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慧玲,梅海燕,李根岳
(云和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云和 323600)
云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辖区石塘镇金村村与松阳接壤,紧邻浙南茶叶市场。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生产成为云和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云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茶产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云和县于2012年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1]。截至2018年底,全县发展茶园面积2 800 hm2,投产面积2 600 hm2,60%以上分布在石塘镇,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约2 666 hm2,以乌牛早、白茶、龙井等优良品种为主,良种率达95.8%。茶叶总产量达1 140 t,名优茶产量480 t,总产值达12 930万元。全县有200多家家庭作坊式小型加工厂,其中183家分布在石塘镇。茶叶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品牌以仙宫雪毫系列茶为主:处州府、仙宫白龙、添清、苏庭、金枝玉叶等。为促进云和县茶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云和茶产业提质增效的做法、制约瓶颈,并提出了今后的探索路径。
近年来,云和县遵循“适度发展、科学管理、改造提升、提质增效”的原则[2],合理规划,持续发展,对新建茶园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山、水、路等综合建设,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茶叶原料品质[3]。近五年来,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34 hm2,其中以乌牛早、白茶为主,少量无性系珍稀品种黄金芽、白化4号等为辅。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保障鲜茶叶的品质安全,云和县在重点生产乡镇石塘镇和崇头镇梯田景区进行了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建设,共安装色板334 hm2,太阳能杀虫灯约100盏。通过示范引导茶农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及色板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最终达到少施、不施化学农药,保证绿色的生态环境和产品[4]。据调查统计,示范区周边同类单位年农药施用次数为4~5次,示范区内农药施用次数3~4次,施用量减少25%左右。
以新型农民培训为载体,因地制宜,采取教学结合、现场提问指导等方式对茶农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效栽培技术培训。2019年春季,云和县组织技术人员到崇头镇梯田景区为农户进行现场种植示范,吸引了40余户农民参与到茶叶种植队伍中。通过培训、学习,使茶农充分掌握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茶园管理技术要点,做到精准施肥、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等,实现茶园高效管理,提升鲜叶品质[5]。
结合食品安全县建设,与茶叶企业签订农产品安全生产承诺书,完善茶叶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通过二维码追溯体系,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生产日期、认证情况、生产面积及生产企业基本情况等信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的舒心。截至目前,已有云和县恒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和县白姑娘专业合作社等9家完成了追溯体系建设[6]。
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形式,每年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丽水香茶推介会等活动,现场展示云和名优茶风采,宣传推介云和仙宫雪毫品牌。同时利用县委县政府组织的云和开犁节、雪梨节等节庆活动,向游客展示云和仙宫雪毫茶,并在崇头镇梯田4 A景区接待中心及农家乐民宿等地设立云和仙宫雪毫销售点。云和县新一天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云和县恒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和县白姑娘专业合作社3家企业与丽水山耕品牌合作。通过宣传推介,不断提升云和仙宫雪毫品牌知名度。同时,组织云和县相关企业人员到兄弟县市交流学习,以此拓宽企业人员的视野、观念,开拓新的销售渠道[6]。
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云和县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和县加快推进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惠农政策,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前期的分析总结,根据实际情况与茶农发展需求,2018年重新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云和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产业兴旺政策26条的通知》,其中对茶叶的育苗、生产、加工、营销、认证等方面实行了政策补助, 为云和县茶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云和县茶园鲜叶采摘以春茶为主,夏秋茶采摘的很少,可以说是“春茶忙、夏茶闲、秋茶基本没事干”,这种局面造成鲜叶资源的极大浪费。且茶叶产品结构单一,以名优茶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茶园亩产效益[7]。
云和县茶叶面积2 800 hm2,种植茶农4 000余户,组织化程度低。分户分散的粗放经营管理模式,导致整体管理水平低下,不合理使用农药、不注重茶产品质量等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云和县茶叶单产的提高和品质提升。
云和县茶农主要以粗放加工为主,一般头天加工,次日就运到松阳县茶青市场批发销售,存储时间短,销售时间快,没有建立自己品牌的意识,导致县域品牌难以做大做强,品牌效益不显著。
虽然县里出台了茶叶普惠政策,但由于地方财力薄弱,各级政府投入茶产业的资金十分有限,据调查统计,云和县2017—2018年茶叶投入资金不足30万元,扶持项目空白。由于投入资金不足,茶叶产业化发展缺乏高效、有力措施,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能力不强[8]。
全县200多家加工厂,大都是“小、散、乱、低”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加工,加工环境、制茶工艺欠佳,导致茶叶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云和县只有云和县恒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和县天清立体农业生态示范园等2~3家加工厂环境较好,茶叶品质尚好的企业。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难以发挥,致使茶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当前从事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大多是农村闲散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茶叶种植技术知识匮乏,且全县只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乡镇街道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茶叶推广的技术人员,导致各项技术指导、推广不及时,管理相对滞后。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每年茶叶开采后,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全年茶叶下树率低,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此外,还存在土地落实难等问题,也进一步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规模。
结合当地实际,对于标准化、规模化的基地及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对产业集中的优势区域石塘镇与创5 A景区的崇头镇给予政策优惠,整合各类相关扶持项目,实现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特别是要加强对标准化茶园建设、品牌建设、标准化茶厂建设等方面政策的扶持。同时通过政府出面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可利用茶业厂房、茶农基地、设施等进行信贷,在适度范围内为茶企、茶农提供低息或贴息信贷,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组织农业执法部门、卫生及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人员对重点茶园、茶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茶叶原料及茶产品质量专项检查,加强对上规模的茶园开展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体系,确保云和县茶叶品质[9]。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个载体,要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茶农与拓展市场的功能。同时充分利用云和籍驻外茶商的团队优势,引导当地龙头企业与驻外茶商联手发展,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拓展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借助丽水香茶、浙江绿茶这一平台,实现共商共赢[10]。
在石塘镇朱村村和赤石乡建源村建立示范基地,从茶园基地建设、茶树养分管理与树冠培养、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入手抓好茶园的生产管理和投入,切实改变粗放型管理的模式,做好试验示范,引导周边农户按标准操作,提升茶叶的单产和质量。
引进大专院校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健全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做到县乡村都有一批高素质、高技术的推广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利用各种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等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云和县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通过品牌整合、全力宣传、建立县域公共品牌共建共享机制。一是抓好云和县的茶产品质量。制定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规范茶叶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茶产品标准化。二是加强县域品牌“仙宫雪毫”的商标使用标准及管理制度。需要使用县域品牌的企业首先要通过SC认证,其次,该企业的茶园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拥有一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同时企业要有自己的商标,品牌使用实行双商标制。商标与外包装一旦确立,不轻易更改,以方便顾客导购。三是实行县域品牌使用奖励政策。对符合要求的企业使用县域品牌的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使用县域品牌,形成合力,使品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加强县域品牌的宣传推介。由农业部门牵头,企业参与、政府补贴,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茶博会、农博会、推介会,同时在各类交通要道口设立品牌宣传广告,提升品牌知名度[11]。
一是要求茶农提高采茶工的待遇工资,通过情感留住采茶工。二是加大科技投入缓解用工压力。合理调整茶叶种植品种结构,实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错开采摘时间,进行分批次采摘。同时,对新种植的茶园要求按机采标准进行设计、种植,推进茶叶机械化采摘。三是依托劳务公司到外地有组织地召集采茶工,有效缓解用工压力。如云和恒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委托江西、河南等地的劳务公司进行招募采茶工,有效解决了采茶工短缺的问题。四是茶场之间进行采茶工的调剂。由于不同海拔、不同品种采摘时间不一,各茶场之间可以进行用工调剂。通过调剂,既可为茶农解决采茶工难找问题,又能为采茶工提供连续采茶的机会,继而提高收入。如,云和县新一天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与云和县恒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之间相互合作,进行采茶工的调剂,很好地解决了采茶工短缺问题。五是对采茶工进行信息收集采录,建立档案,在采茶时节通过农民信箱等通讯设施进行信息发布,以调剂辖区内的用工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趋向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田园休闲生活,茶旅融合渐入人们的视野。把茶园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有机融合起来,打造一批生态旅游观光茶园,助推茶旅融合的发展。一是依托云和县现有的石塘镇原朱村片茶园山水风景,串联牛头山、金村白茶村、桑岭村古村落、联合村仙茶谷、朱村茶街等景观,加快建设茶叶特色小镇与茶叶主题公园,做靓茶文化名片。二是抓住云和梯田创5A这一契机,加强对景区内原有的黄金芽基地进行改造建设,融入旅游元素,把该基地打造成观光茶园,使之成为和云和梯田相媲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在云和梯田景区建立标准化茶厂、设立品茗区、采摘与制作体验区,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推进茶产品开发,使之成为旅游产品,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融合发展格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