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涛
具备学习必需的动力是孩子学好知识的前提。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一直是广大家长和老师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学习动力是与生俱来的,相信家长们都记得孩子在童年时总爱问问题以及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渴望。可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呢?学校文化、评核制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都是重要因素,而家长的态度、行为模式、管教方法更不容忽视。
找到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家长代替孩子思考。家长乐于担当孩子的“老师”,问啥都会,自以为是。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会让孩子们无法体验自己寻找答案的乐趣,因而扼杀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同时还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及易放弃的习惯,从而让他们失去自学能力。
家长代替孩子完成作业。由于担心孩子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受到批评,不少家长都会“好心”帮忙,甚至会将其视为“家长作业”而去尽心尽力地完成。如此越俎代庖,孩子会因此失去自己努力完成作业的学习机会,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投机取巧及依赖心理。
强迫正在专心做其他事的孩子必须去做作业。在有些家长看来,这样做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但它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第一,孩子会因此失去一次专心投入的机会,从而影响他们做事情的投入度与专注力。第二,孩子会认为是作业令他们无法继续完成某项活动,他们会对学习或作业产生厌恶感。第三,有些孩子还会因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烦躁、抵触或不满等。有的孩子甚至会误解父母,认为他们不疼爱或不了解自己。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重点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着制订计划,科学分配学习和进行其他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并坚持践行。
以上情况均能反映家长因过分疼爱与保护,反而让孩子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甚至让他们患上了“学习依赖症”,使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与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和途径
善于鼓励,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奖励。孩子每取得一个小成功,就可以进行自我奖赏,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能够给自己一些奖励。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良好行为,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直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作为家长,要多鼓励、多表扬孩子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任何值得表扬的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后要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让孩子知道成功是多么快乐。
循序渐进,从制订小目标开始。学习之初,家长或老师应让孩子明确一些小的学习目标,这些小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该努力就可达到。不断的进步会提高孩子学习的信心,不要期望短期内成绩会迅速提高。与之相反的情况是,有的同学往往努力一两周后,发现成绩提高不明显,就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小目标要一个一个地实现。
运用兴趣转移法培养新的学习兴趣。每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有自己特別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哪些和汽车相关,等等。这样就在原有的兴趣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兴趣所在。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孩子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写作非常感兴趣,可以让孩子通过写作,体会到语文基础知识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加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孩子参与实践和操作。学以致用不仅是学习的归宿,更是培养孩子浓厚学习兴趣的好方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能巩固知识,二能修正知识,三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是维持稳定兴趣所必需的。
启发学习目的,培养孩子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学习过程大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这种艰巨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看书上的序言部分,听老师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站在国家、社会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能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会。例如,学习数学虽然非常枯燥,但要让孩子懂得,在信息时代,每一项科技进步都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的,以此激发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