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珊珊
作者单位:116000 辽宁 大连,辽宁省大连港医院康复科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中风”和“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两种类型。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都会引起缺血性脑卒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而经过积极治疗后存活的患者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2],因此,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笔者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运动控制训练仪进行康复治疗,探讨该法对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的作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后存在单侧肢体功能障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40~70岁,平均(55.4±2.7)岁。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42~69岁,平均(55.7±2.4)岁。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年龄40~70岁;病程< 3个月;首次发病,并在我院首次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存在单侧肢体功能障碍,且均有下肢功能障碍;能够独自完成短暂站立和坐起等简单动作,步行能力较差;意识清楚,能够配合完成研究;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肾等功能不全者;治疗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有精神性疾病及病史者;有认知障碍者;既往有骨和关节疾病,尤其是下肢骨和关节疾病及相关疾病手术史者;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影响下肢功能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康复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运动控制训练,具体如下。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主要是进行转移训练(站立位重心转移、卧坐位转移、站坐位转移)、神经肌肉促进技术(Bobath技术的反射性抑制模式)、患肢站立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单车训练、行走训练(上下楼梯、平衡杠内行走、交叉步行走、转身、向前行走及侧向行走)等,上述训练分别于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各进行1次,45 min/次,每周训练5 d以上,持续8周。患者训练强度因人而异,根据个人耐受程度可适当加强或降低,训练时注意观察和保护患者,防止扭伤和摔伤。
1.2.2 观察组 与对照组采取相同的常规行走训练和患肢站立训练,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运动控制训练仪进行康复治疗,具体如下:下肢伸展运动控制训练仪(进行股四头肌伸展训练)、腰背部扭转运动控制训练仪(进行脊柱和骨盆扭转训练)、限制运动控制训练仪、腰背运动控制训练仪(进行腰背部区域肌肉力量训练)。上述康复训练均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设定运动控制训练仪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对患者进行不同姿势和角度的训练。在运动控制训练的前4周,患者的运动控制训练负荷保持在5 kg以内,训练部位以患侧为主、健侧为辅;第5~8周,患者的运动控制训练负荷适当增加并保持在10 kg以内,主要是进行患侧的负重功能训练。训练15 min/次,每天总共训练时间为1 h,持续8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两组康复治疗8周后,进行效果判定。采用简式Fugl-Mgyer运动障碍评定方法中下肢功能评定部分(FMA)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满分34分,评分越高代表下肢运功功能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总分56分,得分越高代表平衡功能越好。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对躯干控制能力进行判定,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躯干控制能力越好。采用起立-步行测试(TUG)对移动能力进行判定,该法是让患者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子上,在座椅前3 m划一标记,计算患者以最快速度从离开椅背至座椅前3 m标记处后再次返回座椅臀部坐下的时间,测试前让患者进行适应性训练,共测试 3次,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平衡功能和躯干控制能力比较 两组治疗前平衡功能(BBS)和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BBS和Sheikh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2 两组下肢功能和起立-步行测试比较 两组治疗前平衡功能(FMA)评分和起立-步行测试(TU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和TUG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大部分存活的脑卒中患者都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脑卒中后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通过对受损神经系统的修复和代偿功能的建立,而代偿功能的建立主要是依赖于再学习和训练[4]。目前,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的主要治疗方式就是康复训练,运用物理训练和运动训练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5]。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BBS和Sheikh评分比较(分)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和TUG测试结果比较
在特定的运动控制训练仪协助下,大脑的可塑性会让其康复模式发生二次改变,运动控制训练和康复训练都是为了让已经受损的脑功能获得重建、残留的脑功能进行重组,以期使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得以恢复[6]。运动控制训练仪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运动的方向和力度,避免在训练过程中负荷过重对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造成二次损害,同时也能保证适当的运动量,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与单纯的康复训练相比,运动控制训练的安全性更高,也更加人性化,在训练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
人体的平衡功能需要肌力、肌耐力、神经系统、关节、视觉和前庭系统等多方面共同协作来完成[7-8]。而运动控制训练仪,不仅能够训练患肢的功能,在训练过程中还需要患者视觉、听觉等多个系统的配合,从而间接锻炼了各个系统之间的协作性,因此,在对患者患肢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平衡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运动控制训练仪进行康复训练的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其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均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提示,运动控制训练仪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值得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广使用,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