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如“过山车”般俯冲直下的原油价格,几乎将所有人“打懵了”。短短的几天,石油界、媒体界、智库界以及相关学术机构的分析文章甚多,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俄罗斯受够了,沙特也很不开心。过去三年,“维也纳联盟”限产保价的结果是为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做了嫁衣”。于是,“价格战”开打,就看谁实力更强、底子更厚、手段更多、耐力更久了,能撑到最后的都是王者。当然,也有一些分析文章认为此次油价暴跌是“阴谋论”“金融战”“地缘博弈论”“沙特王储萨勒曼耍了小性子”“普京大帝怒怼美国谋求长期执政”等等。反正,说啥的都有。那么,此次油价暴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可能谁也说不清。当我们看不清当下时,就看看历史吧!这样,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启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油价曾出现过四次暴跌,分别是:1985—1986年,1997—1998年,2008—2009年,2014—2016年。而第五次便是当下,2020年3月正在发生的,油价在一周左右的时间跌幅超过40%。用知名能源战略专家的话说:“回顾前四次油价暴跌事件,1985年和2014年两次下跌主因是富余产能;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下跌主因是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不足。唯有这一次,是需求和供给两相夹击造成的。”事实上,的确如此。
上述四次油价暴跌的历史事件中,沙特作为“机动生产商”作用发挥得最充分的是1985—1986年。此次事件中,沙特的石油产量从1985年的360万桶/日上升至1986年的520万桶/日,增幅为160万桶。除此之外,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12月为挽救极端低迷的石油市场,沙特以极大勇气和毅力与俄罗斯达成“维也纳联盟”,此后三年一直在超额执行限产配额,以及2015年和2020年两次放弃“限产保价”,决定“增产保市场份额”。不仅如此,从历史上看,沙特超额执行减产协议曾出现过多次(“维也纳联盟”期间,沙特最高执行到位率高达配额的130%),作为OPEC领头羊作用从而得以显现。这有点类似于故意在给其他OPEC和非OPEC成员国“让利”。
经过观察还发现,沙特石油产量变化并非与OPEC组织协调一致。确切地说,沙特是基于其国家计划(目标随时间而变)实时对产量进行调整,而非基于OPEC整体情况的考量做出的决定。也就是说,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依然是沙特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决定增产还是减产的首要因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近20年来,我们觉得OPEC的影响力一直在弱化、而沙特的“石油权力”仍然持续的原因。梳理可以看出,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仍然十分显著,沙特的“石油权力”仍然很大。
说一千道一万,权力才是世界石油体系的核心,而世界石油体系实际上是世界秩序的组成部分。沙特的石油权力来自三部分:一是其通过“石油换安全”战略,在国家安全上与美国这一超级大国捆绑在一起。有了美国的安全保护伞,沙特在大幅增产或减产上就无后顾之忧。二是其为“石油美元”体系提供的物质保障,如果缺少沙特石油这一大宗商品交易带来的规模效益,以及缺少沙特将石油收入盈余投向美国金融市场带来的示范作用,则“石油美元”体系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三是其超低的石油生产成本。这使其在历次“价格战”中,比其他产油国更具“韧性”。
归根到底,就全球石油市场中的供给侧而言,沙特拥有无与伦比的“石油权力”。这或许就是沙特与俄罗斯开打“价格战”、能打“持久战”的勇气,且并不太在意油价暴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