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不是阿图罗呢!

2020-01-13 05:00李兰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艾斯旅行车变化

李兰

这是一个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小故事。西班牙先锋作家塞尔吉·巴米艾斯似乎特别喜欢写小人物的故事,哪怕他把人物放置在一个相对魔幻的情境中,他也会抓住主人公在生活片段里的心理做细致深入的刻画,让你觉得既真实又典型。如果说一般的先锋作家喜欢用极端化的情境和戏剧化的人格来艺术地展现世界,巴米艾斯则喜欢用戏剧化的情境和通俗化的人格来展现。他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中,加入了现代派文学的视角,他塑造的人物很真实,但不是像《水浒传》里的林冲或是《红与黑》里的于连那种类型的真实。他的主人公没有那样立体和复杂。他倾向于把普通人身上某一种人格特质进行突出和强化,而后把这个人物放到戏剧化的或是相对复杂的社会情境中间来进行表演。

如果说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就像是从河里直接舀一杯水来给你观看河水的面貌,那么现代主义文学则是把河水用复杂的工序提纯蒸馏后给你看。而巴米艾斯很有趣,他是对河水进行了半提纯处理——要么对人物进行提纯,对社会则保留大部分真实,透过他的这杯水,我们能看到某种人格特质的命运走向,也能直观感受到社会环境特别真实的矛盾和丰富;要么就集中笔力写出某一生活情境中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复杂,然后对环境进行提纯,简化环境的设置,模糊环境的影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实验》可以视为巴米艾斯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阿图罗的人格特质非常突出,他是一个特别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人:周一看电视,周二看电影,周三去超市,周四看电视,周五滑冰,周六探望父母,周日做弥撒。但在节奏日益变快,且求新求变的现代社会中,凡事都讲究程序化的他慢慢被人看成一个怪胎。周围的人都开始无法理解他——孩子取笑他,妻子抱怨他,经理也开始慢慢忽視他。

其实,在小说中,阿图罗并非从一开始就被视为怪胎,这是“最近几个月”的事情,要知道“经理不久前还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小说开篇写道:“阿图罗总是在固定时间起床。他从来不改变上班路线,并且认为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转,日常习惯的系统化是不可或缺的。”接着又说:“然而,最近几个月,他发现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自己这种对规则的遵守。”也就是说,阿图罗一直都是这样,他从来没有变,变的是环境,是他外面的这个世界。

坚守不变的人物和开始变化的环境,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小说的整个故事也就起源于这个矛盾。

主人公感觉自己原来一直奉行的价值观不吃香了,人们不再尊崇条理性,而是转而崇尚不考虑明天的“随心所欲”,“轻易改变看法和感情上的朝三暮四也常常受到赞美”。也就是说,“心血来潮”和“反复无常”成了一种时尚,而“坚守”和“不变”则代表了落伍。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价值立场和情感倾向,我们看不太出来作者到底是支持主人公,还是反对他。如果说是支持他——“在与这种大肆鼓吹反复无常习气作斗争时,阿图罗努力不生气:生气相当于在对手面前示弱。越来越少有人意识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情况让阿图罗很吃惊。”这段话可以有两个理解方向: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过于求新求变,以至于“大肆鼓吹反复无常”,这就有点扭曲和走极端了,会让人们忽视“无常”中隐藏的风险;另一方面,“阿图罗努力不生气:生气相当于在对手面前示弱”,又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点类似于堂吉诃德的滑稽。阿图罗心里面的那个“对手”是谁?是整个剧烈变化的社会。他“努力不生气”,是为了让自己不“示弱”,可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就暴露出自己的“弱”了。其实,客观来说,“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一定都是有害的,“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极端的判断则显示出了阿图罗本身的拘泥。而阿图罗的“吃惊”,又让我们读出了他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现实的那种窘迫。

虽然阿图罗不愿意“示弱”,可在现实的压力下,阿图罗还是决定做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他一直以来循规蹈矩的形象,让自己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以检验自己秉持的价值观是否正确。“这个决定不是为了求证,而是为了再次肯定自己的态度;也不是源于冲动,而是出于理智。”也就是说,这次实验是阿图罗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为了探寻答案,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系统化、程式化的生活方式的正确性。阿图罗的实验方式比较奇特,他并没有去做一些惊险刺激的事情,而是采用了迟到20分钟、改变衣着风格、打破生活固定流程等小举措,作者说“为了不惊动周围的人,他做得很谨慎”。然而匪夷所思的事情出现了,他的“微调”还是引起了地震式的反应,没有人对他的改变感到惊喜,而是纷纷表示受到了惊吓。在这个实验中,原来劝说阿图罗“改变”的人,都特别不理解他的行为。阿图罗的妻子对他改变时间表提出去泰式餐馆吃晚饭的建议先是“一声回应都没有”,继而又明确反对他在本该看电影的那一天留在家吃饭。当阿图罗用妻子曾经劝说过自己的言辞,反过来劝说妻子接受建议做出改变的时候,妻子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耐烦和愤怒。最后阿图罗为了引入“创造性的变化”,心血来潮,大半夜地趁妻子睡着了去外边晃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妻儿都在门口等着他。他们冲他大吼大叫,指责他既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留张便条”。

他的实验彻底失败了,可他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丝沮丧,因为他认为自己所有别出心裁的行为只是一场实验,而实验的失败则恰恰证明了自己一直奉行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可以用一个失败的实验来证明自己,他感到心满意足、怡然自得,他感觉一切都如他所料。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实验又是成功的。而且,他认为这个实验说停止就能停止,接下来他依旧能够轻松掌控自己的生活。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事态的发展已然失控:“大家都不听他解释。妻子开始呜咽,断断续续地发出刺耳的声音,孩子们则仿佛面对堕落分子似的看着他。”他甚至被赶出了公司和家庭。

这个“实验”的过程充满了喜剧化色彩,因为主人公是抱着兴致盎然、兴高采烈的心情来做实验的。但“实验”的结局却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悲剧——他最终成了一个被放逐的人。有人说巴米艾斯喜欢写苦乐参半的人生,《实验》这个故事似乎恰恰印证了这个评价。

故事的“乐”来自作者写出了现实生活的戏剧化和荒诞感——当今社会,似乎大家都喜欢和期待充满了未知挑战的“变化”的生活。但是这种喜欢很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是表面上的趋之若鹜和骨子里的口是心非。真相是,习惯的力量无比强大,改变日积月累的习惯往往带来的是不适应、恐慌甚至愤怒。作者把人们的这种内外矛盾巧妙地裸呈出来,从而展现了一种别有意趣的荒唐。

故事的“苦”来自主人公从始至终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来自主人公误以为能够用证明自我的方式来坚持自我,进而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却没想到环境的力量会如此强大,完全不以自己的意志和设计为转移。自己只能被现实裹挟着前行,任何处心积虑的质疑和反抗不只是徒劳,还可能导致恶劣的后果。

当然,客观来说阿图罗对改变和创新其实是存在误解的。真正的“创造性的变化”不该被理解为简单粗暴地偏离既定的生活轨道,做一些不被他人接受的出格的事。“创造性的变化”其核心不只是“变化”,还应该包括“创造”,也就是说,这种变化应该是具有建设性的、可以改善现状的变化,而不是无视他人的感受、消解自身的责任、随心所欲,甚至挑战社会规则的肤浅幼稚的变化。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可笑的局限,但作者又似乎并不想过多地苛责这个小人物。整篇小说都以阿图罗作为主要的叙述视角,引导读者用阿图罗的价值观念来审视这个世界,引导读者去体贴阿图罗细腻的内心活动。所以,我们这些读者反而会比他的家人更加理解阿图罗在“实验”中的言行,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这种理解恰恰是因为作者特别的叙述视角而产生的。从表面上看,作者躲藏在整个讲述背后,他的情感很隐秘,似乎是不加任何判断地把事实本身展现给我们看。但事实上,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他对阿图罗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中所有类似的无法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安放好自己的小人物的悲悯。

我们都是普通人,循规蹈矩的生活固然无趣,却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让我们每天按部就班地过好日子。但我们的心底却又不甘于这样一眼看得到头的无趣,我们强烈地盼望着变化,就像阿图罗一样:“最初几周,他多少有些急切地盼望。后来,是平静地盼望。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坚持,他把这种盼望变成了一种习惯。”

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

此刻,读完结尾的你内心是不是有了些许触动?在“始终如一的踏实感”和“心血来潮的刺激感”之间左右摇摆的我们,就像阿图罗或者说“实验”里的每一个人那样,活得辛苦又卑微,矛盾又挣扎。

是的,我们谁又不是阿图罗呢?

最后给大家推荐巴米艾斯的另一篇文章——

休闲旅行车

[西班牙]塞尔吉?巴米艾斯

你对住在201室的邻居毫无好感。他没有对你做过什么,不过经验告诉你讨厌一个人并不需要什么理由。自从那个邻居搬到这座楼,你就远远地观察过他,只是为了证明那种不好的第一印象。或许这是一种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直觉告诉你,如果在看待周围环境时都不能任性一点的话,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不易。如果你在口味上有连你自己都不明白的偏好,比如假设你喜好吃兵豆胜过菠菜的话,为什么对待邻居们就不能同样地凭心意而为呢?

他和妻子一起登门做自我介绍时,你就开始嫌恶他。你没有请他们进门,对于对方的例行问候,你只是客套地略表欢迎。接下来,你就在心目中把这个邻居(他的妻子除外)列入讨厌之人的行列。在一段时间里,你承认这种毫无根据的讨厌令你感到不安。而现在,相反,你觉得这和其他人那种一视同仁的亲切一样合理合法。

在停车场,你发现那位邻居的车位恰好在你车位的正前方。如果你们碰巧遇上,你只是淡淡地打个招呼,而他则是借着聊聊天气延长时间。一天下午,你们恰好同时从各自的车里出来,你没法视而不见地扬长而去。他借此机会问你是否对你的休闲旅行车非常满意。你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有任何其他企图,于是回答说是的。你甚至向他展示了側拉门的优势——在狭窄的地方方便上下车。

过了两天,他来敲你家的门。在转弯抹角地对突然造访解释了一番后,他问你是否可以聊一聊。作为一种惩罚,你让他坐在厨房的小凳子上,借口说妻子正在客厅的沙发上睡觉,你不想打扰她(当时你妻子已经离你而去,睡在沙发上的人是你,因为一个人睡的话,卧室那张床实在是太宽大了。但是你没对他说,因为你认为邻居对自己的了解越少越好)。

你们聊了聊休闲旅行车,邻居向你坦言他正在研究买一辆这种车的可能性。尽管这消息令你感到难过,你却掩饰着。你对你的这辆车非常满意,他从你们上次谈话中了解到了这一点。同时,你知道自己不喜欢在停车场的同一排看到和你同款的车,看起来就像是车行展销似的。除了你对自己的车非常满意这一点之外,你还得意于周围没有人和你有一样的车,无论是同事、饭友、亲人,还是邻居。

你思忖着如果你夸大这种车的缺点,邻居可能会猜到你想劝阻他。你斟酌着自己的言辞,选择刻意的夸赞,因为你认为直接的贬低不如让他产生怀疑来得有效。你对他说那辆车有很多优点,当然也有些许缺点。你不停地列举着,直到发现他感到不舒服了:他没料到你会讲那么久。最后,你用一种销售商般的确定口吻总结道:“假如我是你,就一定会买的。”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你看到他的车位上停着一辆崭新的敞篷跑车。你凑近去看:真皮座椅,做工精细,不失优雅。你正赞叹着,邻居的妻子出现了,她笑眯眯地问你:“喜欢吗?”你努力想用一个矜持的“是”来回答她,但是事实上你为这辆车着迷。她补充说道:“我知道你曾向我们推荐过你那款休闲旅行车,但是最后我们选择了这一辆。这是301室的邻居向我们推荐的。”她打开车门,一键启动后,驾车离开了停车场。空空的车位上,还回响着引擎轰鸣的动听声音。

你不敢看那辆休闲旅行车。电梯的镜子里映出一个落拓的男人形象。到家后,你瘫倒在沙发里。你大睁着眼睛,盯着天花板,试着想象楼上邻居家的家具是如何布局的,墙是什么颜色,墙上挂的画是什么风格。渐渐地,你意识到最让你痛苦的,不是邻居买了那辆超级棒的车,而是他更愿意听取301室邻居的意见,尽管这正是你原本期待的。

猜你喜欢
艾斯旅行车变化
勇敢的狮子
奥特曼还是航海王?百度贴吧上演“无间道”
和我一起玩
这五年的变化
销量总和不及SUV热门车型旅行车价格与销量成反比
一个关于旅行车的故事
“无所不能”的旅行车实则是百无一用
天生旅行家
暖被窝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