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门诊,辽宁 大连 116001)
在临床众多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属于常见的一种,该病的发病率较高,并且现如今的发病趋势朝年轻化发展,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在治疗的基础上,对冠心病合患者的护理干预也是至关重要的[1],所以此次研究旨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特选择18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1 患者资料:此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一共为1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其入院时间范围在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将以上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为9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例数比例为50∶40,其年龄跨度为48~80岁,平均年龄为(63.42±2.53)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为(5.21±1.33)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例数比例为45∶45,其年龄跨度为49~80岁,平均年龄为(63.55±2.4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5.42±1.28)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实施下方实验。
1.2 方式:对照组的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则综合护理干预:①综合心理干预,由于患有冠心病病情较为严重,因此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存在较为严重的负性情绪,这种情绪会直接导致治疗受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有效干预,护理人员应积极的和患者进行沟通,并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针对其问题,进行合理疏导。②综合日常干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应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干预,饮食应秉持着清淡、易消化为主,对于生冷辛辣的食物则禁止患者食用,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方式,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的补充维生素、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等,另外指导患者正确的休息体位,确保患者舒适度[2]。③综合药物干预,针对于患者治疗期间的输液量以及输注速度应严格的控制,并及时观察患者的血压,根据血压情况合理的调整[4],密切观察患者电解质、酸碱平衡的情况,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同时在治疗期间,还应告知患者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患者的疑虑[3]。④运动干预,冠心病心衰的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应根据患者的适应性进行指导,以有氧运动为主,同时避免强度过大的运动,达到增加患者免疫力以及抵抗力的目的。
1.3 观察范围:观察上述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
1.4 判定标准:治疗效果共分为3个方面,显效是指患者在护理后,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同时心功能明显提高,改善幅度超过2级;有效是指患者在护理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同时心功能改善幅度为1级;无效是指患者在护理后,临床症状恢复不明显甚至加重[4]。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分析,其分为4个方面,分别为生活能力、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满分为3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2.1 分析以上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显效人数为40例,有效为45例,无效为5例,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患者中显效的为35例,有效的为41例,无效的为14例,有效率为84.44%,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观察上述患者在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分值分别为(25.13±3.23)分、(26.15±3.22)分、(26.42±2.94)分、(25.35±3.48)分,对照组患者的分值分别为(19.27±2.47)分、(18.23±2.73)分、(17.35±3.25)分、(17.59±2.32)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传统护理干预无法满足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必须予以更符合的护理措施,而综合护理模式将临床护理措施进行综合起来强化干预,制定出更符合患者治疗的措施,深化护理技巧,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为患者打造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临床危险因素的发生,从心理、药物、日常等多方面出发,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能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依从性,从而起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5]。
同时通过此次研究结果也不难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于冠心病患者,在饮食、心理、药物、锻炼等方面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