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摩擦是我们自开始与人打交道时起便有了,也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学会自我息怒,这样可以帮我们避免很多麻烦,尤其是年轻气盛的青年人,更该掌握一些自我息怒的心理巧。
1. 平心静气
美国经营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静气的三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向前挺直。”降低声音,因为声音对自身的感情将产生催化作用,从而使已经冲动起来的表现更为强烈;放慢语速,因为个人感情一旦掺入,语速就会随之变快,说话声音高,容易引起冲动;胸部向挺直,因为情绪激动、语调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前倾,就会使自己的脸接近对方,这种讲话姿态将人为地造成紧张局面,这样会更增加怒气。一旦胸部挺直,就会淡化冲动紧张的气氛,
2. 閉口倾听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帕金森和英国知名的管理学家拉斯托姆吉,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如果发生了争吵,切记、免开尊口。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要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靠争吵绝对难以赢得人心,立竿见影的办法是彼此交心,这在吵架中绝对得不到。”愤怒情绪发生的特点在于短暂,“气头”过后,矛盾就较为容易解决。
3. 转移注意
传说春秋时期有个蓝田侯叫王述,性格本来十分暴烈。针对这个弱点,他在与人相处时就很注意自控,轻易不为旁人所激怒。有一次,谢无奕气势汹汹地骂上门来,大吵大闹,当着王述的部下说了很多难听的话。王述始终强压性子,默默面壁而立,一声不吭,直到谢无奕离去很久,他才回头间部下“他走了吗?”部下回答:“走了好一大会儿。”他长吁一口气,转过身来,继续办自己的事情。王述这种方法是强迫自己在不离开现场的情况下,转移注意力以免听对方激烈言辞,防止自己被进一步“激化”。
4. 交换角色
卡内基·梅伦大学的商学教授罗伯特·凯利,在加利福尼亚州某电脑公司遇到一位程序设计员和他上司就某一个软件的价值问题发生争执时,建设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争辩,结果五分钟后,双方便认清了彼此的表现多么可笑,大家都笑了起来,很快找出了解决办法。在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能够交换角色而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会在比较中了解彼此的动机和目的,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应该被对方接受,就能避免双方大动肝火。
5. 理性升华
电视剧《继母》中,当年轻的继母看到孩子有意与她为难而恶作剧时,一时气愤难忍,摔碎了玻璃杯。但她马上意识到了进一步冲突的恶果,想到了当妈妈的责任和应有的理智,便顿然消除了怒气,扫掉玻璃渣片并主动向孩子道歉,和解了关系。当冲突发生时,在内心估计一个后果,想一下自己的责任,将自己升华到是一个有理智、有豁达气度的人,就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的心境,缓解紧张的气氛。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