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蒙太奇:广播文艺节目创作新思维

2020-01-14 12:43张鹏飞
中国广播 2020年11期
关键词:声音蒙太奇表现力

张鹏飞

【摘要】本文借鉴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针对广播文艺节目创作提出了声音蒙太奇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认为声音蒙太奇能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构建叙事时空、统筹声音素材、塑造审美意境,提升广播文艺节目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声音 蒙太奇 广播文艺 意境 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对声音素材进行组合排列,是广播文艺节目创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创作广播文艺专题时,由于声音素材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结构凌乱、节奏散漫、音乐和解说“两张皮”等问题。

在多年的广播文艺节目创作实践中,笔者借鉴电影学中的蒙太奇手法,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创作思路,笔者称之为声音蒙太奇。以下笔者结合节目案例阐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蒙太奇理论的基本要点

“蒙太奇”源自法语,原本是一个建筑学用语,意思是“构成、装配”,后来引申到电影创作中,用来指代“镜头和声音的组合方法”。在电影学中,蒙太奇包含这样几种含义:从狭义角度看,蒙太奇是一种镜头组合的技术和表现方法,是影片构成的法则和基本手段。从广义角度看,蒙太奇也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贯穿电影创作的始终。

人们通常将蒙太奇大致分为两类:叙事性蒙太奇和表现性蒙太奇。叙事蒙太奇是为了现实剧情和推动叙事而采用的蒙太奇手法,比如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等。表现性蒙太奇是为了表现戏剧冲突和表达情感效果而采用的蒙太奇手法,比如抒情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

二、声音蒙太奇的由来和定义

从广义来看,蒙太奇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维方法,所以它也被引申到电影以外的各种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音乐、建筑学、室内设计、书籍设计等,从而诞生了文学蒙太奇、音乐蒙太奇、声音蒙太奇等衍生概念。

(一)声音蒙太奇文献综述

声音蒙太奇此前多被用来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声画关系。比如李律在硕士论文《影视艺术声音蒙太奇的研究》中提到了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组合、并列、交替、转换、遮罩等。刘冬岩在《<再启动的爱>中的声音蒙太奇》中将声音蒙太奇分为叙事性声音蒙太奇和表现性声音蒙太奇,并从声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声画同步、声音提前、声音滞后、淡入淡出等影视声音创作技巧。此外,黄农在《浅析声音蒙太奇在电影中的应用》、王芳在《留声映画——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表现性声音蒙太奇》等文章中也都曾论述过影视作品的声音处理技巧。这些论文虽然提出了声音蒙太奇这个概念,但依然限定在影视艺术的范畴内。

在广播领域的研究中,关于声音蒙太奇的提法不少见,包头广播电视台的关蕾谈到了声音蒙太奇在服务类广播音乐节目中的应用。关蕾将广播节目中的声音蒙太奇分为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不过,关蕾将叙述蒙太奇定义为“在音响报道中为讲述所需而采用的蒙太奇构思,可分为接叙、转叙、断叙三种”,同时将表现蒙太奇定义为“编辑为表达某种情感、观点和意图而使用的构思”,认为电台邀请明星录制的歌曲推荐语、主持人在节目中抛出的悬念性语言,都属于声音蒙太奇的应用。对于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来说,这种理解和认识有失偏颇,也未必准确。

(二)广播文艺视野下声音蒙太奇的内涵

应该如何理解声音蒙太奇的概念,并将其用来指导广播文艺的创作实践呢?笔者认为,声音蒙太奇的内涵至少包含两个层面:

从狭义层面来讲,声音蒙太奇是广播创作者有效组织声音素材的一种创作技巧。对于广播艺术来说,常见的声音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音乐、音响、解说(串联)词、采访录音、影视录音、文学演播、片花等。对于日播节目而言,比如音乐节目,可能只涉及主持人串联和歌曲,但是在比较复杂的专题节目、综艺晚会或者广播剧中往往会用到三种以上的声音素材。这时候,就需要声音蒙太奇作为一种创作技巧来进行统合。

从广义层面来讲,声音蒙太奇是广播文艺节目构建叙事结构、塑造审美意境的一种思维方式。当一期节目涉及不同时空的切换、不同故事的串联以及审美意境的塑造时,声音蒙太奇是比文字更有效的一种表现方式。

三、声音蒙太奇在广播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聲音蒙太奇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就要用声音思维来搭建节目的整体架构,充分挖掘各种声音形式的表现力。创作者要善于组合声音素材,使其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一)利用蒙太奇思维构建叙事结构

广播所依赖的表现手段只有声音,我们可以借鉴电影艺术中叙事蒙太奇的诸多手法,比如平行、交叉、连续、重复、颠倒等,来增强声音在广播叙事中的表现力。

有的文艺编辑在创作广播文艺节目的时候,容易有以文字为主体的思维惯性,先把稿子写好,再拿音乐、音响、采访等素材去填充。这种方法在新闻类节目中是可行的,但在文艺节目中并不适用。以专题音乐节目为例,解说的内容、字数、出入位置都受到音乐旋律的严格限制,写稿时必须要先考虑音乐。至于整体叙事架构的布局,比如怎么衔接、怎么转场、起承转合,都要以声音蒙太奇思维来统筹。

例如,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专题音乐节目《梦想的旋律》,精选了《歌唱祖国》《星光》《我和你》等音乐,中间穿插郎朗、谭盾、莎拉·布莱曼等数十人的访谈,时空跨度大,叙事难度也很大。创作者在节目中充分调动各种声音元素来进行时空的跳入跳出。节目以鸟巢开幕式现场为主要场景,利用采访录音和解说,不断穿越到2001年申奥成功、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等其他时空,重复出现的掌声、欢呼声又不断把听众带回到鸟巢现场。整部作品中,音乐、音响、解说、采访录音等声音元素交织进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充分发挥了广播音乐专题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的艺术特色。

(二)声音的编排整合要形成差异和互补

著名导演爱森斯坦在谈到电影蒙太奇时认为,两个镜头之间应该遵循冲突原则,“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二数之积”。声音的衔接也是如此,声音素材的编排整合也要形成差异和互补,各个素材既要指向同一主题,又要容纳不同信息,才能形成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比如专题音乐节目《梦想的旋律》第一段,用到的曲目是童声版《歌唱祖国》,随后播出的两段采访,一段是指挥家谭利华谈童声改编的艺术特色,与音乐处在同一时空,叙事还是单线的,第二段采访是作曲家吴军回忆改编《歌唱祖国》的幕后故事,时空从现场拉回到过去,与正在进行中的音乐形成了差异和互补。这两段采访的交替衔接,加深了音乐的内涵,增强了叙事张力。

再比如专题综艺节目《长征——难忘的旋律》,讲到“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时,创作者安排三种声音素材像拧麻花一样交叉并行:歌剧舞台上一首男声合唱《奔袭之歌》形成紧迫的节奏感,合唱中又穿插进《我的长征》的电影录音,之后又穿插了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的演播录音,歌剧、电影和文学三种文艺体裁相互交织,形成新奇的声音景观。

(三)利用典型音响塑造审美意境

优秀的广播文艺创作者都格外注重审美意境的塑造。在塑造意境时,一些典型声音的运用,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梦想的旋律》里不断重复的掌声、欢呼声形成逼真的现场感;专题音乐节目《马兰的琴声》讲了一个山村小学的故事,节目一开始就安排了一段清脆悦耳的溪流声。专题音乐节目《丝路传说》有一个典型音响的应用,在讲到玄奘取经的故事时,解说词援引历史学家的话说:“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唯一的亮光。”话音刚落,音乐中恰好出现了一段木鱼声。此时木鱼轻轻的敲打声,一股禅意扑面而来,恰好呼应了“黑暗中唯一的光亮”这句话的意境。这一段堪称表现性蒙太奇的经典范例。

四、结语

长期以来,广播文艺创作者摸索出很多宝贵的创作经验,不过很少见到系统性的创作理论。笔者所提出的声音蒙太奇,既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创作思维,期待能在创作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修正。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

(本文编辑:黄一樑)

猜你喜欢
声音蒙太奇表现力
错位蒙太奇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谈电视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声音在动态图形中的应用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