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桥,李春光,景何仿,黄凌霄,王维红
(1.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北方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1],通过堤防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对进一步完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保障沿黄地区防洪(凌)安全和两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部分学者对黄河宁夏段水沙及河道边界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云等[2]通过对黄河宁夏段洪水特征及河道演变进行分析,认为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有助于进一步河势归顺;景何仿、李春光等[3-4]建立二维、三维紊流水沙模型对黄河上游沙坡头的天然河道水流运动、河床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魏婧[5]对黄河内蒙河段形态变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河段大流量冲刷、小流量淤积等特点,该河段整体呈淤积态势;岳志春等[6]对黄河宁夏石嘴山河段进行冲淤演变分析,得出了河床断面大洪水时期变化涨冲落淤,冲淤变化主要在主槽内进行,断面两侧河岸线冲淤变化较小。
黄河外滩区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滨河新区,其右岸为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为了保护该景区,有关部门应用土工格栅材料作为进占体,铅丝石笼用于护坡护脚。然而,铅丝石笼长时间在水中浸泡,铁丝容易锈蚀断裂,久而久之,石笼散架,失去固脚护坡的作用,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该河段水下根石情况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该区域的河床变形情况进行计算,探索防洪工程对河岸及河床的影响。
该河段比较顺直,左岸滩地为沙土,主河床由砂质、砂砾石组成,右岸则设置铅丝石笼用于保护外滩景区。图1所示为研究河段的位置。
图1 黄河外滩区域所处位置示意
图3 2018年11月实测部分断面河床高程及垂线平均流速
经多次现场调研,选定合适的研究区域,设立典型横断面,利用声学多普勒测速仪(M9)和高精度RTK对断面处流速、水位、水深和流量等进行测量,计算相邻断面处冲淤量和冲淤高程以及总冲淤量和冲淤高程。
根据研究需要,在长约500 m的黄河外滩河段,设置了24个实测横断面,断面SH1与SH2相距40 m,其余断面相邻两断面之间的距离均为20 m左右,图2为研究区域河道断面,其中x轴以正东方向为正,y轴以正北方向为正。
图2 研究区域处河道断面示意
主要的测量设备有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M9)、南方测绘灵锐S86 RTK、激光粒度分布仪Bettersize-2000,深水取样器、烘干箱、电子天平、滤纸等。
经多次现场实测,本文选取2018年6月、11月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
由所测水位减去水深得到该位置处河底高程。将河床高程与断面垂线平均流速套绘在一起,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断面SH4和SH7河道地形基本相同,呈两边高中间低的开口向上抛物线分布,最大流速主流线位于河道中心处,流速基本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分布。这些断面处,除两岸附近及河道中心个别位置处,河床高程沿横断面较为水平,而水流垂向平均流速也较为均匀,且水深较大的位置处平均流速也大。断面SH15最大水深向左岸靠拢,河床高程呈左低右高的形态,而且越往下游,河床高程横比降越大;断面SH24处,主槽已经完全靠近左岸,而右岸为浅滩。也就是说,深泓线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偏离右岸,向左岸靠拢。
图4 典型断面实测地形对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右岸沿线布置铅丝石笼后,水下根石在铅丝石笼的保护下,右岸较为稳定,河床呈现淤积状态,主流偏离河道中心,向左岸偏离,对左岸附近河床造成较大冲刷,从而左岸附近河床高程降低,水流流速变大。
为了得到黄河外滩河段河床冲刷情况,现将2018年6月和11月在部分典型断面处2次实测结果套绘在一起,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研究区域横断面整体呈淤积形态,相比较而言,右岸呈淤积状态,而左岸呈冲刷状态。这是因为右岸采用铅丝石笼护坡护脚,而左岸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在上游流量较大时,左岸冲刷,河宽变大,但是右岸附近出现了淤积现象,其水下根石被泥沙淤积,河床受到了保护。
断面SH4靠近河道中心处淤积较为严重,最大淤积厚度可达1 m左右,但左右两岸附近出现了一定的冲刷。断面SH7左岸有微小的冲刷,其余位置均出现程度不同的淤积,尤其是靠近河道中心处,淤积最为严重,淤积厚度为1 m左右。从断面SH15和SH24看出,左岸附近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冲刷,河道向左展宽20 m左右,其余位置处均出现了一定的淤积,在右岸附近泥沙淤积也较为严重,覆盖了水下的铅丝笼保护的水下根石。
为直观反映该研究区域的整体形状,根据所测24个断面的水上水下高程、水位及桩号坐标,利用插值方法,绘制了2018年11月11日测量的水下地形图。图5为研究区域河床高程等值线,图6为研究区域三维立体图。由图5、6可知,研究区域河床高程左右分布不均匀。靠近右岸区域的河床高程一般较大,水深较小;而靠近左岸的区域河床高程一般较小,水深较大。
图5 研究区域河床高程等值线
图6 研究区域三维立体图示意
2018年11月,利用深水取样器在6个典型断面的左岸、右岸和河道中心附近处分别取样1次,并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泥沙粒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各断面悬移质泥沙粒径分布可以发现,靠近左岸处,泥沙中值粒径偏大,均值为15 μm,而河道中心处和右岸附近泥沙中值粒径偏小,约为12 μm,所研究河段泥沙平均中值粒径为13 μm。
表1 典型断面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 μm
图7 断面SH12悬移质泥沙级配曲线
为了对黄河外滩研究区域泥沙分布规律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仅选断面SH12进行分析。根据断面SH12左岸、右岸和河道中心附近处分别取样的悬移质泥沙粒径实测数据,绘制了泥沙级配曲线,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断面SH12的粒径分布近似呈正态分布,粒径范围为0.9~88.8 μm,在河道中心处,泥沙的中值粒径d50=12.01 μm,表示在沙样中,大于和小于这一粒径的泥沙质量刚刚相等。通过计算可知,该断面80%的悬移质泥沙粒径为2.00~45.88 μm。
综合各断面实测结果,该研究区域悬移质泥沙粒径为0.5~100 μm,80%的悬移质泥沙粒径为0.9~50 μm。
在6个典型断面靠近左岸、右岸和河道中心处分别取样1次,测量了典型断面不同位置处的含沙量,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由于所研究河段较短,各断面的含沙量比较接近,平均值为0.61 kg/m3,这是因为11月份属于枯水期,河道含沙量较小。
表2 典型断面悬移质含沙量 kg/m3
采用断面法[11]计算河床冲淤量和冲淤厚度,即将相邻两个断面间泥沙淤积量用棱台体积公式计算出来,再累加,就可以得到整个研究区域的泥沙淤积量。平均淤积厚度则为淤积量与区域面积的比值。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3个单元,其中断面SH1到断面SH2为第1单元,记为SH1-SH2,其他类似。由于所要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右岸附近出河床冲淤情况,为了计算方便,设定每个断面长度均为100 m,从右岸开始计算。研究区域从2018年6月至11月,经过了5个月的发展,总淤积量约为5.09万m3,平均淤积厚度为1.06 m。最大的淤积量为单元SH1-SH2,淤积量为0.45万m3,此位置正好在河道上游区域,靠近进水口,而且断面之间的距离为40 m,计算的单元面积也大于其他的单元,故其单元的淤积量最大;单元总淤积量和平均淤积厚度最小的是SH23-SH24,该单元处于河段最下游,淤积量仅为0.08万m3。
图8为研究区域不同位置处淤积量和平均淤积厚度。由图8可知,除单元SH1-SH2外,淤积量和淤积厚度在上游区域先增加,到断面SH4到达最大,然后再逐渐减小,在断面SH24处达到最小。
图8 研究区域不同位置处平均淤积量及淤积厚度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相邻两个断面之间的淤积量和淤积厚度,将相邻断面之间的淤积量和淤积高程用柱状图表示,如图9表示。由于断面间距设置均匀,相邻单元面积接近,平均淤积厚度分布与淤积量的分布基本一致,淤积量大的单元位置附近,其平均淤积厚度也相应的较大。
图9 研究区域不同单元处平均淤积量及淤积厚度
在长约500 m的黄河外滩河段,设置了24个实测横断面,利用声学多普勒测速仪(M9)和高精度RTK等测量仪器,对各个断面的水深、河床高程、含沙量和悬移质泥沙粒径分布进行了实测,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根据2018年6月和11月的实测数据可知,河道经过5个月的发展,左岸附近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冲刷,河道向左展宽,其余位置处均出现了一定的淤积,在右岸附近泥沙淤积也较为严重,覆盖了水下的铅丝笼保护的水下根石。
(2)黄河外滩河段区域悬移质泥沙粒径分布范围为0.5~100 μm,80%的悬移质泥沙粒径一般为0.9~50 μm,反映了该河段悬移质泥沙粒径分布比较集中,各断面的含沙量比较接近,平均值为0.61 kg/m3。
(3)采用断面法计算河床冲淤量和冲淤厚度,得出河道整体呈淤积状态。靠近右岸设置了铅丝笼保护的水下根石淤积严重,平均淤积厚度为1.06 m,总淤积量为5.09万m3,从上游到下游,淤积量和平均淤积厚度呈先上升,然后下降的趋势。
对黄河外滩河段区域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认识该河段的水流运动和河床演变,为后续深入研究该河段的数值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相关部门保护该景区的水下根石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