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蓉
(西藏大学工学院)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增多,生态恶化,森林减少,物种每年递减。城市中热岛效应,旱涝频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分析聚落中的山水格局目的是营造山水城市,改善空间质量,进一步提出园林城市与生态城市,为新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思路。
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营造思想演变如下:相土尝水,因天时、就地利的《管子》说;象天法地,堪舆、形势;道法自然,礼制;风水学说龙、穴、砂、水;朱程理学、《园冶》[1]。自然山水的价值体现在生态、景观与文化上;山水在布局、轴线、限高、视线视廊方面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对话[2]。生态城市,1971 年提出,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诗意规划目的是天人合一;策略上有山水环境、生态性、文脉、风水、诗意空间等方面[3]。
理论有符号学, 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1990 年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由古典园林、山水诗、山水画与城市结合起来的综合体[2]。自然山水是“形”;文化意境是“神”,形神兼备是山水城市的特征[4]。如金陵城是形胜的典型代表,把自然山水与礼制结合起来。人通过提炼山水符号进而形成山水文化[5]。
此处聚落指城镇、村落、园林、若干建筑集聚的空间。
1)研究对象
山、水、山水关系对聚落的影响。选址,如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空间结构与布局,如绿地;空间形态,如集中型、带型、分散型等。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
由拓扑学原理,分析山水因素与居民点的位置关系。
聚落类型有山在城外“山环城”、山在城间“城包山”、山城一体“山是城、城是山”[2]。山体影响城市轴线、对景与借景;控制城市尺度“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如福州古城。山在聚落中的特征:自然美,如泰山,作为风景名胜、旅游景观;可作为聚落的背景,远借,成为聚落天际线的一部分。
文化性,如拉萨的宫堡在山丘上,作为聚落的文化中心,特色及标识;还有些高山道观、悬空寺,追求闲云野鹤的境界。
生活性,如重庆,整座城市坐落于山上,如典型的十八梯,作为城市生活的载体;如“地无半尺平”的云贵,还有著名的哈尼族梯田景观。无论是作为“主山隔着主水面遥望主建筑”而存在,还是作为大地景观、城市基质而存在,山体总在塑造着城市空间。
聚落类型有水在城外、水网含于城、水穿城[3]。水体影响聚落的结构、形态与布局,增加了灵活性与开敞性,如兰州沿黄河呈带型发展。
水在聚落中的特征:自然美,如黄河,作为天然的线性景观。经济性,如长江流域,水运廊道连接沿岸各城市,带动河流沿线发展。生活性,如江南水网密集的村落,前路后河的布局;如水城威尼斯。穿越城市的水面过于宽阔时,两岸会形成隔离,产生不均衡的发展,如哈尔滨的松花江;水面较窄时会形成两岸建筑相互呼应与投影,可以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如上海的黄浦江。聚落大尺度的水会产生大场景,空间开阔;小尺度的水则灵活多变。滨水区是城市中较为生动的一部分,具有亲水性,开敞空间,线性景观,建筑自由组合,形成丰富的轮廓线、视线与景观廊道。
聚落类型有以上3 种山城,3 种水城,叠加成9 种模式。山水在聚落中的特征:具有自然美,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山水地形比平原更易形成城市中心,山环水绕,具有天然的界线。生态性,有利于通风采光,改善局部环境,与现代生态文明中的绿心、绿环、多条绿楔构成的绿化结构类似。在人工环境中模拟山水生态环境。文化性,古都洛阳、南京在选址上背山面水,城市轴线与主山对应形成文脉,如北京轴线。古代山水城市选址布局往往与风水相关,如阆中古城;隋唐长安城,选址背靠邙山,面对泾水与渭水。
拉萨,传统风貌城市,位于高原河谷平地,周围山体环绕,内有拉萨河穿越。高山峡谷具有神圣、神秘的意境。建筑如屹立于山顶的雍布拉康宫殿、布达拉宫;位于山腰的哲蚌寺;位于山脚的色拉寺;还有位于河谷平地的大昭寺。
山城重庆,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赋予城市迷离、难以捉摸的色彩,标志建筑如洪崖洞、古街磁器口。
阆中,现存四大古城之一,山围水绕;因风水,城市轴线与对应的主山体略有偏差。山体有锦屏山、黄花山、白塔山等;水体有嘉陵江,山水格局与风水意象结合。
此外,如旧金山有著名的九曲花街;堪培拉城市被海湾分成两部分,由城市轴线连接。
除了山水的自然美外,还有山水意境的再现,城市文脉的延续。建筑如银河SOHO,马岩松在南京做的山水城市。古典园林道法自然,叠山理水。皇家园林如大型山水园林颐和园,前山寺包山,后山山包寺;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咫尺间见乾坤”,在庭院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再现山水意境,寺庙园林闲云野鹤。山水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物象符号化,八景文化两方面。前者把山水等符号化,如园林中春山、夏山、秋山、冬山等形象,叠石讲究“漏、透、瘦”;后者如西湖八景,将山水自然营造各景氛围。
1)山水对于城市作用
一方面,地形多样、空间丰富、美化环境;另一方面,隔断地理联系,加大地质灾害风险。可识别性强,但交通面积较大,如重庆。在山水意境方面,如枯山水。在生态保护方面,保护碧水青山。在线性空间方面,如山体、水体、滨水景观带、视线走廊、天际线等。除了有形的物质空间外,还有文化线路、活动轨迹等。空间上有对景、借景、框景等。城市形态是结构与功能等的外部表现,山城空间凹凸多变,水城一望无际[6]。在规划里,相对于建筑、城市等的硬性界面,山水作为柔性界面,山作为点状或面状元素,水作为线状元素存在。山与城市的距离对其扩张有负面影响,其高程与斜坡会影响城市布局;水有正面影响,作为城市水源点。
2)规划原则
①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山水林田湖草,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多功能,如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美学等,如发展旅游业;③多重尺度的绿地规划,从宏观到微观,从定量到定界定位,从粗犷到精细设计;④网络化,生态形成点线面的立体空间结构,是流动的、变化的,如蝴蝶效应;⑤多样性,物种多样,有助于生态平衡;形态多样有高山流水,也有沼泽湿地,相互之间转换、互补,如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换;⑥识别性,山水环境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如桂林山水。
3)自然与人工环境共生
山水环境在中国往往与风水相联系,古代聚落用较长的时间适应自然,去调整其选址、空间结构与形态。如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在选址上从渭水上到渭水下再到龙首高原;规模从小到大,由自由形态到受考工记与礼制影响下的棋盘式规整形态,在生态环境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之间不断演变与进化。在现代城市中山水生态网与居民点交错相间,形成具有活力包容、绿色健康、宜居城市。如花园、园林之都成都,如风景名胜区形成斑点、廊道与基质的结构。
4)气候、地形地貌影响山水符号的地域表达
北方寒地冬季滑雪、滑冰、冰雪大世界如长白山、松花江,大山大水粗犷豁达;南方夏季小桥流水,森林浓郁,如江浙园林,精致典雅;东部沿海如长三角、珠三角,外来文化多样、色彩绚丽、异域滨海风格;西部山水如珠峰、雅鲁藏布江,神圣、带有宗教文化色彩。突出地域风貌,避免千城一面,在聚落建设上,体现多元文化与多样性格,如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风格,香港的高密度山水景观的现代化大都市。
5)山水影响空间布局。选址在背山面水,聚气之地
大中城市以多中心组团式的格局为主,通过水体、绿化、山体分割各个组团,形成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分布均衡的空间结构,如花园城市。大山大水具有隔离空间的作用,减缓热岛效应。在基础设施与景观廊道上,如平原地区紧凑的城市布局,方格网式的路网。在丘陵地区道路、绿带如何自由的适应山水结构,路网多不规则式顺应山地,居民点呈现出分散状。
6)山水文化影响文脉
世界自然遗产如九寨沟、泰山等。城市与山水格局的关系,不是一次建成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从选址、形态、轴线定位、朝向、标志物等要素与山水的对话,并从人的视角从距离、角度等特定位置观看山水,在山水城市设计上考虑关键点、轴线、标志建筑与人文空间[7]。王树声认为:轴线是城市空间艺术重要的成就,可分为自然形胜型与人文史迹型[7]。如城市视线、高度等方面的控制。
生态城市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修复与创建,是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工系统,是紧凑的、多样性的,多中心的城市。人与自然如何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和谐共处,城市生态系统的八个要素分别是层级性、涌现性、多重平衡性、非线性、非连续性、空间异质性、路径依赖性、弹性[8]。城市在生态上如何实现自循环,如基础设施、水、粮食、居住等,利用低碳节能技术,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风,中水利用,雨水循环利用,其他减碳活动,个人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四个相关概念:山水城市侧重于自然,花园城市侧重于景观,绿色城市侧重于理念,低碳城市侧重于技术、可持续发展[9]。如高密度城市,绿地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尤为重要。聚落建设应不超过自然生态足迹与其承载力。如新城市主义以步行为主。在国土空间规划上处理好城市、农业、生态、遗产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群、城市带、超级大城市的出现与蔓延,对资源、能源等生态承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用水不足、住房紧缺、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另一方面,乡村合并重组、乡村绅士化、小城镇收缩、老城活力缺失造成空城、无人区的现象,加剧社会两极化与环境恶化,造成基础设施的浪费。
人居环境是人类经过千年不断适应自然的,调整与改善居住点的结果。现在我们根据新的需求关系去微调整、渐进式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活力、健康、高效、可持续、宜人、智慧的城市。从顺其自然与意境升华,从生态与文化两方面去诠释山水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