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东英
作者单位:110005 沈阳,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2016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对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提出要求。11月辽宁省卫生健康委下发《关于成立辽宁省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的通知》,成立辽宁省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原辽宁省医院发展中心(现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明确了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职责:承担省级质量控制日常管理工作;协调、指导省级各专业质控中心开展工作,并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督导、检查;定期向辽宁省卫生健康委报告全省质控工作情况等。2017年6月,我省制定实施了《辽宁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按照要求,本着“巩固已有工作,对应国家中心,扩大专业覆盖,注重工作推动”的原则,辽宁省先后确定了省级质控中心36个。为了解辽宁省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现状,2019年12月,我们制定了省级质控中心电子档案和工作统计表,通过收集36个省级质控中心2018年和2019年的相关数据,对目前辽宁省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我们制定了辽宁省省级质控中心工作统计表和电子档案,工作统计表内容主要包括:各省级质控中心组织架构情况、质控指标、质控工作开展情况等;电子档案要求的是对工作统计表中上报的数据提供佐证材料,主要涵盖具体的质控中心人员组成情况、制度建设情况、质控指标和指标的意义、质控培训人员签到表、培训内容的课件、培训的工作照、督导医疗机构的督导单,各种报告的全文等。我们统一将要求下发给36个省级质控中心,要求上报2018年和2019年开展工作情况,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据的上报。
2.1 质控组织建设情况 目前,辽宁省共有36个省级质控中心,333个市级质控中心,27个县级质控小组。省级质控中心共有质控专家1 161名。各省级质控中心制定了诊疗规范及质控标准体系,建立一套简单、实用、有效的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对医疗质量发展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1-2]。辽宁省医疗质控管理形成了以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质控管理办公室、省级医疗质控中心、各市卫健委、市级质控中心、县级质控小组组成的质控网络组织体系;各省级质控中心承担单位对质控中心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有专门办公场所、设备及专职人员。
2.2 省级质控中心开展质控工作情况 两年来,各省级医疗质控中心工作全面铺开,积极开展行业基线调研,完成基线调查报告23个。36个省级质控中心共制定了830个质控指标。以学习班、质控巡讲、网络指导、论坛等多元化培训方式,积极开展质控培训工作和督导工作,两年培训次数达到490余次,培训人员78 348人次。对全省14个市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质控督导1 726次,对市级质控中心督导246次。为基层单位查找不足的同时,也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并督促医疗机构落实质控督导整改建议,追踪复核整改落实情况,形成“督导-评价-反馈-追踪”的闭环工作模式。各省级质控中心还积极书写质控报告,两年来共完城医疗质量报告44个。
2.3 质控工作亮点 神经内科、脑卒中、急诊医疗质控中心专家制定了《辽宁省卒中中心验收评定标准(试行)》,并完成了全省卒中中心的评估工作,共对16家二级医院和60家三级医院进行了评估,确定了1家二级医院和31家三级医院达到我省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标准,5家二级医院和20家三级医院为我省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重点建设单位。
辽宁省心血管专业质控中心制定了《辽宁省胸痛中心建设标准(试行)》,并对省内相关医疗机构进行评估。确定了辽宁省28家医疗机构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建设标准的要求。
脑卒中、心血管、病案、肾病、呼吸内科疾病等质控中心的培训工作覆盖面较广,几乎覆盖全省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推进医疗质量的同质化水平。妇科内镜、口腔、急诊医疗、护理、肾病、呼吸内科疾病等质控中心积极开展对基层的专项督导工作。脑卒中、护理、医学影像、药事等质控中心数次开展培训工作,次数较多,培训人数较多,受益面广。感控管理、器官移植、临床用血、妇科疾病、妇科内镜、产科、肾病质控中心的培训面向基层单位受益人数较多。
院感质控中心2019年先后两轮对全省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医院感染控制大排查,共完成了83家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工作的排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为保证我省医疗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3.1 各质控中心开展工作参差不齐 省级质控中心分别挂靠在11家省属医疗机构,各质控中心的工作经费主要由挂靠单位提供,所以经费多少不等,有些经费不特别充足的质控中心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相对差一些,基本上只完成质控中心的考核指标的要求;有个别质控中心在经过省质控办约谈后,才推进工作开展。针对这一现象,省质控办将对省级质控中心进行规定完成任务、定期考核、奖惩并举的等方式调动各质控中心开展工作,省质控办还将针对省级质控中心的主委单位进行质控检查,使省级质控中心切实从自身质控工作抓起,发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在行业内起到标杆和带头作用。要在运行制度建设上积极谋划,稳步推进,综合考量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实际;要在效果评价建设上,注重实效,动态调整,激励控制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展方向[3]。借鉴其他省份对能够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质控工作的单位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挂靠单位资格[4]。
3.2 全省的质控网络建设仍需加强 目前,省级质控中心是36个,全省14个市,如果按照质控中心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应应成立504个市级质控中心,而现有市级质控中心只有333个,除外器官移植质控中心等市级开展技术较少的无法对应成立,也应至少成立476个市级质控中心。相应的县级质控小组成立的更少,只有27个。因此质控网络的建设仍是质控组织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省质控办将定期组织省级质控中心专家对各市进行专项督导,对未成立市级质控中心的城市进行宣教,促进市级质控中心成立,同时督促各市尽快成立县质控小组,真正实现质控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模式。
3.3 质控专家缺乏管理经验 质控中心专家都是业务能力非常强的学术型人才,从专业角度抓质量更加规范和精准,但普遍存在管理经历相对较少的情况,学术领先是做好专业质控工作的基础,不仅要学术领先,还要懂管理、会管理。质控中心与专业学会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管理特性,质控中心能将质量管理理念运用于本专业医疗质量改进中[5]。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省质控办今后要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着力开展管理方面知识培训等,积极帮助质控中心专家更新管理理念,提升专家的管理能力[6]。
3.4 医疗质控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重视和运用[7]。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医疗质量进行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要求[8]。我国在医疗质量的监管上,若能优先考虑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一定标准建设其信息系统,并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对数据加以分析和利用,可以大大提高监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日常监管。各省级质控中心均反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有些质控中心依托国家数据平台实现对省内医疗机构的数据收集,大多数质控中心没有信息平台,对于质控数据的统计分析有一定的影响,然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费用非常高昂。英国的经验为:监督机构的目标由政府设立[9]。针对这一现象,省卫健委也向省财政提出预算申请,期待从政府层面给予支持,建设质控管理的信息数据平台,使质控管理工作能早日实现信息化、精细化的质量全程管理。
总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机构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持续提升,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注定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10]。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要依靠各专业质控中心长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质控工作才能实现。质控中心开展的工作为全面提升我省医疗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