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19-10-20 03:09吴易雄晏红安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平江县结构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

吴易雄 晏红安

[摘要]湖南省平江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以稳定发展三大产业、打造三大农业品牌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整合各方资源优势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仍存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状况难以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进一步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强化基层农技推广应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绿色农产品发展质量。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平江县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727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1月,农业部出台《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农业部一号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为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顶层设计、提供了行动指南。“三农”学术界也从2015年起陆续关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刘丽伟[1]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增强技术、组织和制度能力”;郭晓鸣[2]提出“中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应从实现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农田基本建设模式、深化关键性改革6个方面进行着力突破”;吴江平[3]提出“发展放心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是,学者们均是从国家级、省级层面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与措施,尚未从国家级贫困县、老区县、农业大县“三县合一”层面对如何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结做法、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

本文选取湖南省平江县为个案,深入挖掘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做法、主要成效和现实困境,并就如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三三模式”

1.1  发展三大产业

1.1.1  做优稻米产业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平江县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省产粮大县,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指导思想,着力提升粮食产能,完成水稻功能区划定,4年来整合资金6亿多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约180 km2,实施沃土工程,建成约267 km2高产稳产农田,确保年粮食产能达50万t以上;调优品种结构,实施湘米工程,实行订单生产,建立约200 km2优质稻生产基地,培育2 hm2以上种粮大户2 600多个;转变生产方式,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大力推广绿色综合防控、“稻田+”等新技术,建立稻田养基地,创建“三品一标”优质稻米品牌。

1.1.2  做大特色产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平江县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工作来抓,创新构建确定一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乡村,实行龙头带动、政策推动、利益联动的“三重三动”产业扶贫机制,做大做优特色产业,以产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为此,平江县着力打造5亿元茶产业,以“改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优越生态条件,建立高山有机茶产业样板区,发展“一县一特”扶贫与乡村振兴产业;努力创建5亿元农业园区经济,发展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4个,培育100多个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呈现出“欢乐果世界”“一号农庄”“凤凰山茶果药旅产业园”“世外菊园”“胖子香梅菜”“碧云食用菌”“白龙园林”“淡江谷雨烟茶”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扶贫点,实现产业扶贫与建整扶贫村、精准扶贫户全覆盖,打造时鲜蔬菜基地;下力打造5亿元油料产业,做好农旅结合文章,推广稻油种植,与乡村旅游和農业产业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在主要景区和重点乡镇发展油菜,打造油菜花景观长廊。

1.1.3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只有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才能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平江县以休闲食品为重点,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2家、过亿元企业4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38%;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加快食品加工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有效对接,打造食品加工电商示范企业,创建平江县电商产业园,构建“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出台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创建方案,提出“3+2”创建模式,重点打造长寿酱干小镇、加义康养小镇、三市面筋小镇等3个市特色小镇、园艺示范中心水果、安定民居休闲等2个县级特色小镇,在全县开展特色产业示范村创建,形成平江县产业兴旺新模式。

1.2  打造三大品牌

1.2.1  发展生态农业品牌

平江县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发展有机农产品企业、绿色食品企业、无公害农产品企业,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的40%,认证农产品占商品总量的20%左右。在粮食生产重点乡镇推广再生稻生产示范和稻田养鱼、稻田养虾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在20多个村发展“稻田+”基地,实行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性引诱剂等物理防治,实现农业生态循环良性发展。

1.2.2  做优休闲农业品牌

近年来,平江县按照“旅游旺縣”发展战略,根据“三山一寨一江一城”整体布局,以特色农业产业园为基础,依托10多个四星级以上标准的知名休闲农业庄园产业带,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帮助精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以2018年为例,平江县接待游客突破1 800万人次,休闲农业观光1 000多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18%,直接创税5 000余万元,间接创税3亿元,对县GDP的贡献率为25%,帮助2.7万名精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

1.2.3  强化农业品牌标准

“农业要搞品牌。”平江县大力培育平江玉峰食品、旺辉食品、华文食品、翔宇食品、今麦郎食品、永和食品、山润茶油、九狮寨茶业、唐伟龙槟榔等为代表的食品企业,构建平江面筋、酱干、风味鱼、肉制品、饮品、茶油、茶叶、炒货等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引导食品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打造“飞旺”“玉峰”“山润及图”“九狮寨”“今麦郎”等中国驰名商标、“平江酱干”等省级著名商标、“双仔”等省级名牌产品。“平江酱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平江县“中国面筋食品之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农业部将湘式挤压糕点列入国家绿色食品标准。

1.3  强化三大支撑

1.3.1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近年来,平江县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引导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耕地流转占耕地总面积的51%,林地流转占林地总面积的7%。加强土地和山林确权登记颁证,有效解决二轮承包以来农民承包土地长期存在的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近两年整合资金4亿多元,在18个乡镇和100个扶贫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开展增值服务,支持农技人员创新创业,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服务联盟,创新农技推广手段,融合“农技员、专家、农民”三大群体,搭建“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管理运营平台”4个应用平台,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率先在全省构建校县合作机制,平江县人民政府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人才、科研优势与平江县的资源、产业优势,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4]。

1.3.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核心在人,主体的培育至关重要。”为此,平江县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 160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9个、省级示范社16个,培育家庭农场480家,受财政扶持家庭农场146家,培育种粮大户4 451个,67 hm2以上大户26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 500多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 000多人,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成立熟食、茶叶、生猪等农产品行业协会,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建立农村电商网点,成立专业化服务队伍,坚持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1.3.3  整合人财资源优势

平江县组建水稻、茶叶、水果、蔬菜、农机、养猪等专家团队,建立首席专家制度,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整合各类培训资金用于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培训。开发第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一批集观赏、品尝、游乐、劳动体验等特色观光农业基地,创建农业休闲农庄,打造油菜花观光带,新建茶叶、水果采摘体验园。创新金融扶持模式,建立农村农业投资担保制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扶持农村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各类惠农贷款12亿多元。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困境重重

2.1  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平江县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仅5家,在全省农业大县中占比较小,尚没有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1家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平江县的产业结构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318家,但规模以上的仅占10%左右,农产品初加工率不到40%。因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产品研发科技含量低、品牌效益差、空置时间多,整个产业链条短、市场占有量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加工企业与农户、基地、市场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生产经营关系,龙头企业与农业产业紧密对接度占40%左右,所有加工业带动农户数仅3.8万户,不到全县总人口的5%,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度不到15%,休闲农业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休闲观光农业主要依托自然环境,缺乏对产业的开发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仅辐射3.6万农户,还停留在本村本组小打小闹阶段,知名度不高,辐射力不够,带动力不强,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2  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

平江县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妇女劳动力留守在农村。这部分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一高、一多、一低”,即年龄高(45岁以上的占64.2%),妇女多(占39.6%),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占57.1%),其已成为制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因素,加大返乡农民创业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

2.3  “三农”工作队伍薄弱

目前平江县农技推广体系仍然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现象,部分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仅有的农技人员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工作,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原有200多名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与服务,现有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农技人员不足60人,减少率为70%。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农技人员联片包村联户联基地推广服务制度被逐渐淡化,发展现代农业缺乏农业科技支撑。乡镇行政人员学农业、懂农业政策的意识不强,公务员培训、村干部培训很少涉及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等知识,70%以上的乡镇干部不懂现代农业发展内涵与方向、不懂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总量减少、整体素质偏低,除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等服务组织较多外,从事信息服务、农业经纪、中介服务等方面的组织较少,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仅20家,从业人员200人,服务面积不到67 km2。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建议

3.1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承担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大规模高质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首要问题。农业农村、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广泛听取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或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取消分散式农业补贴,整合农业补贴用于新型职业农民迫切需要的农田改造、机耕道修缮、农产品运输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硬件设施水平,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适度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推进多种经营形式深度融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机衔接。多措并举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6]。

3.2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应用

教育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入推进农业大县与涉农院校合作共建,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由农业农村、组织部门为每县从高校、科研院所或农業龙头企业选聘一批科技指导员或科技特派员,扎实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培育一批科技示范主体大户,建设规模适度、相对稳定、种养结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由农业农村部门每年每县组织一批在编基层农技人员开展连续不少于1周的脱产业务培训。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开展科技决策和咨询、农业科技攻关研究、科技信息交流与服务、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合作、农业科技产业对接等活动[7]。

3.3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耕地地力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采取工程、生物及增施有机肥、合理平衡施肥等保护性工作措施,大力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国家级、省级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实施力度,推进配方施肥替代习惯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的“三替代措施”,大力发展绿肥种植[8]。

3.4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产业优势,建立一批有亮点、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和示范乡镇,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农村等部门要指导县乡村编制“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和“一县一业”发展规划,选定一个特色产业支撑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和“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有序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工业园等地集中,创建一批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体系“三化一体”和园区、农区、乡镇或城区“三区”互动的融合发展先导区,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9]。

3.5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农业农村、文化旅游部门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立足当地商务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乡村田园景观,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省级特色农业产业园和休闲农业特色园,推进农业与加工、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重点乡镇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和民俗文化休闲旅游聚集区,统筹建好国家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全国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县。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育一批以本地优质大米、生猪、瓜果、中药材为原料,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建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占比[10]。

3.6  提升绿色农产品发展质量

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等部门要深入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加大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开发,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信用体系追溯平台建设,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行动,全面提升农业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营销。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的农业企业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各级农产品展销、评优和评奖活动,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刘丽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增强技术、组织和制度能力[J].农村工作通讯,2018(19):57.

[2]郭晓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改什么?[J].农村经济,2017(12):1-5.

[3]吴江平.发展放心农业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1):96-99.

[4]严蓉,杨洁.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实践——以成都模式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7(5):12-15.

[5]张士杰,潘瀚文.发展合作社教育培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的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7(2):20-24.

[6]张鸣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探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J].甘肃农业,2017(6):38-40.

[7]唐阚勇,杨洁.成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乡村科技,2018(2):37-38.

[8]亓乐秋,王东红,鲁永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6(12):155-160.

[9]夏玉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8):165.

[10]刘媛,崔茜,连大鹏,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指标体系与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J].河北农业科学,2018(6):34-37+41.

猜你喜欢
平江县结构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
贫困地区县域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童心艺海炫彩未来
平江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强制捐款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