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日新
摘 要:面对办学条件不好、教育质量不优、队伍形象不好等发展困局,从2012年起,湖南省平江县通过调研与思考,确定“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内涵高质量发展”的思路,通过实施“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分类推进、长期坚持”等举措,以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环境美化增强育人功能,活动开展丰富精神家园,特色打造铸就学校品牌,平江教育教学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關键词: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平江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1-0021-02
平江县隶属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罗霄山脉北麓,总面积4 125平方千米,有110多万人口,是岳阳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老山边穷大”五位一体的革命老区、将军之乡、经济穷县、文化富县和教育大县。现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603所,在校师生近18万人。近几年来,平江以“教育再造一个新平江,让每一个平江子弟都接受优质教育”为目标,平江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决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一、缘起——基于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平江是湘楚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自东向西贯穿全境的汨罗江承载了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忠魂皈依,孕育了现代武侠小说鼻祖“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作者、国徽设计者、著名画家周令钊,“文化湘军”领头人、《那山那人那狗》作者彭见明等一大批文化名流。从恢复高考到20世纪80年代末,平江县教育发展水平一直位居岳阳市前列。但是,近些年来,平江教育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与难题,主要表现在:①办学条件不好。截至2007年,全县中小学校仅B、C、D级危房就有86.57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75%,绝大部分学校面貌还是“普九”时的样子。②教育质量不优。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在岳阳市6个农村县市垫底,2007年平江教育在省、市未获得一个奖项。③队伍形象不好。有关平江教育的负面网帖屡见不鲜,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不端现象时有发生。为了破解教育均衡发展难题,自2008年起,平江县一直苦苦寻觅走出平江教育发展窘境的办法,先后组团到山东、浙江、河北、广东及湖南省常德市、株洲市等地学习考察,反复征求系统每一位教职工的建议,多次举行专题会议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多次争取县四大家研究教育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平江教育与平江教育人必须在喧嚣中冷静沉思、坚定前行。我们一致认为,只有长期坚持学校文化建设,才可以不断促进平江教育的内涵发展,才能提高平江教育的软实力,弥补硬实力的不足。
二、探索——基于教育现状的有效实施
从2012年开始,平江县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分类推进、长期坚持”的思路,一以贯之,在全县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1)规划先行。平江县教育局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下设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出台了《平江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平江县学校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平江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评估细则》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构建理念体系,形成学校文化标识;注重无声教育,推进环境文化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德育体系,推进活动文化建设;构建高效课堂,推进课堂课程文化建设;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制度文化建设。确定的主要措施是:提高理论水平,定期举办教师读书报告会,由教体局开辟校长网络论坛,聘请专家开展讲座;科研引领教学,鼓励课题立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评比和指导;分类指导,明确分类标准,进行分层推进;打造名校,推进名校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行典型带动。
(2)示范引领。2012年为起步年,由平江县教育局直接领办6所基础较好的小学作为试点校,支持21所学校开展文化建设。2013年后,平江县教育局每年重点支持12~14所学校进行文化创建,除了直接下校进行指导外,还每年给予每校20万元的奖补资金。同时,平江县教育局还要求各学区每年重点支持1所学校进行文化创建。通过考评,全县已有105所学校被认定为“平江县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基地”,其中的13所学校被认定“平江县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
(3)分类推进。针对平江县学校数量多、规模不一、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平江县按照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实行分类推进策略,截至2015年,全县所有学校均开展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制订特色规划并加以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校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重点研究确定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第二年重点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第三年重点进行学校文化品牌策划与提升,主要开展综合探究与经验总结,评选“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4)长期坚持。一是继续推进示范校创建。自2018年开始,平江县以书香校园建设为重点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继续推进示范校建设,并通过示范校开放日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从2015年开始,平江县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先是在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基地中选取16所学校(园)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校”。目前,平江县正在推进“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一校一评价、一校一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三、价值——基于教育生长的总体解读
(1)办学理念引领了学校发展。理念是学校的精神和信仰,理念体系的构建对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平江县各中小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制订,让学校充分挖掘了学校历史,重新审视了学校发展现状,筛查了学校办学的优势、劣势,描绘了远景蓝图,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各学校在尊重学校历史沿革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广大教师和社会贤达参与,基本都构建了有校本特色的办学理念体系。平江县长寿镇中心小学的“健康”文化,新城学校的“书礼”文化,城北学校的“优秀”文化,三和中学的“和”文化等获《湖南教育》等杂志推介。
(2)环境美化增强了育人功能。自2012年以来,平江县教育局统筹专项资金1 460万元用于学校文化建设,仅2012—2015年就吸引5 000多万社会资金支持平江县各中小学校园建设。这些资金的投入让不少学校旧貌换新颜,加强了校门、田径运动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有的学校建好了文化墙、文化广场、塑胶运动场,开通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等设备的使用,“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学校文化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3)活动开展丰富了精神家园。在学校文化建设倡导下,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教师读书活动、教师艺体活动、教师研修活动,培养了教师的合作精神,加强了学校凝聚力,有效化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同时,各学校开展三礼四节活动,每周利用两节课时间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了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前,学校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基本上只有少数学生真正参与;但现在,学生的活动参与率在80%以上,真正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正如此,近几年来平江县学生参加省市艺术节展演活动、书香校园展演活动等都名列全市前列,广受好评。
(4)特色打造铸就了学校品牌。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的创建和评选,学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新城学校以承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湖南省足球启动仪式为契机,创建足球文化特色学校,多次荣获岳阳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冠军,并受邀参加了2015中国足协超级联赛年度颁奖典礼,《岳阳日报》以《玩出来的足球大世界》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时丰中学以“龙”文化为抓手,以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九龙舞为己任,聘请九龙舞传承人进校当导师,成立九龙舞社团,形成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被挂牌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四、筹谋——基于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
对今后平江县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将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梳理学校文化,带动全校师生一起来研究和落实文化。
(1)突出内涵发展。一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牢牢把握质量这一生命线。我们的质量观是既要讲成绩,又要讲素质的,以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校、校长要抓住主业、抓好质量,真正促使师生把学校文化内化为自觉行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务会、教代会和学校工会的作用,因校制宜,修订完善学校各项制度,特别是在管理中认真落实制度,形成人人心中有制度、人人行动守制度的习惯。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抓学校文化建设,促教育内涵发展的第一关键要素在教师。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焕发教师活力,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每一名教师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发展建设中,充分贡献自己的聪明才干。
(2)做好融合文章。一是与各类创建相融合。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书香校园创建”“平安校园创建”“文明校园创建”“美丽校园创建”等紧密结合起来。二是与全面育人相融合。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德育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断创新家校沟通平台,不断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让学校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三是与课程文化建设相融合。近年来,平江县有不少学校编印和使用了地方或校本教材,构建了“三礼四节”德育课程体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与时俱进,结合国家新出台的教育政策方针,继续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主要做好以下5个“课程化”:德育建设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运动处方”体育教學课程化、校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等。
参考文献:
[1]张冰倩.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2]韩新正.学校文化建设需贴地而行[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2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