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靖,林洪义,秦明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远程医疗中心,北京 100730
2019年12月以来[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此次疫情传染性极强,防控形势严峻。北京协和医院作为防控第一线,不仅肩负救治感染患者的重任,还承担了从生活防护培训到驰援武汉的医疗任务,这些挑战前所未有。与2003年非典疫情、2013年禽流感疫情相比,医院的快速反应能力、基础防控能力以及信息化的数据管理能力已取得长足的进步[2]。近年逐渐兴起的远程医学体系,从远程医疗、远程会议、远程教育等多个角度,在与这场“人群普遍易感、密切接触传播[1]”疾病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提前预警,迅速响应,充分利用远程医学体系的优势,全面助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本文通过梳理在本次疫情防控中远程医学的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远程医学疫情防控体系,为远程医学从未覆盖的领域补充相关管理理论与方案。
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首批开展远程会诊的单位,1997年即通过卫星通信实现国内、国际远程视频会诊[3]。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成占地1400 m2,独立组建视频会议网络,配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软硬件系统,集现代化、智能化为一体的远程医学中心。经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备案,北京协和医院可面向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开展远程会诊服务。目前,服务范围覆盖全国24省份130余家医疗机构。现阶段,国内的远程会诊/会议仍然以视频会议硬件作为主流连接方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品牌、网络、连接方式各异,全国仍未形成一体化的远程医疗系统[4],同一所医院具备多套硬件设备的情况也很常见。为减少院内外连接壁垒,北京协和医院提出了高兼容性的连接方案:对具备不同硬件、软件品牌,甚至无硬件设备的医疗机构,均能提供安全、便捷、稳定的远程连接,为形成多元化、无门槛的远程医学网络搭建了基础。
支持多种终端形式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会议需要稳定、高清的视频会议连接,通过提高本院服务器兼容性,其他医疗机构只需要简单调试,即可通过硬件、软件终端,以及更简便易用的BS终端[5]与本院远程连接;支持第三方云会议平台的扩展,最多同时支持200个720P终端双流组建远程会诊、会议,极大提升可及性。
支持多种网络模式通过防火墙的灵活控制,实现多元化的视频会议接入,可同时利用院区内专线、院际专线、互联网虚拟专线、广域网接入,并积极探索5G的多线程接入,以远程医学中心为中枢,利用多种方式,形成病房、手术室、会议室、教室与户外的多点互动。
支持无门槛连接对于具备视频会议硬件的场所,直接支持跨品牌的硬件SIP或H.323协议呼叫[6];若对方无远程设备,仍可通过免费的临时软终端,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安装高清摄像头的电脑随时连接入会,有效避免医疗机构在硬件设备调试、采购上的投入,尽快进入互动状态,将关注点放到临床、教学等沟通本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医学中心积极响应,根据疫情需要,远程医学中心向院内外主要疫情防控部门定点分配账号,安装高清摄像头、全向麦等设备,为10余名疫情防控专家安装手机、笔记本客户端,为多点远程连线提供了软硬件保障。充分利用远程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解决医院间、部门间的沟通壁垒[7],应对本次疫情对分散、隔离的要求,协助相关部门开启各类疫情防控远程会议模式,实现本地化会议的转播(避免聚集),清洁区、污染区的随时沟通,多个终端疫情防控例会的召开。还协助开展了线上面试、线上招标、线上培训等常规业务的进行,得到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是北京协和医院首次利用远程方式,全方位助力医疗、管理、教学、科研各项工作。
即时连接助力医疗互动
武汉前线远程会诊:疫情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先后派出186名重症、呼吸、感染、心脏、肾脏等专业的医护骨干力量,分4批奔赴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传染病重症加强病房(ICU)。北京协和医院大后方提供强力支持,院领导领衔,呼吸、重症、血液、免疫、肾内、内分泌、影像、病理、检验等顶尖专家激烈讨论,通过远程方式共召开疑难病会诊、远程查房、临床病理讨论会7次,攻克难关。每日ICU病房与前线专家都进行连线,心理医学科随时提供心理服务,确保前线抗疫的全面胜利。
发热门诊远程会诊:为降低院区内医务人员流动,确保发热门诊的密闭性,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远程医学中心为发热门诊安装硬件设备,院内外会诊专家通过移动设备远程入会,通过辅流分享,实现HIS在线操作,影像、检验信息共享,解决发热门诊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断、救治方案等问题,截止2020年3月底,共组织发热多科会诊9例。
快速组会协助管理沟通
院内疫情防控远程例会:根据医院整体安排,疫情期间,由院领导牵头,医务处、门诊部、护理部、器材处、后勤保障处、信息管理处、帅府院区、西单院区、急诊科、检验科、感染科以及临时成立的应急物资管理小组、医院感控管理小组、医院培训小组、生活保障与员工关怀组共15个部门每日召开远程疫情防控例会,各部门分散入会,主管院领导集中部署。各部门在台式机(单独配备麦克和摄像头)或者笔记本电脑上安装CiscoJabber软件的方式入会,一改往日集中开会的方式,拉近多个区域的物理距离。软件操作简便,各部门均可实时在线分享汇报所需的PPT,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
医院各类工作会议:为避免人员聚集,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形式支撑了院内主要的常规沟通[8],包括医院院周会、院长办公会、行政办公会以及大量多部门参加的管理类会议,疫情期间先后召开远程会议50余次,最多同时60点入会。
开放连接搭建内外沟通桥梁:为确保医院各部门常规运行,远程医学中心协助其他部门召开了各类对外会议,医务处伦理委员会评审、罕见病中心发布会、器材处招标会议、财务处银行对接;临床科室对外学术期刊定稿会、临床科研课题研讨、医学院教学、专科医师教学等连接,均通过远程模式开展,院外专家可随时通过手机或笔记本入会,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多种形式加速防控培训根据国家疫情防控部署,全部医务人员均需要完成院感防控培训。远程医学中心提供技术保障,采取多会场分散远程入会形式,结合线下视频转播、录播、考核,1周内实现了全员疫情防控方案培训。利用远程教学与网络培训平台,紧跟形势,对每次新发表的防控指南与典型案例,高效、安全地实现了医务人员、后勤人员的持续培训。
经过2个月的疫情防控磨合与总结,远程医学中心逐步形成并建立了成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体系,涉及基础建设、应急响应、沟通模式、资料留存4个维度,确保抗疫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基础建设疫情爆发期间,难以完成临时的物资采购,因此,需要提前进行基础软硬件设备的规划与筹备。在本院远程医学中心硬件基础之上:(1)提前准备软件终端注册授权,疫情期间快速建立临时账号库;(2)预留专属虚拟会议室,可同时保障十几个会议、会诊并行召开;(3)采购摄像头、全向麦、笔记本电脑,结合授权软件终端,形成高质量、低成本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及时向疫区、各会议点分配,确保各类会议按时召开;(4)组建SDWAN为基础的虚拟专线网络,实现运营商级别的专线连接,保证远程信号的高清、低时延;(5)制定各类会议模式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软硬件使用说明书,指导首次使用人快速搭建远程终端。
响应机制疫情爆发期间,通过参会群组管理、会议模式制定、视频会议部署、网络结构优化,迅速形成多维度的响应机制:(1)根据会议范围,组建多个会议群组,分组指定远程联络人,分配账号建立联络体系;(2)根据不同需求,确认会议模式,制定临时、例会、长期连线等联络机制,分配相应网络资源;(3)根据参会人员形式,分配不同类型账号(硬件、PC、手机等),发送操作说明,快速完成软硬件安装及测试;(4)按会议的优先级,部署分配光纤、5G、虚拟专线、互联网等不同类型网络;(5)疫区内设立的视频点,优先使用移动设备,实现床旁查看患者等目标。
沟通方案根据会议“前、中、后”制定沟通方案:(1)将不同会议由“临时-固定”分级,制定不同的会前调试时限:按固定例会分配长期账号,提前30 min测试;临时会议分配临时账号,提前1周测试的方案完成调试。远程会诊、培训提前1周沟通会议方式,至少提前1 d完成测试。(2)会议中,按发言方式:可设定主持人,按会议议程控制发言权限或适当开放讨论模式;同时针对不同会议状态,辅流画面分享与否,制定不同的展示模式。远程会诊由被邀请方开启辅流,展示接收的病例资料。(3)会议后,建立会议评价制度,及时改进;对于首次开展的会议,确认后续是否形成例会方案。
资料留存远程视频会议相比于传统会议,具有实时在线、多线组会、高速计算[9]的特点,会产生多种音视频会议资料:(1)临床医学数据库对接:疫情期间,对于远程会诊、培训、查房会议,与医院医疗数据相连,数据结构更完整,资料可追溯性更强;(2)全程监控和录播:默认开启会议自动录播,对视频讨论、辅流演示均按时间线完成记录,会后随时生成视频,根据需求向各部门授权提供,用于线上培训、决策传达等;(3)会议资料保存:存储会中各版本会议资料,系统支持“语音-文字转换”,快速生成会议纪要,实现各类文档追溯;(4)生成会议标准化操作流程:对于会议发言控制、辅流控制、画面控制操作较多的会议,及时汇总形成标准化流程。
远程医学技术的初衷,是实现医院间疾病诊断的沟通与医学知识传播[10],疫情期间,其高自由度的连接方式,将临床、教学、科研、管理有机结合,远程医学的实践在医院临床科室、职能处室间得到了极大地利用和推广,各部门不仅熟练掌握了系统的使用方法,也逐渐将线上会议作为常规的院内外沟通形式。因疫情原因,远程医学利用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2020年2至4月,远程医学中心承接各类远程会议、教学、查房、科研讨论84次,相比过去3个月(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开展的22次增长了近4倍,疫情期间,辐射范围远至英国、美国,广至全国上百家医疗机构,均顺利完成会议。2020年2至4月,共开展远程会诊280例,相比过去3个月(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开展的169例增长了39.64%。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远程医学体系的一次考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需要有这种高效、可信任的系统,为疫情前后方搭建坚固、畅通的沟通桥梁。然而,尽管视频系统的易用性得到了发挥,但仍然不能完全代替线下会议与医疗流程。对于患者的问询与查体、物品流转等方面仍需与线下结合;互联网的不稳定性、跨地域跨运营商的网络延时等都会极大影响会议效果。但未来,随着5G网络、高速计算、多线程连接、云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扩展性的增强,远程医学技术作为医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将为疫情防控做出更高效的支持与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