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超
(辽宁省抚顺市眼病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8)
翼状胬肉是眼睛的常见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但患者术后常有疼痛,流泪、睁眼困难等不适症状,不利于术后护理,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目前,角膜绷带镜越来越多被用于各种眼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本研究分析了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后应用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90例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患者据术式分组。角膜绷带镜组男女各有27例、18例;年龄32~79岁,平均(49.78±2.24)岁。对照组男女各有28例、17例;年龄31~79岁,平均(49.65±2.42)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开展术后常规干预,角膜绷带镜组行术后角膜绷带镜干预。30日连续佩戴角膜绷带镜,其透氧度为110,屈光力0.00D。含水量为36%。①术后出现流泪等不适症状需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若创面出血较多,需及时向医师报告,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处理。②术后第1天常规开放术眼,常规进行抗生素和激素眼水点眼,护理过程注意动作轻柔,嘱咐患者闭眼休息,避免眼球过多活动不利于伤口的愈合。③嘱咐患者避免揉眼或擦眼,避免用力咳嗽和排便,以免出现植片下出血。④密切观察植片是否存活,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和缝线情况。对疼痛的患者可遵医给予镇痛药物干预。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手术干预效果;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眼部疼痛程度(VAS量表,0~10分,越低越好);干预前后患者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分值(分值范围是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并发症。显效:症状消失,术后功能恢复正常,无异物感、流泪等并发症;有效:症状改善,术后功能改善50%以上,无异物感、流泪等并发症;无效:未符合上述标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手术干预效果=显效率+有效率[1]。
1.4 统计学方法:SPSS21.0统计,计数资料χ2进行检验,t检验则用于计量资料,P<0.05可见差异显著。
2.1 两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手术干预效果比较:角膜绷带镜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手术干预效果44(97.78)(显效32例,有效12例)高于对照组干预效果31(68.89)(显效19例,有效12例),P<0.05。
2.2 干预前后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分值比较:护理前两组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分值相似,对照组(56.43±0.25)分,实验组(56.78±0.21)分,P>0.05;护理后实验组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分值(96.23±0.51)分优于对照组(84.21±0.21)分,P<0.05。
2.3 两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眼部疼痛程度相比较:角膜绷带镜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眼部疼痛程度(1.51±0.23)分、(1.01±0.11)分、(0.78±0.10)分优于对照组(3.11±0.57)分、(2.68±0.27)分、(1.24±0.23)分,P<0.05。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角膜绷带镜组异物感、流泪等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异物感发生有4例,流泪发生有4例,睁眼困难发生有3例。而实验组仅有1例异物感和1例腹胀出现。
翼状胬肉是眼睛常见的一种慢性眼表疾病。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以手术为常用治疗方法。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较为常用,但由于手术损伤了三叉神经感觉分支,而引发刺激和疼痛等症状,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不利于其生活质量改善和机体康复[2-3]。
研究表明,角膜绷带镜可有效减少刺激,相对于传统手术,其可更好保护眼表,缓解疼痛,减轻上皮水肿,有效加速上皮愈合。本研究采用的角膜绷带镜材料主要是硅酮水凝胶,具有良好的透氧性,可连续佩戴1个月,避免每天拆下来的危害性和刺激性,角膜绷带覆盖角膜表面,可作为保护角膜伤口的屏障,避免眼球直接摩擦角膜,最大限度地减少炎性细胞进入角膜基质,可缓解术后疼痛和刺激,促进患者舒适度提高,减轻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有效配合治疗,加速康复[4-5]。
本研究中,对照组开展术后常规干预,角膜绷带镜组行术后角膜绷带镜干预。结果显示,角膜绷带镜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手术干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角膜绷带镜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眼部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分值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角膜绷带镜组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分值优于对照组,P<0.05。角膜绷带镜组异物感、流泪等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非常理想,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