开展“女排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女排精神”能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所展现出的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是为保卫祖国和争取民族独立而勇于献身的战斗精神[2]。爱国主义理应体现在上层建筑的国家意志当中,更应渗透进社会公民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国之概念,民之根本。中国女排在奥运会赛场上开局不利,小组赛先后负于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落位小组第四,1/4决赛苦战五局,3:2险胜东道主卫冕冠军巴西队,晋级四强。在随后的半决赛和决赛中又先后战胜之前的对手荷兰队和塞尔维亚队,最终夺冠。中国女排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的硬朗作风,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在跌宕起伏的赛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女排姑娘获得冠军后饱含热泪,高唱国歌,凝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动人场景,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最为直观的展现,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最佳例证和优秀范本。
其次,“女排精神”能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女排精神”的构成要素包括“团结拼搏”“奋进创新”“无悔付出”“专注执着”,其中“团结拼搏”是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奋进创新”是内在的不竭动力,“无悔付出”是对易逝芳华的庄严承诺,“专注执着”是成就伟业的基础和前提[3]。2016年里约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女排用她们跌宕起伏的赛场征程,绝处逢生的优异战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了逆境中拼搏,困难中奋进,坚持中突破,创新中发展等诸多优秀品质,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严重缺乏的。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必须赋予“女排精神”新的内涵,它不仅表现为职业运动员的自我修养,也表现出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职业操守的敬畏和对职业素养的执著追求,在关注自我价值和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更表现出对法律规则的尊重和对国家荣誉以及自身社会形象的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此高度契合。很难想象,如果中国女排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没有积极主动的职业精神和操守,不具备基于教练和队友的坦诚和信任,缺乏友好融洽的队内关系,她们如何能够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夺取奥运冠军?“女排精神”不仅是体育精神的高度凝聚,更是鼓舞高校学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典范。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动员学校各个部门,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尤其要把如何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形势下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经笔者查阅大量资料文献和在全省部分高校实地调查走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共性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和相关运动技术技能的习得,却忽视了需求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内在感受的人文关怀。而在后来的改革创新过程和实施过程中却又矫枉过正,片面追求所谓的快乐和感受,忽略了体育所包含的团结、拼搏、公平、竞技的本质属性,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失去了基本方向,产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喜欢体育,讨厌体育课”现象并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根本改善[4]。笔者经调查走访发现,各级行政部门相关领导和教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本质含义解读有误,体育终身化理念匮乏,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学学时设置偏少和师资质量良莠不齐以及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等,都是造成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方向失误的主要原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应是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恪守的职业准则。不可否认,当前社会普遍存在浮躁之风,享乐奢靡主义泛滥,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思想信仰,行为方式构成负面影响和冲击,造成部分教师意志动摇,行为涣散,无心治学,假公济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随处可见,把个人利益作为奋斗和追求的终极目标者大有人在。因此,高校各级党委和相关责任人应认清形势,把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摆上议事日程,及时及早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革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弊病,把“四个意识”中的政治意识落实到师资培训、年度考核及职称评聘等关键考核的实处,不断满足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学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首先,经笔者调查走访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设置明显,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教育,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积极方面,但我们也发现,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和个性发展的协调培养,造成了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识偏差,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体育课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技能型课程,靠简单的跑跳便可以修到学分。疏于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思想引导和启迪是每位体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现实。
其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普遍缺乏,注重理论和形式,忽视内容和实践的拓展和跟进,缺乏形象化,具体化,认知度高的教学素材,加之高校学生成长经历简单,人生阅历匮乏,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期,极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意志品质普遍薄弱,缺乏社会责任与担当,追逐名利,崇尚个人主义,大局意识与合作意识较弱,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缺乏涵养与文明礼貌,团结友善的精神缺失严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之纲不能引领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缺乏贯穿其中的必要渠道和方法[5]。
另外,高校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从而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空洞无物,缺乏明确的政治导向和指引,与党中央强调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以“女排精神”为引线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生自身的运动、思维和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养成其敢于拼搏,严格自律,注重集体荣誉的优秀品质,扭转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目标泛化,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严重,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倾向。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引导的问题,高校各级行政部门应以“女排精神”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有力思想武器,纠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的认识误区。在注重体育教育所包含的团结、拼搏、公平、竞技的本质属性的同时,高校各级体育部门应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本质进行正确解读,坚持体育终身化理念,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大力解决教学学时偏少和师资质量偏低的问题。改进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设置思政内容,在加强体育课健身性和竞技性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模式,以“女排精神”所体现出的团结拼搏、奋进创新、无悔付出、专注执着的优秀品质为参照,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教学的各项指标,改变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人文精神空洞无物,缺乏明确政治导向和指引的现状,把学生体育课堂上展现出的言行举止,学习作风,精神面貌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体系。注重学生敢于拼搏,严格自律,集体荣誉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扭转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目标泛化,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严重,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结构性矛盾。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拓展教育渠道,利用新兴媒体大力提倡“女排精神”;以校内外的群体活动,院际、校际以及全省高校体育的各级各类竞赛为新的教育平台,培养学生不惧困难,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能够做到淡泊名利,看轻个人得失;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能够做到识大体顾大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理想信念,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切实行动。
我省各级各类高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与其所在学校的体育学院或公共体育课部的对接与合作,以“女排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以其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价值观对标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到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力争使我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
我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做到3个结合:弘扬“女排精神”和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相结合;明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远景规划和合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相结合;创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改进现有突出问题相结合,推行切实有效之举措来解决好目前我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创新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宽教学口径,构建新的教学平台,以我省高校日常体育教育教学、新生军训、校园群体活动、高校间各类竞赛、比赛、训练场、运动场地作为弘扬“女排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新战场,新平台,结合我省政府相关教育部门的政策举措,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