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梅芳
每备一篇课文,我都会思考两个永远不变的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什么?语言文字的品味,情感的渗透领悟。怎么教?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这两个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因文本的差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风格迥异的作家作品,悄怆幽遂的作者心境,文学大花园的多姿多彩总是让读者如痴如醉,这也是文学的魅力。语文教师是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如何用智慧妙手裁剪文本,对文学作品再度创作并准确传递文学作品的信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爱好?这更需要老师用心,用情。因为一个语文老师,既要和文本中一个个高尚的灵魂隔时空对话,又要和一个个鲜活纯洁的生命现场对话。教什么,怎么教是每个语文老师备课都要用心思考的问题。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作者回忆了儿时和祖父在园子里干活嬉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父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文章语言干净澄澈,又生动活泼,带着儿童特有的童真童趣。
“读”是语文课堂永远的主旋律,所以,我依然采用我最喜欢的“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怎样读,怎样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我认为,读,要避平缓求层次,避随意求突破,避单一求丰富。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四“读”,力求在文中找到读的切入口,广开读的渠道,在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中,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一、读眼前文字,整体感知内容
第一次读,我采用的是浏览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学会把握重点词语,抓住关键字词,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干什么。这两个问题,学生在眼前的文字中是不难找到答案的。指名读,学生很快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祖父的园子里有许多昆虫,样样都有,多姿多彩。第二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我来读、你来接”,有的用“就”接,有的用“却”接。比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就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却瞎闹;祖父分得清哪是苗哪是草,我却分不清哪是苗哪是草;祖父慈爱宽容,我却调皮可爱。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读,别开生面,学生跃跃欲试,斗志昂扬,于“读”中乐悟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了文中人物的形象。
于是,第一座园“眼前园”便丰富多彩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读心中的园子,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萧红眼中生机勃勃的园子,那时的萧红是怎样的心境,她又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的?课文第十九自然段,是我引导学生细读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
对山歌式的师生合作读。
我读一句,学生读下一句。我的速度快,学生的速度也要求快,我读的速度慢,学生的速度也要求慢。园子里的植物自由生长的句子,我就快读,像孩子似的懒洋洋的句子,我就慢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这有趣的情景中,这个读的设计,完全是为了调动学生兴趣,体会语言文字的语感。
合唱式朗读。
分组扮演角色,如花鸟虫组,黄瓜组,玉米组,倭瓜组,蝴蝶组。老师则是一个指挥家,各组成员读着属于自己组里的句子,一会儿独诵,一会儿齐诵。人人体验角色,人人参与课堂。
填充式朗读。
语文阅读课是学生生成并发展语言的空间,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把握文体特点,并抓住发展语言的契机。我觉得这一段文字的朗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不容错过的契机。朗读再一次升级,我要求学生仿照两个句子进行创作,一是“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句式,二是“若不愿意……就是………也”的句式。前面的两次读,已奠定了学生思维的基础,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所以学生的思维已在“读”的酝酿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有同学说“西瓜愿意长多胖就长多胖,就是再胖,也没人逼他减肥。”“园子里的人想长大就长大,想不长大就不长大,就是成为小矮人,也没人说他”。“苹果想长成红色就长成红色,若想长成绿色也没关系,我们就叫它青苹果”。最有趣的是,班上一个不怎么发言的小男孩儿用乡音脱口而出“企鹅在这里想生孩子就生孩子,不想生孩子就不生孩子,反正没人说它”。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于是,第二座园“心中园”便自由肆意地生长在孩子们的心田。
三、读梦中的园子,走进作者内心
一座小城,那么多人,文章开篇萧红为什么说“呼兰河这个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祖父、园子,为什么那么令作者难忘?体会文章的情感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我依然设计了“读”的环节。学生闭上眼,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我用梦幻似的语言为学生范读了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并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文中小女孩儿,如果你睡着了,做了一个梦,你会梦见什么?优美的音乐,极富感染力的范读,将学生带进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意境中解讀文本。萧红短暂的一生,凄美悲惨。祖父的慈爱,如冬日的一抹暖阳,给她的人生打上了一层温馨的暖色。一次次梦回祖父的园子,一次次在回忆中感受着幸福快乐。
于是,一座“梦中园”便如春水般摇曳在孩子们心间。
四、读笔下的园子,激发表达欲望
课堂中有限的读本,是打不开学生的知识面的,我采用“以点带面”的延伸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呼兰河传》《城南旧事》两部作品,并出示了老师的范文《妈妈的菜园》片段,由《祖父的园子》延伸到对《呼兰河传》《城南旧事》两部作品的阅读,并激发表达欲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童年回忆。
于是,一座“笔下园”便灿烂地呈现在学生笔下。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面对四年级的学生,如何设计一节有趣、有层次、有突破、有容量的课?容量是否会过大,难点是否能突破,难度是否有所拔高?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挑战。我设计了四“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文字;细读课文,品味语言,读出情感;
深读课文,走进作者,读懂作者;延读课文,学会表达,读出自己。
四次读,层层深入,把学生渐渐地引进“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笔下园”。
我发现,教师只要认真深入地研读文本,用心思考,智慧而艺术地大胆设计并灵活把控课堂,以“读”为切入口,多角度广开文本的渠道,“读”的挖掘,定会迎来“园”的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