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高小霞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和化学家,是电分析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今年恰逢先生100周年诞辰,为缅怀先生的高风亮节、学习与传承先生的治学思想,由她的学生们发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析化学研究所承办的“纪念高小霞院士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于2019年9月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原高先生的学生、亲朋好友、兄弟单位代表及北大分析化学研究所的部分教师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追忆先生治学精神和谆谆教诲,探讨电分析化学的发展及应用前景。为了更好地弘扬先生的科学精神,与会代表经与《分析科学学报》编辑部讨论,决定在《分析科学学报》出版一期“纪念高小霞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刊。我非常高兴应邀为专刊撰写序言。
高小霞先生1919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1948年在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49-1951年在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51年与徐光宪先生一起,夫妇二人抱着拳拳爱国之心,毅然回国,加盟北京大学,参加新中国建设。她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开设和讲授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电化学分析”、“高等电化学分析”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她密切结合国家建设需求,致力开展极谱分析的研究,创新性地发展了极谱催化波的理论和方法,开发了几十种微量元素的高灵敏分析技术,特别是微量稀土和铂族元素的极谱分析,在矿产资源探测、金属冶炼、环境监测、稀土农用、植物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学术严谨,造诣深厚,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铂族元素极谱催化波》、《电化学分析法在环保监测中的应用》、《电分析化学导论》、《极谱催化波》、《稀土农用与电分析化学》等颇有影响的专著。她诲人不倦,培养了数十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进修人员,从1955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先后指导培养了近4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们中大多数已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至今仍有不少学生活跃在各个领域。高小霞先生从1978至1991年,担任第一、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我与高小霞先生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同属分析化学领域的缘故,因此对她有较深的了解,深受她研究工作的启发,对她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非常崇敬。她和徐光宪先生一生恩爱,相敬如宾,在科学道路上相互成就,一时传为佳话,也为后辈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本期专刊共收录了24篇文章,含综述、展望和研究论文,内容包括电分析化学和其它分析化学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也包括电分析化学的延伸领域,涉及材料、能源、环境、生物等多个方面。专刊的作者主要是高小霞先生在国内外的学生及学生的学生们、北京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的部分教师以及其他兄弟单位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其中包括国内1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部分在美国工作的教授专家。值得一提的是,高先生所从事的极谱分析方法是由捷克化学家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1922年首创的,他也因此获得了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最新颁布的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恰好又授予了电化学相关领域,由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约翰·古迪纳夫等三位科学家共享,这样与电化学相关的成果获诺贝尔奖历史上总共就出现了4次。我欣慰地看到华中科技大学黄云辉教授是高小霞先生最后招收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同时他也曾师从古迪纳夫教授从事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从他撰写的综述中可以看到电化学分析与新能源电池一脉相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见电分析化学这一传统的分支学科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高小霞先生离开我们已有21年,本期专刊让我们更加深切缅怀她,发扬光大她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坚持和传承她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爱生如子的思想理念,为电分析化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