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4〕
棉花栽培之前,种子的合理选择属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对棉花栽培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优良的棉花种子,也直接关系到棉花的整体产量和质量,所以,选择棉花种子前,要对自然环境以及土壤条件做充分考察,种子选择务必确保充分适应土壤条件。除此之外,务必选择正规渠道和商家,购买合格种子,确保种子优良,并对种子包装与外形等进行仔细观察,避免购买到种植质量不符合标准的种子,从而对棉花栽培产生不利影响[1]。
棉花产量的可靠保障,务必重视对土壤的有效处理,确保土壤条件能够充分适应棉花优质高产的具体标准需求。所以,对种植区域土壤应当采取必要的深耕处理,土壤应当确保地暖墒好、上虚下实、疏松平整等特点。此外,土壤肥力同样十分重要,应做好施肥管理,施足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施肥量控制在3 000 kg/亩。整地期间,确保深耕层保持足够深,控制在30 cm左右,保证深沟高垄,并确保排灌良好。除此之外,重视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使施肥可以更加科学,为棉花栽培种植提供良好的保障。
适期播种是棉花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播种期的合理选择,使结铃期得到有效延长,增加单株结铃期数量的基础上,保证棉花结铃量的有效提高,使棉花集中结铃可以控制在最佳结铃期。棉花播种方式主要以条播、点播和育苗移栽等方式为主。土壤情况不同,需选择不同的播种方法。条播播种量控制在40~60粒/m2;点播每穴控制在3~4粒;育苗移栽方法,每钵控制在2粒。播种期间,为提高成活率,需对土壤性质做出充分考虑,同普通播种量相比,盐碱地播种量应适当的提高10%~15%。播种之前,对土质进行适当的改良,为棉花栽培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使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2]。
同其他经济作物进行对比,棉花生长期间,不同生长阶段采取的田间管理也存在区别。育苗阶段,可使用营养钵完成育苗工作,使种植发芽速度得到保证,做到一播全苗。出苗之后,应及时揭膜炼苗,喷施杀菌剂,做好防病保苗工作,并及时进行定苗、间苗与除草作业。现蕾期,因为生长速度较快,所以,务必做好施肥灌溉工作,保证施肥灌溉的合理到位,且灌溉需位于施肥5 d之后进行。多雨季节,则对灌溉频率做出合理的调整,并加强田间排水。
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最为关键的是运用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充分了解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对病虫害情况做出科学合理预防和应对措施,避免对棉花栽培产生不利影响。
棉花栽培期间,产生病虫害的因素相对较多,或是土壤肥力不足,或是种植技术不合理,或是温湿度控制不到位等。因此,方式技术要点,加强施肥管理也成为防治病虫害非常关键的环节。不同生长阶段选择施用对应的肥料和肥量,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避免对棉花栽培产生不利影响[3]。
棉花病虫害多以枯萎病、棉红叶茎枯病等为主。所以,应基于全面仔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防治措施。现阶段,针对枯萎病的防治,依然缺乏科学有效的针对性防治方法,一般是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彻底消毒。
棉花病虫害防治,品种的选择同样十分重要。目前,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证实,转基因品种对于病虫害防治有着较好的效果,防护能力明显较高,可以为棉花生长提供可靠保障。所以,应做好对转基因品种的科学研究,使棉花抗病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从而为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
综上所述,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病虫害则对棉花生长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棉花生长期间,不仅应对栽培技术予以关注,而且需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加以充分重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加以了解掌握,科学合理的运用新技术和工艺,使病虫害防治效果可以得到有效提高。通过棉花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充分结合,为棉花栽培种植提供可靠保障,推动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