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yerr
作为理科生,我最擅长谈论的是所有能被证明真伪的东西,如同在试卷上流畅写出“因为”“所以”“证毕”一般。这样的谈论富有逻辑,能自圆其說,经得起质疑,也更可确保谈话结束后双方达成一致、得到收获。如果我只能获得有限的说话机会,那么能被证明的内容最值得让人开口,也最容易获得听众的信任,不是吗?
确认何时开口之后,下一个值得我精益求精的当然是如何开口。听众的认知和主观情感多样且不可控,甲之公理,于乙而言可如天方夜谭,而乙之于甲亦然。就如同用“隔夜剩菜生成亚硝酸盐有害健康”来推翻我妈妈吃剩饭剩菜的习惯,此事的难度堪比推翻妈妈的人生经历和记忆——对于经历过物资分配的长辈来说,吃完剩菜利大于弊,而发愁营养过剩的我在她面前无论如何论证,如同在避重就轻。
工作中,我理应记住自己所管理范围内的每一个细节,而我的上级们、我的用户们和并非专攻我所攻方向的同事们则不应了解这些细节。因此在讨论到这些细节上,我理应“以我为准”,纠正不准确的信息和错误的判断,但我该如何指出?于我而言,所有细节都是事实,但在谈话中一味纠结于细节和事实,会让我的听众不仅因缺乏上下文和背景而感到困惑,亦会认为我缺乏对整体格局的掌控,因而在信任方面打折扣。怎样将发言者和听众之间的逻辑贯彻打通,并以听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阐述、循循善诱,达到最高效的交流,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言语的技巧十分重要,但起到的多半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旨在将所学所晓,以深入浅出、类比举例等方式,让听众理解和接受认知范围外的内容,却无法取代内容本身的深度。不少人意识到,科技时代到现在进入了“内容为王”的阶段,无论是日渐进入佳境的线上教育,还是微信、抖音上的自媒体,甚至是充满特色的当红淘宝主播,表达方式能吸引大量观众,但内容的闪光点和独到之处才能留住观众。
小时看电视,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演讲,曾让我天真地以为他们是靠演说取胜,为此还去锻炼过辩论和主持,但后来才发现,那场演说是我这位观众看到的全部,但却是整个竞选的冰山一角。长大后有了一些家教和学习小组讨论经验,感悟如下:“向他人讲明白”这件事不仅考验自己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更有助于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讲过几次后,信手拈来的自信不仅仅源于会“说”,更来自知识本身的祭奠。当我理解到“一桶水”时,与人言说时往往只能磕磕绊绊地道出半桶,表达与吸收之间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折扣”。而当我只能理解“半桶水”时,不误人子弟已是万幸了。若想让听众认可我所说,我当对它们有着深刻和透彻的领悟,才不算浪费大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