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愚
一株新芽,是向内发力的,它吸取光照与养分,向身体内部冲击长大。而成熟的树木,是向外发力的,它将光照化为可见的果实,供行人自取。生命成熟的姿态应该就是这样:向外发力!而主动表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表现。
但“现实”与“应该这样”却往往相违:孩童的课堂热烈一片,青年的课堂死寂一室。生命在成长,主动表达在死去。本应向外“偾张”的生命,异变成了向内“坍缩”。而害怕、害羞、疏懒,成了冠冕的理由。
羞涩疏懒,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放弃,以此类理由拒绝表达,本身就是不成熟的体现,是对世界认识不全面的结果。何谓“课堂”?“课”即知识,即传授与讲解,无知者才需听讲,因此“出错”正是课堂的一大基础所在;“堂”即开放,即集合与交流,所谓“课堂”而非“课室”,正说明这是公共的场所,是需要相互沟通的地方。物理中有“能量守恒定律”,实则在人的成长中,也有心理的能量守恒。我们吸收课堂的能量,如果不转化使其外释,就会向内挤压,使心灵压抑沉闷,陷于晦涩。因此,正确认识世界,学会在正确的场合做正确的事,懂得自我调节心理能量的方向,乃成人自立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做人,所以我们不得不学会主动表达,学会向外发力。
年幼时,我们更多的是索取,向社会索取能量、认知和保障,当学会主动索取后,我们便正式步入充满活力的少年阶段。而仅学会索取是不够的,真正的成人,是能够主动给予的。只有主动给予,我们才能称之对社会产生了价值,对社会贡献了一份“力”。何以主动给予?言语表达,行动实践。因此,生命的主动表达在人的价值中占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面对社会的众多问题,我们理应学会发声。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能永恒地占据和平一角,为什么?毕加索在德国纳粹入侵时怒而画下的《格尔尼卡》,正是他对人文关怀的强烈表达。表达即艺术,不同的表达终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艺术”二字经年来占据着人类心灵的净土,生生不息。
那么如何表达?成熟的鹰往往傲视群雄,在树林间独自沉寂,不躲避,不隐匿,时机成熟,一击制胜。我们的表达也应是自然的、敏捷的、有力的。不圖表现亦不耻表现,择要点,有目标,自然流露心灵的强劲力量。
生命成长的主动表达,是一种时刻保持准备向外发力的姿态,林清玄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条微博是“不要忘记飞翔的姿态”。我们也希望,祖国的雏鹰们,在课业的压力下亦不忘飞翔,不忘表达属于自己的珍贵力量。
点评
作者在“言说”这个话题上选择有着自己切身体验的一个角度——课堂表达,文章思路比较传统,但是每一个部分都言之有物,论述得比较充分扎实。第三段中对于“课堂”与“课室”的辨析生动有趣,又引人深思。第四段中作者思路展开,连接过去与现实。文章以比喻开头,也以比喻结尾,首尾呼应,新芽与雏鹰的比喻都很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