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荐诗丨 流马
作为海子的代表作,《九月》大概是最为人所熟知的,特别是经过周云蓬传唱之后,已经成了文艺青年知识谱系里的标配,熟悉到似乎无须再提及的地步。但是《九月》依然是《九月》,就算到了九月,仍然没有那么容易就想起它。人们能够想到海子的日子,都集中在三月。三月,是诗人的生月和忌月,而九月是什么呢?我以为,九月,很可能是诗人的降灵之月、神赐之月。
关于这首诗,大家听惯了周云蓬,应该知道周云蓬其实是从张慧生那里学到的曲子,然后加以整理和改编。而英年早逝的张慧生是另一个传奇。我们不妨听一听他所创作的《九月》,这保留在人间的原初版本。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已经很多。陈可抒在其出版的评注版《海子抒情诗全集》中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海子的理想(远方)与生活(草原)不能融合统一的痛苦和纠结,最终只能将远方的理想埋葬在生活的草原。“只身打马过草原”表达的是理想幻灭之后“决绝而无助的孤独”。这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质朴最直接的解读,没有引经据典敷衍铺陈地去为一首诗不断赋魅。
毫无疑问,这是一首幻灭之诗。秋天是幻灭的季节,而九月是幻灭的开始。众神死亡是季节使然,也是时代的断裂。希望在远方,而远方遥不可及。野花不是幻灭之花,却是远方的信使,它提醒着远方的可信,但也昭示着远方之远。
远方之远,远在一把马头琴呜咽的琴声里,无限辽阔,怅望无极;远方之远,远在一把马头琴的琴身上,从马头到马尾,从琴身到琴弦,看似亲近,触手可弹,但中间存在着一个不可测度的神秘地带。你看得到起点,也看得见终点,但永远不知道如何从起点走到终点。我觉得这是海子所谓理想幻灭的真正原因。
一个至刚至热的诗人,看到了属于他的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但他永远不知道该如何抵达,如何成就。“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空有一首绝妙好曲,缺少的是弹奏的技艺。
“只身打马过草原”,仍然只是一种寄托,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在众神死亡的草原上,只身打馬过草原的人终有一死。明月如镜映照千年岁月,多少人就是这样将自己和远方一起交付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