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辉,李树松,张风波,张 骞,李 标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 湛江 524057)
水侵油藏动态储量是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是确定油田动用范围、预测生产动态和评价开发潜力的重要基础。南海西部W油田L井组为断块水驱油藏,受地震资料品质限制,岩性边界难以判断,油水界面位置不清,砂体横向变化快,导致静态储量认识不清。该井组渗透率较低,压力恢复速度慢,测压过程难以获得准确的地层压力;且常用的水侵量计算方法(Schilthuis稳态流法、Van Everdingen-Hurst非稳态流法、Fetkovitch拟稳态法)过程复杂,基础参数获取困难,导致动态储量计算繁琐且准确率低[1-2]。针对水侵油藏的特殊性,建立了径向水侵油藏流动模型,以动用范围内动态物质平衡为基础,通过对压降双对数、Blasingame典型特征曲线分析和长期生产数据拟合,最终求得水侵油藏单井动态储量[3],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海西部W油田L井组进行方案优化,为水侵油藏合理挖潜提供了基础。
建立径向复合油藏水驱物理模型(图1),内区为油区,外区为水区。基于渗流理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建立油藏水侵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求解[4-5]。
图1 径向复合油藏水驱物理模型示意图
边底水/注水驱动物理模型的假设条件为:地层水平等厚且各向异性,上下均为封闭不渗透,储层水平,厚度为h;考虑单相微可压缩流体渗流,流体物性不随压力变化;地层流体流动服从线性达西渗流;测试前地层各处压力为pi,以产量q开井生产;边界上有无限大水体驱动;径向水驱系统(内区为油区,外区为水区)。
以无因次综合渗流微分方程为基础,结合初始条件、井筒储集效应的内边界条件和表皮效应的影响,建立油藏水侵数学模型。
(1)
(2)
(3)
(4)
式中:pD为任意时刻任意点的压力;pwD为井底压力;rD为该点与井底的距离;reD为动用距离;qDext为外边界流量;tD为时间;CD为井筒储集系数;S为表皮系数。
为更好地说明动用范围内油藏的动态物质平衡,引入水侵强度概念来表征单井动用范围内外边界处水侵强弱程度,水侵强度的值定义为动用范围内水侵量与采出量之比(式2)。水侵强度为0时表明无水侵衰竭式开发,水侵强度小于1时表明油藏水侵,水侵强度等于1时表明水侵量和采出量平衡,地层能量充足,水侵强度大于1时表明过平衡注水,为升压存储模型,此时油藏压力逐步升高。
Wi=We/Q
(5)
式中:Wi为水侵强度,m3/m3;We为水侵量,m3;Q为总产量,m3。
为了解决圆形均质水驱油藏中间一口直井的定产压力解的定解问题,在拉氏空间下将恒定产量解转换为恒定压力解,恒定井底压力与该恒定产量解关系为:
(6)
为了获取数学模型的定解,针对不同的水驱类型,在qDext(tD)中带入不同的边界流函数。边界处不参与流动时,采用非流动函数表示:
qDext(tD)=0
(7)
当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水体与储层连通性较差,生产初期水体未参与流动,随着储层压力下降至某个程度后,水体参与流动,边界流量突然从0跃升到某个恒定值,呈现为阶梯变化状,采用“阶梯”流函数表示:
qDext(tD)=-qDext,∞U(tD-tsD)
(8)
式中:tsD为水侵开始时间;qDext,∞为拟稳态时外边界流量;U(tD-tsD)为单位阶跃函数。
当储层非均质性较弱,水体与储层间连通性较好,随着开发的进行,水体逐渐侵入储层。边界处流量由0缓慢增至稳定值,呈现为连续变化的陡坡状,采用“陡坡”流函数表示:
(9)
该模型求解方法如下[6-7]:
(10)
(11)
(12)
(13)
(14)
式中:I0为第一类零阶变形贝塞尔函数;I1为第一类一阶变形贝塞尔函数;K0为第二类零阶变形贝塞尔函数;K1为第二类一阶变形贝塞尔函数。
(15)
(16)
式中:γ为欧拉常数,取值为0.5772;φ(k+1)、φ(k+2)是以k为变量的函数;Γ(k)为伽玛函数。
根据水侵油藏动态模型求解结果,并结合长期生产动态数据、储层物性参数、流体参数,利用双对数曲线水侵识别法、Blasingame特征曲线水侵识别法[8-10]和历史拟合曲线水侵识别法,绘制对应的水侵识别曲线。油藏在水侵作用下,3条识别曲线在拟稳定流动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双对数水侵识别曲线中的压力导数曲线随着水侵作用逐渐增强,会出现“√”特征(图2);Blasingame特征曲线中的流量指数曲线上翘,流量积分导数曲线下掉,流量积分导数曲线与流量积分曲线逐渐分离(图3);历史拟合曲线中压力曲线下降趋势变缓(图4),当注水补充能量时甚至增加。综合分析认为:3条水侵识别曲线变化的拐点(图中紫色虚线处)即为水侵作用明显阶段的拐点,拐点之前为能量驱替阶段,油藏利用地层弹性能量进行衰竭式开发;拐点之后为水侵作用阶段,油藏不仅受到地层弹性能量的影响,还受到水体驱动作用,因此,产量递减速度变缓。
图2 双对数曲线水侵识别
图3Blasingame特征曲线水侵识别
在确定水侵拐点之后,利用拐点之前的实际生产数据,并结合双对数曲线和Blasingame特征曲线识别油藏水侵方法,最终确定动态储量范围和水侵量,利用动态物质平衡及容积法(式17)确定水侵油藏动态储量。
(17)
式中:N为动态储量,m3;NP为累计采油量,m3;Bo为原油体积系数,m3/m3;Bw为地层水体积系数,m3/m3;Boi为原油原始体积系数,m3/m3;Wi为累计注水量,m3;WP为累计产水量,m3;Ci为油藏有效压缩系数,MPa-1;Δp为油藏总压降,MPa。
图4 历史拟合曲线水侵识别
南海西部W油田L井组为中孔、低渗、常温、异常高压的未饱和边水油藏,油藏原始压力系数为1.32;南部及北部被断层控制,东部及西部为岩性边界封闭;驱动类型为弱边水和弹性驱动。目前,已在该井组部署2口生产井(A1、A2井)进行衰竭式开发。生产动态特征表明:A1井和A2井井间不连通,A1井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55.0×104m3,控制石油地质储量为116.0×104m3,存在探明储量与控制储量认识不清的问题。文中以A1井为例进行动态储量计算,研究调整潜力。A1井投产初期日产油为100 m3/d,不含水,调整前日产油为37.0 m3/d,含水率为11%,累计产油量为17.5×104m3,预计衰竭开发阶段累计产油量为20.4×104m3,采收率为37.0%,远超同类型油田水平。研究认为A1井原探明储量计算偏小,需重新核实。目前产量及压力递减快,衰竭式开发效果差,有必要进行动态储量计算,在明确调整潜力的基础上进行剩余油分布精细研究,新增调整井以提高最终开发效果。
采用建立的水侵油藏动态储量计算模型计算A1井动用储量。通过拟合分析A1井长期生产数据绘制压降双对数水侵识别曲线(图5)、Blasingame水侵识别曲线(图6)和历史拟合水侵识别曲线(图7),计算A1井的总动用流体储量为460.0×104m3,其中,动用油储量为145.0×104m3,动用水储量为315.0×104m3,水侵量为7.5×104m3,水侵强度为0.5。
经过分析可知:动用油储量远大于原探明储量,调整井潜力大;中间干层可能展布小,未达到纵向封隔效果,A1井已经动用了下部部分控制储量;结合最新的地震资料认为,构造含油面积有向西扩边的可能;水侵强度低,水体能力有限,需注水补充能量。
图5A1井双对数拟合曲线
图6A1井Blasingame拟合曲线
图7A1井历史拟合曲线
结合上述分析,对数学模型中石油地质储量及水体大小进行调整,历史拟合后预测剩余油分布,优化调整井方案(图8)。通过方案优化,确定在A1井区南面高部位部署1口定向采油井B1井,同时在低部位增加1口定向注水井B2井,B2井初期日注水量为200.0 m3/d,B1井初期日产液量为50.0 m3/d,待地层压力恢复后优化配注量,日产液量提高至100.0 m3/d,预计调整后累计增油量为23.8×104m3。
图8 优化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调整井实施完毕后,核算的A1井区探明储量达到129.0×104m3,与方案实施前计算的动态储量(145.0×104m3)一致性较好,吻合率达到88%,表明该方法可靠性较好。
目前该动态储量计算方法在南海西部应用较多,尤其是在井少、石油地质储量认识不清的水驱油藏中,动态储量计算结果为调整井挖潜提供较好的指导。该方法可以明确油藏调整潜力,为调整井方案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
(1) 海上断块水侵油藏基础资料少,采用常规方法难以准确评价其动态储量,建立了径向水侵油藏动态储量计算模型。
(2) 利用长期生产动态数据进行产量递减分析,利用双对数曲线水侵识别法、Blasingame特征曲线水侵识别法和历史拟合曲线水侵识别法绘制水侵特征曲线,通过对特征曲线拟合分析得到水侵油藏动态储量。
(3) 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少了地层压力测试和水侵量的复杂计算过程,经验证动态储量计算结果可靠,对于海上断块水侵油藏动态储量计算有较强实用性,为水侵油藏合理开发及调整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