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璨然
(武汉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网球运动起源于法国,在英国发展,开始普及和流行是在美国。现代网球于19世纪的伯明翰诞生,现在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1885年前后,网球运动传入中国,1906年,国内的一些著名高校相继开展校际网球比赛,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只是单一的体校培养模式,网球在校园体育中的普及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接触和了解网球运动。
2004年雅典奥运会李婷、孙甜甜为中国网球夺得中国奥运历史上的首枚网球金牌,2011年李娜法网登顶,让全国人民认识了网球,燃起了对网球运动的热情,对中国网球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湖北省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国内网球的领军地位,然而,目前队伍却青黄不接,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我国的职业网球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务之急是重新思考和审视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青少年人才的培养理念也需要得到及时的调整和修正[1]。
本文以青少年网球运动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9~10月参加湖北省运动会网球项目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为调查对象,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请教和咨询了多位资深网球学者、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教练员,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对湖北省青少年网球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策略和建议。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要从国情出发,保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2]在我国网球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网球比赛的场地器械,比赛规则也都进行了升级和更新,技、战术也有日新月异的变化。陈剑萍在《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中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网球运动还处在底子薄,基础差,没有扎实的系统的训练,后备人才在质量上数量上都已经成为项目发展的忧患。”[3]毕晓天在《网球运动员长期培养模型(LTAD)核心要素的研究》中提到:“网球运动员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训练质量、文化素质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人才培养的进程造成影响。”[4]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是保证中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原动力。
冯加付在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开展速度缓慢,普及面狭窄,受重视力度不够,直接导致网球运动员选材生源匮乏,影响竞技网球运动成绩提高,最终阻碍整个网球事业发展。”[5]林扬在《我国青少年网球发展与对策》中指出“我国网球教练员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80%都是来自于退役运动员,只有11.3%的教练员来自于体育院校网球专项。而大多数的退役运动员都是在中小学阶段中断学业,等到取得一定运动成绩后直接免试或函授大学学历,根本没有真正地接受专业、系统的大学教育。这些教练员虽然在运动水平上有着较高的表现,但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创新能力低下,而且很多训练方式都是延续几十年前的老制度,陈旧、乏味,很多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现如今,从事青少年网球教学工作的教练员,自身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未来的发展和提高,对青少年网球教练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也成为了十分有必要的工作。
王向宏博士在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研究》一文提到“我国‘体教结合’思想已提出二十余年,相应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运行机制不顺畅,其推行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难以达到目标要求。教育系统学校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队伍管理不到位、训练时间难保证、教练员队伍不整齐,水平提高不显著等问题;体育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思想教育薄弱不到位、文化学习不系统、竞赛安排不合理、人才遴选不透明、分流安置不顺畅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各自为政,缺乏过程层次上的契合,需要挖掘各自体系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的优势加以重新整合。”[7]
3.1.1 训练年限
网球是一项对时间有着一定要求的运动,没有时间的积累,再有天赋的球员也很难到达高的平台,要想成为一名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或者达到一定的成绩,就需要有长期的训练时间积累和丰富的比赛经验。所以,确定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开始进行专项训练的影响因素,就是他们参加系统训练的年限。根据调查统计,要想在国内大型比赛取得较好成绩,青少年网球运动员需要经历6~9年的系统训练。世界上达到网球运动健将级别的平均年龄是:男19.3岁,女18.4岁[依(苏)运动选材1982],这也是网球项目在世界上最高成绩的年龄界限,即有机体适合于网球这一项目的各种形态机能最旺盛的年龄[8]。
回收的调查表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省青少年竞技网球运动员在初中、小学阶段开始接触网球的队员占总人数的约78%,这个数据表明了我省青少年接触网球的年龄普遍较小,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有积极作用,也对网球的长期发展比较有利。
3.1.2 生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身体各项机能都处在发育阶段,成年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不适用于青少年运动员。这个阶段的训练应以核心力量和小肌肉群力量为重点,并辅以反应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和身体平衡性的训练,在发展专项能力的同时,身体功能性的提高也不能忽略,这样才能在日后高强度的专项性训练中有足够的身体功能性预防伤病的发生[9]。
3.1.3 心理特点
比赛场上的竞争日渐激烈,在球类项目中,往往决胜负的就是那1、2个球的细节处理,而在处理细节上,比拼的就是球员的心理素质。在湖北省的青少年比赛中,经常出现一方球员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因为1、2个球的失误而造成心里崩溃进而输掉整场比赛的情况,值得引起关注和思考。
3.1.4 专业网球理论知识
网球理论知识可以辅导运动员对技、战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学习,帮助队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形成正确的动作结构,培养比赛意识。但是大多数的教练员以及运动员都认为实战才是培养能力的最佳途径,理论知识不过是一个辅助手段而已。然而网球运动本身的复杂性,使得理论知识显得更加重要。比如说,在双打比赛中,每一盘开始,接发球员都是可以重新选择的,而大多数青少年球员并不清楚这一点,在遇到了对手清楚此规则时,就会因为战术上的失误而吃亏。所以,当前加强青少年网球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一项工作。
湖北省除了省队训练场地足够外,各地市俱乐部均存在训练场地紧张的问题,有的训练单位甚至是一片场地12名队员共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员的训练,而且很多场地因年久失修,出现裂缝、地面不平等安全隐患。部分地区的场地存在无风雨球场的情况,导致在雨雪的天气就无法正常训练。
《增广贤文》的劝学篇中说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说个人的努力十分重要,但是有一个水平及能力都十分优秀的师傅,那么进步将会更快。调查表明,从事湖北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执教工作的教练员普遍较年轻,训练手段和模式都能符合当前形势,但是执教经验相对不足也是实际问题。在学历上,大学本科占了8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1%,这表明我省从事青少年网球训练的教练员学历较高。但是目前总的情况看来,有足够学历的年轻教练员,执教经验较少,而有着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又存在着学历偏低,理论知识不够的情况,这与我国培养教练员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10]。
我国实行的“举国体制”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体制已经慢慢不再适用。目前,运动队的管理重点大都在竞技能力训练,更重视竞技能力和如何取得成绩,对于运动员的文化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就忽视掉了。运动队缺少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运动员文化素质低下,思想匮乏,导致运动员对于科学训练方法不能快速吸收,直接影响了训练效果,成为了训练成绩下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给运动员今后退役转型留下了隐患[11]。
我省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大多还是以田径、足球、篮球等传统校园体育项目为主,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了游泳课程,但是网球在学校体育中的普及程度相对上述项目就很低了。据了解,目前我省除了“网球之乡”的京山市之外,只有武汉市开展了“网球进校园”的项目。很多中小学学生对于网球的认识仅仅是知道网球是什么,其他都一无所知。
作为一项高投入的运动,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对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以有“中国网球之乡”之称京山市为例,在数年来的省级青少年网球比赛中,京山市几乎包揽了金牌总数的50%,在该市,几乎每一个小区都有网球场,每个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有和网球相关的内容。在这种可以说是全民网球的氛围下,加上政府部门对网球项目的大力支持,京山市青少年网球成绩的迅速提高就很容易理解了。
剖析我省网球项目,因为专业体制下曾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培养出中国首位男子亚洲冠军马克勤、首位亚运会冠军潘兵、首位奥运会冠军李婷,首位大满贯得主李娜。所以,当国际职业网球大潮席卷中国多年后,我们仍然沿用专业队管理体制,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没能顺应职业化改革的要求。受专业体制固有的培养模式及收入分配机制的局限,自身缺乏调整和修复功能,导致了我省网球项目训练手段和管理能力陈旧,面对新形势应对失策,无法适应国际和全国竞争的要求,导致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流失,致使队伍实力已沦为国内二流水平。
项目水平严重滑坡,体制内的运动员进取心和责任心受到极大冲击,专业队留不住高水平运动员的同时,却沦为低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和择业的跳板。政府投入没有发挥作用,大量行政资源严重浪费,专业体制已完全不能适应网球职业化发展的要求。
因此,只有突破现行的专业体制管理模式,将以政府供养为表现形式的专业体制转变为以政府、社会与个人共同投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契约管理体制,才能使省级地方政府对网球事业的各项投入提高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作用。将作为项目主管单位的省级项目管理中心的管理机制从单纯、封闭的管理专业队为主,转变为更加开放、积极的以发现网球人才、开发和拓展网球市场为主,是适应网球项目职业化这一新常态的必要保证。
1)湖北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开始接触网球的年龄普遍较早,但是部分家长认为网球训练只是锻炼身体或者升学的途径,也许并没有把进行职业网球当做是未来的方向。
2)青少年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早期的训练中容易出现意外伤病,也可能会出现对于网球运动的厌倦。
3)大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不太重视专业网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在赛场上可能出现战术性的失误。
4)网球训练基础设施不达标且训练场地少,教练员执教经验不足,运动队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够等等,都可能成为了影响我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发展的重要因素。
5)目前我省网球在中小学校园中的普及程度不够、后备人才的选材渠道单一、选材面狭窄和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不够都成为了制约我省青少年网球人才培养的因素。
6)现行的专业体制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未来职业网球的发展,改变当前湖北青少年网球的培养机制,网球职业化改革势在必行。
1)借鉴国内外青少年培养的成功案例,建立一套完善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体系,在总结现状的同时,请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练和高校网球专家不定期对湖北省青少年网球教练员进行业务提高培训,并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定期进行业务能力考核,以此来提高青少年网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
2)改变现有的训练制度,将“体”和“教”相结合,让青少年运动员在进行专项训练的同时,接受必要的文化学习。要对运动员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观,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的个人素质和文化素质。同时协调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在对青少年的培养问题上达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坚决杜绝为了成绩而“揠苗助长”的情况出现,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应该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体系进行监管。同时要贯彻科学训练的原则,严格依照科学训练的方法,编写训练大纲,要让运动员的训练在科学手段的指导下,切实有效地进行[12]。
4)近年来湖北省青少年网球比赛,每一次赛前都设有文化考试,U10和U12的队员都要参加,试卷内容都是中小学各年级的文化课程,每次文化考试不合格的队员都会取消本次比赛资格,这样的措施对督促我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建议将其他年龄组的队员都增加进去,尤其是U14的队员,这个年龄段即将面临中考的压力,如果在网球这条路走不通起码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文化底子。
5)加大网球运动的普及力度和资金投入,与有关部门合作在校园中和社会上大力普及和开展网球运动,使之能够真正融入校园体育。当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网球,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我省的网球后备人才选拔渠道自然而然会拓宽,变得更加多元化。
6)改变网球青少年培养完全依靠政府包揽的状况,逐步建立以网球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为主要平台,以市场资本为投资主体,政府扶持、经纪公司、家庭投入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投资培养模式。另外,改革现行的青少年网球竞赛机制,通过搭建涵盖各个年龄阶段和覆盖各个水平层次的青少年网球竞赛平台,广泛吸纳各种所有制培训机构培养的青少年网球选手参与网球竞赛,从而不断发现并签约资助其中的优秀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纳入俱乐部管理,采取有计划的投入和职业化的订单式培养,帮助青少年选手尽早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