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因此,“大思政育人观”就要求我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为工作思路,以全员参与、全過程监督、全方位实施为工作手段,通过构建育人支持体系、提升校园文化、搭建育人载体,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大思政”育人体系建构宗旨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宗旨,将“大思政观”贯穿于素质教育全过程,落实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拓宽育人渠道、转变育人观念、创新育人方法,努力形成以“大思政观”为核心理念的育人体系,着力建设“四有”教师队伍,为健全学生完整人格和培育具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思政”育人体系建构内容
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借力新时代,发挥育人新优势,树立“德育为先”“以生为本”的时代新理念,从当代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出发,建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党建、管理、课程、劳动、德育、教师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中,将育人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一)理念思政观:顶层设计让文化润起来
学校要围绕“大思政观”对已形成的办学理念进行重新的定位与思索,用全新的理念文化润泽师生心灵,让其成为师生和家长追求的共同目标、精神境界和价值观念;用全新的理念文化真正解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让其成为彰显学校育人思想的沃土。
(二)党建思政观:乘势而为让统领强起来
学校要着力构建“五化一体”多维度育人的党建工作格局,即课程思政教学标准化、全人大讲堂系列化、德·劳实践活动品牌化、红色研学活动课程化、环境营造育人化,建立家校与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以此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和内嵌到学校治理各环节,渗透到教学一线的“神经末梢”。
(三)课程思政观:课程建设让主线亮起来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渠道,以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为侧翼,根据不同课程特点,致力于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其与“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向同行,共享发展,形成一主两翼的课程线,即“道法”主线鲜明,“整合和分科”两翼线明朗,从而达到课程育人合力。
(四)教学思政观:求真务实让初心热起来
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围绕“大思政”理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探索和实践,求真务实地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学中,变基于“教”的学为基于“学”的教。从“教”到“学”的过程 ,要将传授知识与濡染心灵、培育情智结合起来,建设情智共生的生命课堂。
(五)教师思政观:赋职赋能让岗位活起来
“课程思政”改革,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统一”要求,积极修为,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加入“思政元素”,努力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阵地,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六)管理思政观:以生为本让服务暖起来
秉承和践行“大思政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重新构建现代学校的组织管理形态,建立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实现纵横贯通、统分结合、协同共进的管理局面,呈现出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有正气的学校人性化管理新样态,为全面实施大思政教育保驾护航。
(七)家长思政观:开立新篇让合力聚起来
学校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大胆探索打造集课程化、常态化、兼容性、安全性、公益性、数据性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基地。推出家长教育素养成长工程,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形成家校联动共育品牌;借力整合家长资源,进一步拓展育人空间,让馆校“连”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八)德育思政观:激发活力让活动立起来
学校积极探索“国家+地方+校本”的德育整合,要从课堂走向自然,从校园文化到家校联动,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又富有本校特色的一体化德育体系。一体化德育就是纵向衔接各学段、横向融通各学科、课内外深度融合的德育成长体系。
(九)劳动思政观:知行合一让幸福走进来
以《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指导,定位劳动教育除了诱发、激发、丰富其他“诸育”,还可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贡献。因此,学校要按照新时代学生发展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开发多层面有梯度、重实践强整合、全面性多元化的劳动课程体系。
(十)基地思政观:红色研学让课程动起来
学校要坚持以“涵养精神、浸润生命、服务成长”为目标创建“大思政”理念下的红色基地课程,按照“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形成红色教育特色”这一主线,全力构建红色基地系列课程,改变学生红色课程的学习方式,形成走出教室学知识,在行动中长见识,于探究中求创新的新型开放的学习模式,让红色实践教育课程常态化地“动”起来。
(十一)环境思政观:润物无声让精神富起来
学校要在已有的环境文化基础上,结合时代正能量、地区特色文化以及学校历史,挖掘“思政元素”,整体规划,排布有序,让其成为学校强化“环境思政”的标志性成果。这一“思政高地”的矗立,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三、“大思政”教育体系建构实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育人,以“根”发展铸校魂
学校党总支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筑牢党总支建设“生命线”,突出抓好“五化一体”工程,即以“五化”为基点树立党员“四个意识”,提高党员政治站位,把“点”化作活水注入到教师群体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创新性成立思政协创中心,学校书记担任中心主任,發挥“头雁”效应,紧扭思政课堂生命线率先讲好思政课,紧抓课程思政创新研究,紧盯多维度实践课程落地,紧跟家校与社会协同共频,以“头雁”带团建、队建,激活一体化党团队组织服务育人活力。
(二)推动文化育人建设,以“美”化人塑品格
1.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提升学校文化体系
学校围绕“大思政观”对传统的“全人教育”思想进行了“更高、更新”的探索,形成“高新全人教育文化”体系,真正解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学校文化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理念文化体系,即办学使命、办学目标、培养目标、“高·新”核心素养、校训和校铭,从品德、身体、求知、处事、创新等层面对学生的发展确立了具体标准,是“立德树人”落地生根的具化阐释;二是实践文化体系,即通过“高新全人德育文化”的滋养,“高新全人课程文化”的设置,“高新全人教学文化”的创新,“高新全人管理文化”的规范,“高新全人环境”文化的浸润,以及“高新全人教师文化”的体验等实施形式,将理念文化转化成师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德学、新智慧的高新少年,成就永葆生命活力的教师,建设国际性、创新性、引领性的高新全人教育品牌校。”
2.以“时空画笔·绘”为主题,再塑环境润美文化
在“名人林文化”“世界遗产文化”“中国诗词文化”“艺术长廊文化”的基础上,再用“时空画笔·绘”出“博物馆文化”,以西安“周秦汉唐文化”为主轴贯通历史长河,展现千年文物,使学生随时驻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信心和自豪感;还用“时空画笔·绘”出“长城文化”“科技创新文化”“民俗文化之长安八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彩厚重的文化,彰显着开放多元、尚美灵动、贯通古今的文化特征,一座传统时尚、善于继承创新的学校文化徐徐展开,款款润泽师生的心灵,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滋养,为实现“初心”厚植了中华底色。
(三)开启课程思政建设,以“研”促教强师能
成立学校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通过融通教研、专题教研和分学段教研三个路径打造全程实效“闭环”,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同向同行,拉动学校“学科思政”的全方位建设。思政教研组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活动按照“上周教学反思→课标解读→单元教材解读→十分钟说课→微型课互动→微培训”等基本流程组织。研究共同体用“研路” 明晰“道法”主线,开发智育、美育、体育思政教育资源,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正确的打开方式。
(四)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以“拓”为线丰内涵
学校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融通实践教学环节,丰富课程实践载体,促进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校本培养与校外协同有机融合,创设完善实践育人五大实施平台。
1.夯实德育实践平台
重点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全人大讲堂、欣美德育序列活动、党团队组织系统、系列节日文化“五个阵地”,强化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德育工程,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拓展德育实践途径。
2.强化学科实践平台
建立“博乐劳动课程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劳动实践教育功能,按照耕种计划和蔬菜种植时令,组织学生参加与其身心相适应的劳动实践活动。同时,依托高新区高科技企业,打造“科技+”“企业+”特色课程,设立“青少年科技实践基地”,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科技、学习科技,让科技赋能未来。
3.丰富文体实践平台
依托一年一度博雅艺术节、博融人文节、博爱阳光节、博健体育节“四大品牌”,深入开展国际娃文体活动,组建八大类135门选择课程,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4.红色基地实践平台
深入挖掘陕西红色精神内涵,每学期带领学生寻访红色足迹——利用现场教学情境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带入感”功效,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变成鲜活的教材,在“情景再现”中实现书本与现实的结合、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整合资源同向同行,以“合”共绘同心圆
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为学生成长搭建的资源实践平台,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与之有精神的交流与心灵的融合,实现共鸣、共情与共享。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各类阵地的作用,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以及爱国主义、科普、国防等教育基地,有效组织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另外,广泛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公民的道德实践养成。如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等。学生进步与成长的足迹,就是“三力”共筑协同育人的“同心圆”。
在“立德树人”的征途上,构建经纬分明、纵横衔接、科学立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学校“大思政”全育人格局。既要结合实际,又要不拘一格,聚焦时代变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又要将“显性指导”与“隐性引导”有效结合,让人人事事成为育人典范、方方面面体现育人理念、时时处处蕴含育人契机,让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引导高新学子成长成才,为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社会主义需要的时代新人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 西安高新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