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伟1 ,乐丽娜 ,张耀坤
近20年来,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无论是在概念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知度不断上升,学术期刊开放存取比例日益增加。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期刊独家授权的出现,国内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尤其是知网不断涨价,让经费本就捉襟见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境况日益艰难[1],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问题日益引起图书情报界和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关注。对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进行客观、系统地评估,是当务之急。
针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问题,已有个别学者进行了调查研究。Cheng(2008)对《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年)收录的1608种期刊进行了调查,仅有91种(5.66%)期刊提供了开放存取[2]。程维红(2008)对中国科协898种期刊进行了调查,有15.6%的期刊提供了开放存取[3]。张莞(2010)调查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9年核心版)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所收录的自然科技类核心期刊共1994种,18.4%的期刊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开放存取[4]。胡德华(2012)对CNKI收录的8,114种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44%的期刊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开放存取[5]。Guo(2014)对2012-2013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收录的714种期刊(含扩展)进行了调查,发现13.73%的期刊进行了开放存取[6]。陈雨杏(2016)对2014-2015年度CSSCI收录的533种期刊进行了调查,62.48%的期刊进行了开放存取[7]。可以看到,由于调查对象的不同,这些数据难以进行纵向的比较。考虑到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以下简称CSCD)和CSSCI收录期刊属于国内较为认可的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因而选择CSCD和CSSCI来源期刊作为调查和分析对象,以全面客观地对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进行评估。
本项研究以我国CSCD(2017-2018)收录的1229种期刊及CSSCI(2017-2018扩展)所收录的752种期刊为研究对象。CSCD和CSSCI收录期刊通过引文频次进行筛选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我国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其开放存取程度对于我国学术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意味深远。
1.2.1 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状态的获取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学术期刊官方网站,如《情报资料工作》网站可以实现对期刊全文的免费获取;二是通过第三方免费存取平台,如《财经研究》杂志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中可以免费获取。
本项研究采取了如下步骤来确认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期刊OA状态确认步骤
首先,通过搜索引擎来确认某学术期刊是否拥有官方网站。本研究使用Java语言开发了小型的数据采集软件,通过网络自动获取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对没有提供官方网站标记的期刊,通过手工检索、判断其是否有官方网站。
其次,对拥有官方网站的学术期刊,笔者通过人工判断其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类别。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类别划为3类:(1)完全开放存取(Fully OA,以下简称FOA),该类期刊提供对所有论文的即时免费访问;(2)混合开放存取(Hybrid OA,以下简称HOA),该类期刊提供对部分论文的免费访问;(3)延迟开放存取(Delayed OA,以下简称DOA),该类期刊提供对论文的延迟免费访问。如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类别属于以上三种之一,则判定其为开放存取,并记录相关信息。如均不属于,则为非开放存取(以下简称NOA)。
最后,对没有官方网站的学术期刊,也不能简单判定其一定为非开放存取。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数据库建设,启动了NSSD的建设,收录了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并提供对其内容的即时免费获取,任何个人用户只需简单注册即可免费使用。这是我国学术期刊特别是社会科学类期刊开放存取的重要途径。因而,对不拥有官方网站的学术期刊,利用Java语言编写了软件工具进行NSSD的批量检索,确定其是否提供开放存取。
1.2.2 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状态分析
对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相关数据,从开放存取比例、形式、实现途径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CSCD和CSCCI收录的1981种期刊中,不同形式的开放存取期刊共有1450种,占73.20%,其中CSCD收录期刊中开放存取数量为857种,CSSCI收录期刊中开放存取数量为594种(具体比例见表1)。
从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比例为73.20%。国外相关研究认为,2019-2021年,全球开放存取出版论文占全部论文的50%,到2020-2025年,占比将达到90%[10]。一般来说,50%这个比例被认为是开放存取普及的重要标志[8][9]。
表1 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比例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尽管由于调查对象的不同,很难进行纵向比较,但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是已公认的事实,且已进入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时代。
全球学术期刊开放存取比例逐年升高要归功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国内外国家、研究资助机构的大力推动,发布了学术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政策,尤其是针对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2012年,英国政府宣布接收“Finch报告”,该报告核心内容在于全面支持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11]。2016年3月,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发起了“开放获取2020”,旨在推动改变传统订阅方式,加速现有学术期刊从订阅模式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化[12]。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也已制定了相应的开放存取政策,这对开放存取在我国的普及至为关键。同时,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也充分认识到了开放存取对于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益处,不断进行开放存取实践,这也是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比例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开放存取采用了FOA形式(1408/1458),只有少数期刊选择了HOA形式(20种)和DOA形式(30种)。
2.2.1 混合开放存取
混合形式被认为是期刊出版商从基于订购的出版向完全开放存取出版过渡的一种形式。Björk研究发现,国外大多数传统出版商选择该形式进行开放存取,但作者选择开放存取出版的比例并不高,仅有1-2%的作者会选择该种形式[13]。我国的情况与国外情况存有显著不同:一方面,选择该种形式进行开放存取的期刊比例并不高,甚至可以说较低(1.37%);另一方面,在该种形式期刊中开放存取出版的论文并非由作者自行选择,而是由期刊自行选择。
在对混合形式的期刊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约有10-20%的论文会进行开放存取且每一期都会有论文进行开放存取,但期刊对于开放存取论文的选择并无太多规律可循。研究结果还显示,有少数(3种)混合开放存取期刊同时会选择以延迟形式进行开放存取,例如《图书情报工作》对36个月之内的论文则选择混合开放存取,而对其后的论文进行全部开放存取。
2.2.2 延迟开放存取
表1所示数据表明,有部分国内学术期刊选择延迟这种形式的开放存取。延迟形式被认为是开放存取的重要形式,这些期刊的延迟时间从12个月到48个月不等。Laakso等人的研究表明,延迟开放存取期刊其影响力通常较高(大约是完全形式的3倍,是非开放存取期刊的2倍)[14]。在对国内延迟开放存取期刊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得出最大延迟时间为36个月,最小延迟时间为3个月,平均延迟时间为14.1个月。
2.2.3 完全开放存取
S完全开放存取期刊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传统基于订购的期刊(Subscription-based Journal)转变而来,典型的有《Nature Communication》,该期刊自2014年10月20日起全面转向开放存取期刊。考虑到这一转变可能对期刊质量、营收等带来的影响,国外期刊出版单位持审慎态度。二是新创办的完全开放存取期刊,如PLOS创办的若干期刊。
由表1数据可知,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绝大多数为完全开放存取形式,而这些期刊又大多由传统期刊转化而来。从实践上看,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这种转变压力要小上许多。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查制度,业已形成的期刊层次结构已较为固定,其出版质量并不会因为这种转变而存在较大变动;另一方面也是最为主要的是,我国学术期刊营收大多依赖作者所付的出版费用以及来自CNKI、万方等期刊网络传播企业的授权费用。其中作者付费出版在我国已较为普遍,事实上在各级政府部门支持的科研基金中,均有出版费用这一项预算,而网络传播授权费用也因各个公司的捆绑式销售而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同时,考虑到开放存取出版可能带来的影响力的提升,我国许多学术期刊愿意进行这种转变。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完全开放存取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自有网站(期刊官网)进行;二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国内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实现途径
2.3.1 自有网站(官网)
表2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CSCD和CSSCI来源期刊的完全开放存取主要通过自有网站实现(74.79%)。尤其是CSCD收录期刊,其自有网站实现开放存取比例达到了98.77%。相对而言,CSSCI收录期刊其自有网站实现开放存取比例较小(41.82%)。
相比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我国学术期刊自有网站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现在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已成为趋势,许多期刊出版单位启动了自有网站建设。李若溪[15]等人2013年对8169学术期刊的调查数据显示,期刊自建网站的比例达59.5%。近些年随着市面上成熟期刊网站系统(稿件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普及,当前期刊自建网站的比例应远超该数字。
经调查统计,CSCD来源期刊中有96.58%(1187/1229)拥有自建网站,CSSCI来源期刊中有81.78%种(615/752)拥有自建网站。这些网站大多带有PDF稿件上传和开放下载功能,期刊出版单位可以较为方便地实现期刊的网络开放存取。
2.3.2 第三方平台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有36.79%的期刊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开放存取。其中,CSCD来源期刊通过第三方平台开放存取比例非常低,但CSSCI来源期刊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开放存取的比例却高达83.31%,远高于其通过自有网站开放存取的比例(41.82%)。可以认为,第三方平台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在开放存取期刊实现途径中,第三方平台是常常被忽略但却相当重要的一种途径。事实上,尽管期刊自建平台具有较大优势,然而仍有许多期刊出版单位受制于技术、经济、管理等条件无法创建或无法持续维护自有网站,而倾向于选择将期刊存放于第三方平台进行开放存取。
在国际上,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开放存取的期刊并不少见,类似平台也有若干。典型的有SciELO (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PubMed Central等。以SciELO为例(1)[网址为http://www.scielo.org/],该平台由巴西圣保罗研究基金会(São Paulo Research Foundation, FAPESP)、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CNPq)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健康科学信息中心(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Center on Health Sciences Information, BIREME)共同发起,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增加研究显示度及文献获取的机会。目前该平台有14个成员国加入,共收录了1285种学术期刊。通过该平台,这些期刊均可以进行完全开放存取,有效地提高了SciELO网络成员国学术期刊的全球显示度。
我国近几年也高度重视第三方平台的建设工作,本文中涉及的NSSD是我国目前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第三方平台。NSSD是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建的国家级、开放型、公益性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平台(2)②[网址为http://www.nssd.org/]。目前,NSSD共收录2 100余种学术期刊,绝大多数期刊都能提供开放存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会科学开放存取平台。其发展对于实现我国学术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学术成果的社会传播,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学术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已经进入深水区,而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对于开放存取整体进程至关重要。在我国,学术信息服务体系原有过短暂的稳定,而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学术信息服务体系正在瓦解,因而客观地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现状和趋势予以评估,对于探索学术信息服务体系未来发展方向并重构新的体系,非常关键。
本项研究调查分析了我国CSCD和CSSCI来源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现状,形成了若干结论,主要如下:
(1)当前我国主要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总比例已高达73.20%,其中CSCD中期刊开放存取比例已达69.65%,CSSCI中比例已达79.00%。按照国际同行标准,开放存取已经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主流做法,我国已初步进入开放存取时代。
(2)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以完全开放存取形式为主,相比国外,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转变更为迅速与彻底。
(3)我国CSCD来源期刊的开放存取以自建网站为主,而CSSCI来源期刊的开放存取除自建网站外,第三方平台也成为重要途径,且占据更重要地位。
尽管从数据上看,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已初步进入开放存取时代,但毫无疑问,开放存取是一个动态过程,以下问题仍有待于深入思考以确保学术交流系统自身的良性运转。
(1)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发展趋势问题。如前所述,50%常被学界认为是开放存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或里程碑。事实上,这一比例通常指的是论文而非期刊层面。自开放存取这一理念引入我国,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不断探索、迈进,到达并已超过了这一里程碑。那么,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们能否保持延续这种增长态势?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的态度是明确的,即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仍将不断全面、深入发展。其理由在于:第一,客观上,我国具有期刊出版体制上的优势。我国不存在大型的营利性学术出版集团,对于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阻力相比国外非常小。同时学术期刊付费出版模式在我国的运行也较为成熟并已有较为相应的公共资助体系给予保障。第二,主观上,我国学术期刊也迫切希望开放存取能够提升其学术显示度,同时在国家层面上也对开放存取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寄予厚望。尽管如此,危机仍然存在,其中尤以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现有的网络发行商以及期刊资源利用机构这三者之间的博弈最为关键,而这也是未来应着重研究的问题。
(2)我国学术期刊信息服务体系的重构问题。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信息服务体系是基于传统环境下纸质期刊数字化,以学术期刊全文获取为核心特征而进行建构的,并已稳定运行近二十余年。随着学术期刊全面的网络化和开放存取,这一体系已显现出瓦解迹象,亟待重构。那么,重构的要素有哪些?未来体系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必须从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和开放存取进行解读。在传统环境下,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只能完成期刊的评审和出版业务,而对于期刊全文的网络发行与集成检索则依赖于中国知网、万方等类似的平台商进行。随着学术期刊全面网络化和开放存取,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以实现后向一体化,将网络发行纳入到自身的业务范畴当中,而平台商依赖的期刊全文发行业务及营利模式将削减乃至消亡(集成检索目前并不收费)[16]。因而,平台商的业务可能从当前全文发行向集成检索转变,同时期刊的开放存取也大大降低了服务进入门槛,使得新的期刊集成检索服务商有可能出现,与原有的平台相互竞争。也因此,未来基于开放存取的学术期刊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特征将是以集成服务为主导。
(3)我国图情机构对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利用问题。随着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进程的推进,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是我国图情机构要重点考察的问题。黄如花教授认为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可以利用其补充图书馆馆藏资源,提高馆藏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其与电子期刊资源提供商进行采购谈判[17]。目前,已有若干学者就我国学术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揭示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18][19],结果显示对于国内学术期刊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情况不容乐观,这可能是因为多数图书馆已购买了CNKI、万方、维普等期刊全文数据库所致,对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利用并未引起重视。对此,笔者认为图书馆应当重视对我国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资源的揭示与利用,特别是对于一些经费紧张的图书馆而言,可以选择只购买其中一个期刊全文数据库,并充分利用开放存取期刊资源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此外,面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价格日益上涨的趋势,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利用现有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资源进行谈判,以缓解经费压力。遗憾的是,目前对于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资源的揭示仍处于分散阶段,而从实践上看,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仍依赖于系统化的资源揭示平台的出现,而这也是未来应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