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城市”为导向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空间规划方法探讨

2020-01-15 20:21樊宏哲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5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廊道

樊宏哲

(昆明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迈入新时代,物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传感等技术逐渐被大众所知,同时也将“智慧城市”这一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推向市场。城市建设者和使用者都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与出行需求,绿色生态、智能互联等新思维也引起了人们对城市交通系统未来的思考。在这一背景下,“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城市出行新风尚孕育而出,但也因此暴露出了城市交通系统在适应人们绿色、低碳、慢行需求方面的严重不足。因此,如何满足城市使用者们对绿色化出行、智能化出行的要求,就需要将智慧城市的相关理念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有机融合,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城市交通规划策略中,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2 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现状

2.1 城市慢行系统尚未形成网络

近年来虽然不少城市都在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但受到各方面影响,大多数城市并没有形成慢行交通网络。从实践来看,大部分城市内各个区域间没有形成统筹,导致慢行系统呈现出区域化、片状化的特点,难以形成网络布局。在规划城市慢行交通时,往往只以小区、公园、重要街道等公共区域作为考虑对象,忽略了城市主干线、次干道等交通干线两侧的慢行系统设计,也使得慢行系统被城市交通要道切割,无法连通[1]。

2.2 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冲突

在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下,以机动车为主要考虑对象,强调将大量空间赋予机动交通,而慢行系统往往不受重视,空间被压缩,甚至在部分路段出现慢行系统中断,全部设计为机动道路的情况。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感受,更背离了城市化建设“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

2.3 智慧城市下慢行系统发展的新机遇

1)依托信息技术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依赖于清晰、准确的出行意愿与交通状况调查,需要复杂、综合的系统考量,才能保证慢行系统的规划符合人们的出行需求。而遥感、大数据、地理空间技术等先进信息手段,能够为规划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将整个城市、各区域、各分散点的数据予以分析整合,为设计规划人员提供依据。

2)促进慢行系统与机动系统的衔接

慢行交通与机动交通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机动系统的构建不能以牺牲慢行系统的空间为代价,忽略公众对绿色出行的需求,当然也不能为了满足慢行交通的建设需要,影响其他交通系统的运转。应当根据区域的功能需求,结合公众的出行需要,合理确定慢行交通与机动交通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内交通的便捷有序。

3)设置慢行系统的智能公共设施

虽然在部分城市慢行交通的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相应的慢行公共设施建设还不能与之相匹配,随着人们对交通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过窄、单车停靠点不足、周边绿化稀少、座椅等设施缺失的现象,给居民带来不便与不满的同时,更对城市交通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城市慢行交通的规划中,更为关注的应该是与之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此外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还应将云计算、传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巧妙地与慢行系统的规划结合。

3 智慧城市中慢行交通空间规划

3.1 慢行区规划

慢行区是指通过设计短距离的、相对独立安全的专用空间,以供民众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交通区域,在区域内主要是低等级道路组成的路网,快速路及主次干路较少。智慧城市下的慢行交通系统,能够将现有的交通数据通过信息化技术整合成为数字城市的一部分,将城市各个区域内分散的设施数据、人群数据、景象数据与地理信息相结合,将信息整合后传送到公众的手机接收端,使公众和城市运营者都能够及时方便的了解到慢行系统的空间布局,以便规划出行路线。同时,相关的公众出行行程也能通过手机终端反馈到云端服务器,经过信息整合与处理后,结合安置于主次干路上的交通探测器数据,方便城市管理者和交警部门等及时开展客流组织与疏导工作,降低交通拥堵发生的概率以及时间损耗,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3.2 慢行核规划

慢行核是指区域内部供城市居民步行及单车出行的核心目的地。慢行核是慢行系统规划中的重要控制点,指引着区域内的功能分化。当前理论界主要将慢行核分为五类:交通核、景观核、社区核、学校核、商业核,规划时以其中某一类慢行核为核心,开展区域内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如以学校核为规划核心的慢行系统,中小学及高等院校分布其间,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学生以及接送家长的慢行使用需求,关注骑车与步行道路的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给予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绝对的路权地位,并将机动车道远离慢行道设置,增加安全距离。

3.3 慢行廊道规划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私家车、公共交通等的支持,但是过于注重机动车的路权地位,会导致城市空间被分割,城市空间的共享难以实现。而慢行廊道的设计,通过在城市的空间内规划出一道道慢行文脉,建设可供市民步行、单车出行的线型廊道,将各个慢行核、慢行区联系到一起,使城市慢行交通成为一个更具魅力与活力的绿色出行网络。

在慢行系统内,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共享自己的位置信息、需求信息、评价信息,并将相关信息上传至数字化城市平台,使其他人、城市管理者等各类用户群体及时获取服务、娱乐、交通、管理等信息。通过在慢行廊道周边布置游憩系统、城市文化步行廊道、开放型城市网络、系统化的景观装饰、慢行交通廊道周边设施、雨水收集装置、景点标识解说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够使民众最大限度的感受到生态出行、绿色出行、智慧出行、人文出行的现代化出行理念,感受城市规划中的趣味节点,缓解城市交通和生活压力,更能充分发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功能[3]。

3.4 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的空间布局形式

以往的城市慢行系统往往偏向于局部地块或部分路段的技术设计,较少考虑慢行交通空间布局的整体规划。从城市慢行交通的空间规划来看,主要包含了三个空间层次的内容:慢行核、区、慢行廊道。同时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需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的慢行交通规划中,将离散的各区域、各路段的各类信息整合到地理信息系统中,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整合,实现信息实时输入、检索、处理、共享,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决策的依据。通过在城市交通等载体中埋入感应设备,将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服务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连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通,加强城市使用者与城市各设施间的紧密联系,促进智能化交通、数字化城市的建设。

3.5 慢行系统与公交系统的空间协调

为了保证城市各类交通系统的有机融合,需倡导各类交通友好协调的理念,保证公共交通、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在线路规划、空间布局、设施配合等方面的接驳畅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各类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运营数据共享,实现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促进各类交通系统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提升,推动城市交通系统朝着生态、低碳、智能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公众对出行效率、舒适度、参与度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公交系统与慢行系统的有机配合,深入挖掘数据间的价值与关系,为今后的交通规划提供反馈,形成规划、建设、运营的正向循环反馈,使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更科学、更合理。

4 结语

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渐入人心,尤其是在轨道交通系统、公交系统等都较为完善的大城市,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成为了连接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重点交通建设对象。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对于低碳、生态、智能出行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网络,优化慢行交通与其他交通的空间布局,完善慢行交通周边环境质量与服务设施,发挥现代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是今后开展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老龄化背景下关于城市交通适老化对策的思考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