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玉杰
(阜新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辽宁 阜新 123000)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有效地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并起到了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作用。但是关于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仍旧停留在初级阶段,现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权威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在全国总死亡人数当中占据86.6%,由此可见,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直接因素,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对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也是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意识到慢性病的重要性,想办法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依从性,巧妙地运用管理策略遏制并减缓慢性病的发展趋势,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慢性病的治疗与防控都将围绕这一重点进行。
事实上,并没有人针对依从性给出明确的定义,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理解依从性后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直至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才对依从性进行了大体的定义:主要是患者是否按照医师给出的治疗办法控制饮食、按时服药,并在治疗过程中逐步改善生活方式。现代化医疗模式近几年来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极大地丰富了管理依从性的内涵,认为管理依存性是指医师与患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原有的依赖与被依赖的模式[1]。这一概念不仅在临床上指出了医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说明慢性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医师高度的配合。所以说管理依从性不再是由个人的态度或者主观意识来决定,更多的是要二者互相合作,是患者为了克服病痛而配合医师进行的治疗。
据权威调查显示,有50%的慢性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管理依从性较差的问题,直接表现为在治疗过程中未遵从医师的嘱咐或者管理。另外,大多数医务人员和医学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慢性病患者管理依从性较差的问题。医务人员认为,要想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依从性,必须想办法使患者遵循医嘱,保持二者高度一致。目前,慢性病管理依从性现状可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已经意识到了治疗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医师的嘱咐参与治疗,但是预防阶段的依从性往往较低,很难遵从医嘱;其次,很多慢性病患者有很多的不良习惯,例如烟瘾、酒瘾等,依从性较差,同时当慢性病患者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很难遵从医师的嘱咐预防并治疗,管理依从性较差;最后,很多患者无法有效的理解医师的叮嘱,或者是理解较为片面,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依从性较差的问题。因为依从性较差,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威胁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医务人员的治疗与临床判断带来诸多麻烦,影响极为深远。
3.1 社会属性:患者的社会属性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性别、收入、受教育水平等。因为社会属性的影响,患同一种疾病的患者接受同一个医师的治疗与管理后也会出现依存性不同的问题。据调查发现,治疗慢性病的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依从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年龄较大的患者依从性较高,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依从性更好,这是社会地位、职业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慢性病的管理与服务也跟随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起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突出表现为服务要求越来越多[2]。要想提高慢性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深入了解慢性病管理服务消费群体的特性和特征。事实上,除了患者的社会属性外,患者是否关注疾病治疗、临床症状,还有心理情绪等均是影响依从性的直接因素。
3.2 管理组织:现有的慢性病管理组织存在缺乏认可、健康教育力量薄弱的问题,慢性病十分普遍,甲状腺功能障碍、哮喘、糖尿病等都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宣传形式落后、教育工作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慢性病管理人才、经费不足等,都是制约慢性病治疗与管理的直接因素,也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直接原因。首先,人们主要是通过电视、广告和讲座等途径来了解慢性病,但是因为药品推销问题的存在,很多虚假信息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负面影响,致使其陷入认知误区,直接影响慢性病治疗;其次,现有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操作经验,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慢性病的宣传与教育;最后是经费上的欠缺,虽然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在近几年来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就,但是地区之间仍旧存在健康教育经费差距过大的问题,经费上的欠缺也给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与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长此以往,患者的管理依从性很难提升,甚至会出现下降的问题。
4.1 社会支持:虽然说慢性病的发病群体逐渐年轻化,但是仍旧以中老年人为主。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取得患者的配合,还要患者主动提高自身的依从性,当然这不能完全依靠患者,还要需要得到患者家属的配合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管理依从性的提升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最重要的是,慢性病患者的治疗需要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例如部分患者年龄较高,已经失去了自理能力,仅凭家属的照顾和支持是远远不够的[3]。另外,如果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也无法单纯依靠家属照料的方式对抗慢性疾病。这对区域内的管理委员会和社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给予慢性病患者和其家属应有的支持和重视,做好公益性的照料,还可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服务机构的支持与合作,从而为慢性病患者创造更为有利的治疗条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4.2 提高管理技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前,医师和患者的交流以面对面形式为主,很难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与治疗。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行与应用有效地改善了这一问题,医护人员可第一时间解答患者和患者家属的疑问,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因此,医疗机构应善于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搭建医疗共享平台,提升自身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管理依从性较差的问题。例如,医疗机构可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搭建医疗网络信息平台,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都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医护人员也可通过医疗网络信息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到患者的信息和情况,判断其管理依从性。医务人员应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回访,使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支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此种管理措施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面积推广并使用。除此之外,医疗机构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开通其他的指导和咨询渠道,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及时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效的监督并管理患者的行为,提升其管理依从性,这对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极为有利[4]。
4.3 改善服务方式:不能否认的是,以往的依从性带有专治色彩,过多的强调患者是否完全遵循医师的治疗方案,但是医护人员自身的因素却在这一过程中被忽略。除了患者自身的原因外,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医疗经验及干预方式等,都会给患者的依从性带来直接影响。患者用药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使用正确的干预方法和给予正确的指导,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压力,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这要求医护人员掌握最先进的慢性病治疗,利用恰当的方式缓和医患关系。除此之外,还要锻炼沟通和交流的技巧,赢得患者的信任,使得患者信服自己提出的治疗方案。
随时跟进患者的治疗状态,判断患者是否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帮助患者消除负面认知。众所周知,慢性疾病治愈的可能性较低,周期性较长,需要根据患者的状况及外在环境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与此同时,慢性病的治疗与管理很大程度上由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和心理情况决定[5]。因此。针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治疗与管理是还要关注到饮食、运动、心理及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多个方向入手给予慢性病患者适当的指导与约束。还要想办法提高患者的认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患疾病,加大宣传与讲解力度,使得患者获得清醒认知的同时树立信心。要想满足上述要求,不仅要在技术和服务上做好创新和改革,还要结合患者的需求与认知进行适当的干预,为患者提供贴心的健康教育,例如饮食指导、作息指导和用药指导等,巩固并提升治疗效果。以便在治疗过程中调动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动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服务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总而言之,慢性病的管理与预防不仅是困扰医疗卫生事业的难题,也是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重大因素。只有巧妙的应用管理策略,提高慢性病患者管理的依从性,才有可能降低慢性病发病的概率。然而,现有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普遍存在医患沟通困难、缺乏合作有效性的问题,从患者自身来说,还存在无法克服客观困难的问题,所以说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要想改善上述问题,必须由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绝不可单纯的依靠一方力量,只有三者及时的沟通、交流,提升对慢性病的重视,形成正确的认知,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才能逐步改善慢性病患者管理依从性较差的问题。长此以往,慢性病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