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发合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北京 100012)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把空气质量的改善作为重大民生工程。201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行动计划和强化方案。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
国家特别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对过剩产能的疏解、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对散乱污企业的整治,着力优化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实施能源革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变更煤炭使用方式等,从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实行民用散煤清洁化替代,淘汰中小燃煤锅炉。在交通结构调整方面,各级各地也下了很大功夫,着力解决京津冀地区80%以上以公路运输为主的方式,推行以铁路为主的长距离运输。在工业污染源提标改造方面,主要完善了大气排放标准,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实行了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对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实行了超低排放改造,对工业炉窑开展综合治理,对部分重点污染源加装了排放监测装置。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从车、油、路、管等方面全方位发力,新车的相关标准、油品质量标准得到不断提升;建立低排放区,淘汰黄标车、老旧机动车,实施柴油车专项治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实现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度减少,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重污染程度明显下降。
此外,科学研究为大气污染防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例如,在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受到社会普遍关注。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第170次常务会议决定设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的攻关项目。2000多名科学家耗时三年,研究、摸清了京津冀大气重污染基本的成因。概括来讲,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西面有太行山脉,北面有燕山山脉,在这种半封闭的污染扩散不利的地形条件下,历史性地形成并聚集了大量高耗能、重污染的工业企业,大大超过了有限的环境容量。同时,在此区域,秋冬季形成了一些不利的气象条件,这些不利气象条件加速了化学反应和过程积累,使得京津冀地区的PM2.5在很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增长。这个项目对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以减排的空间和可以调整的空间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目前整个项目已基本结束,处于总结阶段。
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就整个京津冀地区而言,重污染天气在减少,PM2.5下降速度在全国是最快的,特别是在秋冬季。PM2.5的重要前体物二氧化硫在快速减少,二氧化氮污染也在逐渐减少。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与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两个最主要的约束指标,一是未达标城市的PM2.5浓度较2015年下降18%,二是城市优良天数要达到80%以上。目前,在优良天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实际的挑战。近年来,根据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2.5指数在持续下降,但臭氧污染在逐步增加。由于臭氧浓度的增加,使得通过下大力气治理PM2.5争取到的部分优良天气被臭氧的上升给“吞噬”掉了。例如,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PM2.5指数与上年相比,除个别时段外,是一直在下降的,但臭氧在一段时间内比2019年同期偏高;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恢复常态,其和2019年的变化趋势已差不多了。最近,因为降雨偏多,这个问题稍有缓解。就研究的角度看,PM2.5的来源比较复杂,包括扬尘、粉尘、机动车尾气等,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氨等在大气中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臭氧的来源主要取决于两种污染物,即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氮氧化物。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秋冬季要以PM2.5消减为主来降低PM2.5的重污染,在夏季要通过有效防治臭氧污染来增加优良天数。这既是一个策略选择,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科学方案。
臭氧污染的两个前体物同时也是对PM2.5二次污染贡献最大的两个前体物。通过研究,提出要以氮氧化物和VOCs控制为重点,多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联合减排。不论是PM2.5的持续降低还是臭氧的控制,这两种污染物都是最重要的污染物,同时不能放松其他污染物的减排控制。还应扩大联防联控的范围,把臭氧和PM2.5叠加污染最重的区域都划定为重点控制区域。在控制方面,还是要以“三大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来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在能源结构方面要稳步推进煤炭的减量替代,并持续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同时应注意这一重大政策的成本控制以及对民生承受力影响等问题。在产业结构方面,除了产业结构本身的调整之外,从大气污染的特征上来看,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布局的调整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就大气污染而言,产业布局对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采取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退出措施,并利用环境容量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特征,寻找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地方来搬迁、安置一些相应的工业企业。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是对污染源监控的力度空前增加,要进一步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在交通方面持续开展“公转铁”工作。同时,坚持以精细化、差异化的管控方式为主导,提升应对重污染天气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对PM2.5指标来说,目前最主要的是应对重污染天气,而要应对臭氧污染,也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要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部署做好下一步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就目标导向来讲,从五个方面就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在排放清单方面:要加大科学研究,深入分析每个污染源所排放的PM2.5的组分和VOCs的组分,因为不同的组分对污染生成的潜势是不一样的。要在原来动态化排放清单的基础上,精准化所排放污染物的组分,同时要分析清楚每一个污染源目前的控制状态和未来减排的潜力。
在来源成因方面:首先要弄清楚臭氧的成因。就全国来看,目前臭氧污染还是VOCs控制型的,但对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城市来说实际上存在很大差别。同时要注意,臭氧污染和其他污染不太一样,它的上风向、下风向同污染的关系差别非常大。控制的差异化要在对上游、城市中心以及下游等不同区域的控制方略上加以体现。
在管理措施方面:除了把全过程控制做好,最重要的是真正通过对控制措施的规划,来保证VOCs和氮氧化物的减排量以及合理的减排关系。实际上,不仅仅是控制VOCs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最主要的是控制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使臭氧污染下降。从控制措施的针对性来说,各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执行监管方面:目前,对和臭氧有关的VOCs的控制缺少有效手段。现场执法缺少手段,对企业的排放缺少监管手段,对整个区域污染的分析或者是问题的排查也缺少具体的技术手段。大多时候只能靠鼻子闻、眼睛看、手来摸,这种情况要彻底改变,整个执行监管的技术体系、技术手段还需要进行更大的革新和提升。
在监测评估方面: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执行相关治理防控措施之后,到底有没有效果,哪些防控措施发挥了作用,哪些没有发挥作用,未来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研究。要做好后期监测评估,切实抓好、抓实、抓严相关治理政策、办法的实施效果评估,使得办法措施落地见真、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