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卫红
《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有意思的是,在庄子的寓言里,提到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时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杏坛”和“杏林”虽只一字之差,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我以为——教必存“真”,道必有“义”。不久前,在北京大学微博上看到医生援藏的消息,其中一张照片中,为我看过耳病的北医三院潘滔主任正吸着氧为藏区的孩子做手术;这也让我想起同在这家医院工作的医生韩嵩博——他是我的学生,曾为鼓励一个小朋友做手术而在寒冬剃光了自己的头发,也由此成就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希望。于心戚戚!这又让我想起自己曾在七年前新疆暴恐最危险时飞赴和田授课,难忘那些听课的各族孩子对知识渴求的热望且纯净的眼神……仁术,可以让失聪的孩子听见明天;教育,可以助力无数的孩子创造未来。乐善永恒,大爱无疆!其实教育更是如此。
施教以“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我以为,其中传道之“道”首先即是师者应有的“仁”道,是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爱护与尊重。至今,我教过各类学生已逾千人——他们或聪明或木讷,或外向或内敛,或调皮或安静,或灵动或愚顽,性格各异,习惯迥然。但无论面对怎样学段的学生,无论他们成绩如何,无论遇到何种问题,我在与之交流时,都始终恪守用语底线——尊重与爱护。面对成绩好的学生,我一定不吝肯定与鼓励;面对有问题的学生,我也一定适时提醒、指明或批评,但措辞多为“不太好”“不理想”等词语,始终忌用“差”“笨”等字眼。因为在我看来,施教以“仁”首先就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折射出的师者情怀。
施教存“真”。“真”即“真实”与“真诚”。从教多年,我深切地体会到学生学力迥异,因情定教、因材施教之重要。既然世界上“本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学生在课堂共学与共情的能力就有差异。因此,教师要诚意以教、重视学情,适时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利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指导、分层作业等方案,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真诚指导与帮助下成为真实学习的主人。可以说,正是经历了对教学求“真”的实践,我才逐步从“教会学生”到“会教学生”,其间不断促使我对“教”与“不教”进行思考,也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努力从“学会”逐步到“会学”。
教必存真,道必有义。其实教师亦如医者,珍视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无论他们的起点如何,都愿尽我之微光为其照亮进阶的希望。
編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