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欢
《跳水》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举枪逼儿子跳水。船长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本单元所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何让语文要素在课堂学习中悄然落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聚焦要素,确定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和所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二、围绕要素,设计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融入并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跳水》这篇文章故事惊险,情节曲折,形象丰满,引人入胜。故事中孩子、猴子、水手、船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人物的思维,也在变化着、发展着。思维过程原本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通过孩子、水手的表现去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还可以聚焦船长的言行,推测他一瞬间的思维过程,从而让语文要素在课堂学习中悄然落地。结合文本特点及课后练习题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活动:
第一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利用课后练习题第一题: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在一艘回航的帆船上,水手拿猴子取乐。( )逗( ),( )追著( ) 走上最高的横木。危急时刻,( ) 逼孩子跳入海中,( )救起了( )。
这里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借助习题中的提示,概括了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了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并且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
第二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利用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情节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那么,这是谁造成的呢?当中有猴子的原因,水手的原因,也有孩子自己的原因。在学生梳理出孩子心情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猴子和水手两方面将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说清楚。故事发展过程中描写水手的“笑”有三次:一开始是“哈哈大笑”,接着“又大笑起来”,后来是“笑得更欢了 ”。水手的笑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水手一次又一次的大笑,使得猴子逗孩子更加起劲了,孩子的整个思维过程一步步被猴子影响着,以致最后气极了,完全失去了理智,走上了最高的那根横木。所以,水手的“笑”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三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利用课后练习题第三题: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船长走出时船舱时观察到的情况,揣摩他逼孩子跳水时的想法。船长观察到的不利状况,孩子心惊胆战地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横木下是硬邦邦的甲板;有利的条件,海面风平浪静的,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自己手里有枪。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揣摩船长做出决定的想法:此时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顶端,他已是心惊胆战,摇摇晃晃。如果让他往回走,随时都会摔到甲板上丧命。现在大海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如果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他还能在水手们的救助下获得一线生机。在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了解他决定让孩子跳水这一思维过程后,使学生明白遇到这一类问题时,也应像船长一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
三、运用要素,迁移拓展
语文教学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在课堂中,学完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一文后,再引入他的另一篇文章《鲨鱼》,让学生快速默读文章,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思考在这生死关头炮手采取了什么办法来救孩子?试着推测炮手的思维过程。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既使得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又落实了语文要素,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