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斯琴 副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环渤海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是全国第三大增长极和承接经济由东向西推进的重要纽带,环渤海城市的经济效率提升对于带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环渤海城市经济效率水平及时空演化特征的分析,提出城市经济效率增长的时空惯性特征;通过辨识环渤海城市经济效率增长的动力来源,为地区增长方式转换、实现效率型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上的证明。
要素投入数量与城市经济效率之间并非正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数量驱动的粗放式增长,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日益受到资源、环境及生产要素供给的约束。因此,促进要素集聚、实现城市高效率增长才是未来城市发展路径。要素集聚一方面促进规模经济而带来成本节约,另一方面又扩大了要素的作用范围,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有机聚合与协同合作,实现了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效率的提升,从而产生“1+1>2”的组合效应。此外,不同要素集聚对于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亦具有异质性。由于资本密集型发展的红利正在消退,资本要素对于城市经济效率总体呈现负向影响,投资驱动型的城市增长模式必将由创新驱动所取代,人力资本、科技等知识型要素集聚将为城市的效率型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城市具备的发展环境具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环境基础;“软环境”因素则指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是制度环境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和干预一般是可被观测到的,是“看得见的手”;而市场环境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则是无形的,是“看不见的手”,市场化程度是刻画市场环境的主要指标。
图2 环渤海定基DEA-Malmquist TFP的时序变化
表1 DEA投入、产出变量说明
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一种外部性,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会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某一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城市经济效率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一个城市的经济效率提高也会通过扩散效应惠及周边城市,而周边城市发展状况也会对本城市经济效率水平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效率水平较高的城市往往在区域中也处于中心地位,对于周边城市会存在虹吸效应,吸引周边的优质要素向自己集聚,从而抑制后者的经济效率提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的同时作用,使得一个区域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空间趋同俱乐部”特征,中心城市一枝独秀,其周边城市发展程度逐渐趋同,总体呈现“高-低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
城市历史效率水平对当下经济效率具有循环累积的惯性影响,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由于“马太效应”影响,在区域中的龙头地位将日益巩固,在吸引优质要素集聚方面也更具优势。在本文的分析系统中,将某城市i的经济效率记为yi,其增长机理如图1所示。
H1-H2:城市i的要素投入、集聚水平以及内部发展环境是影响城市经济效率的主要解释变量(记为xi)。其中城市内部发展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状况、市场化和制度完备程度等,不仅直接影响城市经济效率,也会通过影响要素集聚间接对城市经济效率增长发挥作用。
H3:鉴于城市经济效率增长中的路径依赖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城市经济效率存在“时空惯性”特征:一方面城市经济效率既受到自身历史效率水平(yi,t-1)的循环累积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邻近城市经济效率(记为yj,i≠ j)的溢出性影响。
H4:空间溢出效应同样使得i城市周边城市的要素投入和集聚水平、基础设施状况、市场化和制度完备程度等因素也通过影响当地经济效率(yj)而对i的城市经济效率产生影响。
综上,影响城市i当期经济效率(yi,t)的因素不仅包括xi,还包括yi,t-1、yj以及xj。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自身及周边空间环境两类因素,城市的历史效率水平和当前要素投入集聚程度等属于前者;而城市自身及周边的空间环境因素则属于影响城市经济效率增长的“水体环境”。
本文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15年环渤海城市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其中的时空变化规律。所用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经网城市统计数据库以及各省历年统计年鉴。测算的相应投入、产出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本文测算范围包括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两市四省一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省市区行政界限相对稳定,数据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需要特别指明的是:鉴于本文研究对象为城市,内蒙古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以及呼伦贝尔市由于行政建制及建制发生变更(撤盟设市)原因,与本文所关注的“城市”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故不列入测算范围。图2反映了2000-2015年环渤海地区经济效率的整体变化情况以及各效率分解指标的时序变化。总体看来,2000-2015年,环渤海地区技术进步效率持续提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则以2009年前后为界先升后降,三者合力影响下环渤海地区经济效率在2009年之前一直保持持续较快增长,2008-2009年达到局部性高点,之后又有所降低。环渤海地区经济效率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与潘芬超、白重恩和张琼等对全国城市经济效率和全国总效率研究的结论一致。从近年来各效率指标对环渤海经济效率的贡献来看,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效率提升起主要作用。探究2009年以后环渤海地区经济效率下降的原因,考虑到受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一方面是国际性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进入减速换挡转型期,伴随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效率提升已经放慢,效率释放开始减缓。
图3 2001年环渤海城市经济效率空间分布
图4 2015年环渤海城市经济效率空间分布
利用Arcgis分别绘制2001年和2015年环渤海各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布地图,见图3和图4,图中按照各城市经济效率水平分为五档,颜色越深代表经济效率水平越高。两图更为直观地反映出环渤海城市经济效率空间分布呈现如下特点:
图5 环渤海地区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经济效率比较
图6 环渤海缺乏经济效率的城市
第一,空间相关性。环渤海区域各城市经济效率水平并非呈现空间随机分布,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地理临近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也大致相似,“空间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通过对比2001年和2015年经济效率空间分布,可以清晰反映地区经济效率变迁的总体路径,发现存在较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多数城市相对效率水平明显下降。具体而言,2001年各城市经济效率水平分布梯次总体较为均匀;与之相比,2015年最缺乏效率的城市明显增多。
第二,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匹配效应,最具效率的城市基本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往往也是富有效率的。值得注意是,抚顺、葫芦岛、忻州等城市虽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都不算高,但城市经济效率却相对很高。一方面说明这些城市的投入产出规模与技术利用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较为合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DEA生产要素投入导向的评价框架下,经济产出的高低并不是评价城市经济效率的唯一标准。这也说明相对于地区总产值,利用DEA方法测算出的经济效率是一个可以更全面反映地区投入-产出关系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指标。
如前所述,环渤海地区多数城市富有效率,但具体对比三项效率分解指标情况则不尽相同。为了进一步说明各城市经济效率结构特征,取环渤海地区副省级以上城市为代表进行比较。图5显示了京津两个直辖市、四省一区省会城市和大连、青岛两个副省级城市共9座城市的经济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效率、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三项分解指标对比。
第一,四项指数均大于1的城市是呼和浩特和天津。呼和浩特表现比较突出,在城市中效率名列第一。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水平相对比较均衡,其中纯技术效率指数高于其他城市,表明呼和浩特城市要素投入及使用效率较高,基本没有冗员。不过与其他城市相比,呼和浩特技术进步驱动相对不足,未来还需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引导创新资金、技术与人才流入。相比之下,天津技术进步指数更高,创新能力优于呼和浩特,只是在纯技术效率指数上低于前者,总体体现了较强实力。
第二,北京、石家庄、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在技术进步指数上大致相当,呈现出较强一致性,技术创新和进步是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其中,北京其余各项指数均在富有效率水平之上,只有规模效率略低于1,这可能意味着北京城市规模效率提升已经达到阶段性顶点,需要依靠科学的城市规划、功能清晰定位、非首都功能疏解进一步获得规模效率提升。另外,也有待通过制度创新提升要素投入效率,获得城市经济效率持续增长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石家庄经济效率总体较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较高的技术进步指数则充分反映了来自京津的技术溢出对于当地经济效率的提振作用。
第三,9座城市中经济效率最低的是太原,除纯技术效率指数略大于环渤海平均水平外,其余几项指标甚至都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太原以煤炭、钢铁为支柱产业,资源依赖型经济特征明显,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作为首府城市,近年来执行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政策力度较大,关停并转了一批不达标的煤矿,然而由于当地未能建立起配套完善的产业部类,资源型产业部门的下滑引起城市增长动力不足,经济效率下降。太原的变迁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困境的代表,也揭示了产业结构对于保障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环渤海经济效率小于1的城市共有15座,分别是唐山、保定、承德、沧州、太原、大同、阳泉、晋城、晋中、鄂尔多斯、盘锦、潍坊、威海、日照、滨州,其具体效率情况见图6。按照每座城市三项效率指标的相对分布特征,将这15座城市分为两类。其中,大同、阳泉、盘锦三市技术进步指数明显偏低,创新严重滞后,成为其城市经济效率缺乏的主要原因。其他大部分城市技术进步指数相对普遍较高,这些城市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较低。其中,沧州、晋城等市经济体量小、规模效率相对最低;鄂尔多斯则是纯技术效率指数最低的城市。
鄂尔多斯是一个很有代表意义的城市。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内蒙古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缓慢;鄂尔多斯的崛起受益于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煤炭行业迎来黄金时代,鄂尔多斯依托自身丰富的煤炭资源禀赋优势,同呼和浩特、包头市一道成为带动内蒙古经济连续8年全国增速第一的“金三角”,“鄂尔多斯现象”一度成为后进地区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代名词。与地区财富增长一同发生的,是鄂尔多斯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一样红火的还有不断高扬的房价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巨量的资金投入下,昔日地处干旱地区的一座小城迅速成为美丽的现代化城市。但是,资源依赖型的单一产业结构具有固有的脆弱性,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进入结构调整期之后,煤炭产品价格暴跌,鄂尔多斯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学术角度重新审视“鄂尔多斯现象”不难发现:资源依赖型的单一产业结构是资源型城市困境的直接原因,当遭遇资源部门衰落的时候,城市经济因缺乏配套完备的接替产业支撑也进入持续低迷。同时该问题也体现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人为造城”式城市化道路的通病。要素投入并非城市经济效率的决定因素,资本集聚不一定带来效率提升和经济增长,与高投入迅速推进的城市建设不相匹配的,是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管理效率低下、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粗放的外延式增长之下,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尤其是创新型要素集聚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育。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相对滞后,土地的城市化和景观的城市化超前于人口和产业的城市化,经济效率低下,成为此类城市缺乏效率的根本原因。
本文探讨了城市经济效率增长的机理,并对环渤海地区经济效率动力来源、时空演化特征与区域差异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
第一,从其演变规律看,城市经济效率增长具有“时空惯性”,城市的当前效率水平会受到历史效率循环累积的影响,同时由于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地理临近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也大致相似,“空间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
第二,本文测算分析了环渤海经济效率及其动力来源。近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环渤海效率提升放缓,多数城市相对效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从其动力来源看,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城市经济效率提升起主要作用,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则表现乏力。
第三,积极加强城市的要素吸引力并促进要素集聚能力培育,推动城市增长方式由投入驱动型向创新驱动的效率型转变,是促进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