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芳
【摘 要】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作为集体活动的一种有效补充,其价值和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所认可。然而有的教师花费了很多心思,精心制作了精美的区域材料,结果孩子们却不给“面子”,新鲜劲一过就不要玩了。有的教师投放了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区域材料,孩子们却玩得津津有味。因此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关键,直接影响着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区域材料;幼儿教育;策略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发现在区域材料投放上教师要适当耍点“小心机”,不但能给老师“减负”,节约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更新观念,减少高结构材料的设计
为什么有时教师辛辛苦苦制作的精美材料反而不受幼儿欢迎呢?实践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不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挫伤了教师投放材料的积极性。通过学习相关文章和观察实践,我发现这类材料大多以高结构材料为主,比如生活区材料“丰收的果园”:教师用不织布制作了几棵绿色的果树,以及红苹果、黄香梨等几种水果,果树上缝上纽扣,水果上开了锁洞,让幼儿把水果扣到果树上,练习扣纽扣。类似这种材料一般具有较强的目标指向性,玩法比较单一,刚开始孩子们会被色彩和形象而吸引,然而玩了几次后,孩子们就会觉得枯燥而厌倦。因此教师设计带有明确任务的区域材料时,要改变观念,减少高结构材料的设计,以半成品材料为主。比如同样是练习扣纽扣,我用不织布剪成几种规格不同颜色的长条若干,在长条两端分别开了锁洞和缝上纽扣,孩子们在操作时就能想出很多种不同的玩法,如把很多长条不织布连接起来比比谁的长?或者连接成长短不一的圆圈,可以套在手上当手镯或者挂在脖子里当项圈;还可以按照颜色进行有规律地连接等等。既练习了扣纽扣,又创意无限,一举多得。教师制作起来也相对简单,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一物多玩,挖掘自然材料的价值
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我们的活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农村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地处农村,自然材料随处可见,便于收集,发动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收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快乐的亲子探索之旅。而且自然材料多以低结构材料呈现,能反复利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大自然回馈我们的宝贵资源,根据幼儿兴趣实施主题挖掘其潜在价值,一物多玩,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发展,大大减轻了教师制作区域材料的压力,释放更多的精力开展其他教育活动。
比如上完科学活动《有趣的石头》后,教师可以把各种各样的石头投放到科学区里让幼儿继续探索,通过看、摸、掂、敲、滚等方式进一步感知石头的不同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分类、点数或拼摆等活动;美术区里也可以投放一些形态各异的石头,加入画笔、颜料等辅助材料,鼓励幼儿在石头上画上小鱼、小花、线条等,或根据石头形状想象作画,创造成一幅幅色彩鲜艳、各具特色的创意石头画;大小均匀的鹅卵石事先用颜料涂上两种颜色,可以投放到益智区可以做成棋子,玩三子棋的游戏;石头还可投放到建构区、自然角中,用来堆假山、铺石头小路等。
三、巧妙调整,激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区域活动中,由于幼儿的发展和兴趣是动态的,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不可能一次到位、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当区域材料对幼儿丧失吸引力时,教师普遍的一种做法是直接更换材料,制作新材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更好的一种做法是分析材料和幼儿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思考能否对原有材料进行调整,让材料焕发新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1.改造
以益智区材料“钓鱼”为例,小班时我们设计的鱼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鱼身分别贴有三角形、圆形、方形等几种图形,让幼儿练习手眼协调钓鱼,并把钓到的鱼按照颜色或图形进行分类。到了中班,考虑到幼儿对钓鱼的过程还是很感兴趣的,对图形和颜色的感知已基本掌握,10以内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我们把鱼身上的图形替换成10以内数量的图卡或点卡,这样一来幼儿钓到鱼后手口一致点数图卡、点卡数量,然后送到相应数字的篮子里,进行数量和数字的匹配。大班还可以把图卡、点卡替换成10以内加减法的算式,进行加减运算。这样既避免了区域材料的浪费,又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不断提高幼儿的能力。
2.添加
还是以科学区《有趣的石头》为例,当幼儿对石头的分类、拼摆等活动失去兴趣时,我就在石头里增加了一些水泥块、瓷砖和砖头等,孩子们发现后觉得跟石头有些不一样,就开始探讨那是什么?是不是石头?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老师的介绍,孩子们拓展了生活经验。我还把儿子淘矿游戏得来的一些紫水晶、青金石、黑曜石、玛瑙、玉石等做成矿石标本投放进去,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花纹、触感等,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等等。
3.删减
比如在生活区“穿项链”中,刚开始我们除了投放一些绳、各色珠子以外,还投放了几张项链的“样图”,即规律卡片,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学会有规律地穿。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们已经能熟练地看图穿项链了,“样图”的存在反而束缚了幼儿,于是就撤掉了“样图”,鼓励幼儿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孩子们想出了很多新的穿項链的规律,能力和自信都得到了提升。
总之,区域材料有效投放需要教师结合有效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调整,一方面满足园区文化底蕴的协调性,另一方面也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