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涌,刘丽珺,漆 琪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 610041)
手足口病是一种与肠道病毒相关的传染性疾病,本病多见于5岁以下幼儿中,患儿症状以口痛、低热、手足口等区域小疱疹等为主[1]。发病患儿多数可于1~2周内自愈,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性并发症,个别患儿甚至因此死亡[2-4]。手足口病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5],但临床尚无手足口病根治方案,因此本病的预防工作成为疾病防治的核心内容[6-7]。为探讨巴中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分布情况,并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参考意见,本文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巴中市手足口病例数据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收集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巴中市手足口病例数据,数据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手足口病例包括临床诊断以及确诊病例(按照发病日期以及现住址统计),辖区人口数据来源于公安部门。
2 病例诊断 病例诊断方法参照我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8]中的内容进行判断。同时参照我国《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9]中的方案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测:将巴中市所属下级医院送检的细胞样本进行分离培养,选用Promega公司提供的Total RNA试剂盒进行RNA提取操作,选用江苏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荧光定量核酸检测试剂进行 RT-PCR检测,相关操作参照对应说明书进行。
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例(%)]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疫情概况 2016-2017年,我区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102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2843例,确诊病例259例;重症病例56例,占病例总数的1.86%,无死亡病例。2017年发病率较2016年有明显上升(χ2=174.187,P<0.05),见表1。
表1 2016-2017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n)
2 人群分布情况 3102例病例中,男性发病1952例,女性发病1150例;2016、2017年男女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年龄分布,以1~3岁组儿童为主,2016年和2017年分别占50.42%和43.95%,图1;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1701例,幼托儿童1097例,其他304例,2016年和2017年儿童职业分布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居儿童比例分别为55.49%和54.43%,见表3。
图1 各年龄段发病数分布
表2 2016-2017年男女发病情况
表3 2016-2017年不同职业分布比较
3 时间分布情况 2016-2017年手足口病发病有两个高峰,即每年5月份和11月份,图2。
图2 2016-2017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分布
4 病原分布情况 2016年和2017年病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EV71比例较2016年明显降低,见表4。
表4 2016-2017年病原分布[例(%)]
5 重症病原分布情况 2016年和2017年重症患者病原分布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016-2017年重症病原分布情况[例(%)]
往年数据显示,我区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4~5月及11~12月,这与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的春冬季季节特征相吻合[10]。2016-2017数据显示,我区手足口病除5月高峰期外,在冬季还存在一个发病小高峰,其原因可能与全球温室效应有关[11]。有研究表明,地区气温每增高1℃,相对湿度每增高1%,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将增高10%和5%左右,提示手足口病与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12]。因此,我区相关卫生部门需划分手足口病重点防控时段,并通过建立疫情部署和应对策略等方式对5月发病高峰及11月发病小高峰进行重点防控。
全国性调查报告表明,每隔2~3年手足口病将出现一个流行高峰,其机制临床尚无明确结论[13-14]。本组研究中,2017年发病率较2016年有明显上升,这表明2017年我区手足口病处于发病高峰年。随后的性别研究显示,我区男女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我区男女手足口病发病率近似。但有研究称,男性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于女性,并认为其原因与男孩好动,户外活动率高,并且卫生习惯相对差有关[15],但本组研究未证实这一结论。从年龄分布来看,本组研究以1~3岁组儿童为主,2016年和2017年分别占50.42%和43.95%,这可能与低龄儿童免疫水平较低有关。本研究还发现,2016年和2017年我区儿童职业分布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居儿童比例分别为55.49%和54.43%,表明我区散居儿童发病率显著高于托幼儿童,其原因可能与托幼儿童所属托幼机构具有更高的手足口病认知及防治措施有关[16],提示加强散居儿童手足口病认知及防控将是我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又一内容。
肠道病毒EV71、CoxA16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菌[17-18]。本组研究中,2016年和2017年病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16年、2017年EV71比例分别为42.20%和13.33%,表明我区手足口病病原菌出现了明显改变,EV71型手足口病降低,其原因可能与我区卫生部门重点推广的EV71型疫苗接种有关,大范围的EV71疫苗接种有效降低了低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19]。但随后的重症患者病原菌分析显示,2016年和2017年重症患者病原分布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我区儿童EV71感染率虽然下降,但EV71依然是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菌,这与同类研究结果相似[20]。提示我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手足口病病原菌的鉴定、分型,以保障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巴中市手足口病病例信息,并选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我区手足口病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职业和年龄分布特征,病原体EV71的比例有所降低。受限客观条件,本组研究纳入的数据仅包括2016-2017年数据,研究时间跨度较小,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
综上所述,巴中市手足口病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职业和年龄分布特征。地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需以春、冬季为重点防控时间,以散居低龄儿童为重点防控目标,积极宣讲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提高儿童家属认知,降低居民区交叉感染率。地区还需加强病原学检测,积极对肠道病原体进行研究和分型,及时掌握病原谱变迁,防范病毒变异,及时预警。同时还需进一步推广EV71型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儿童EV71疫苗接种率,降低地区EV71型手足口病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