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雷
肖玉涵生活照
肖玉涵说,尼泊尔之行也让她更明确了人生目标和方向,“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上,还要多多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参与一些有公益性质的活动,把眼界放宽,把自己磨砺得更充实坚韧。”
在一个假期,扬州大学英语系女生肖玉涵在网上无意间看到国际义工的小组,便萌生了去当国际志愿者的想法。恰好她的一个朋友将之前在尼泊尔支教的经历写成了帖子:“自己喜欢旅行,在高中时就一直向往尼泊尔,也了解尼泊尔的一些社会现状,而支教不仅能帮助当地居民,也能体验最彻底的尼泊尔生活方式,了解不同的文化。更何况,英语是尼泊尔的第二通用语言,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去支教,无论是从专业学习还是丰富阅历方面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让肖玉涵顿觉眼前一亮。
当即,肖玉涵就向SHEWD(尼泊尔民间公益活动组织)发去了志愿者的报名函。经过远程面试等多个筛选环节,她幸运地成为寒假赴尼泊尔的4名国内志愿者中的一员。尼泊尔被称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度”,初到此地的肖玉涵便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与众不同。这是一方很纯洁的土地,没有过度开发的痕迹,天空高远湛蓝,民众和睦友善,对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志愿者,小镇人们同样给予了足够多的善意,以最快的速度接纳了她。
肖玉涵支教的学校在尼泊尔边远山区小镇,这所公立学校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共13个班级。学校条件很简陋,课本共用,铅笔在课堂上用完老师会收回。肖玉涵教的是小学二年级科学课,由于师生间只能说英语,肖玉涵英语虽不差,但尚未达到能得心应手与人交流的水平,初次走上讲台的她很紧张,不过这里的孩子非但没有捣乱、嘲笑,反而十分安静,他们全程耐心又认真地听她用英语磕磕绊绊地上完了课。下课铃响起,他们全体起立鞠躬,齐声用中文说“谢谢”。“那个场景永生难忘,我的内心只有用震撼和感动可以形容。”肖玉涵说。
除了日常教学,支教团队每两天还会用自带的电脑播放一集《辉煌中国》,让这些孩子们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当一次被问及中国和尼泊尔的关系时,肖玉涵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两国的大致版图。中国像一只雄鸡,尼泊尔像食桑叶的蚕,两个国家被喜马拉雅山脉阻隔,是邻居,更是兄弟。肖玉涵也给尼泊尔的孩子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当她用电脑给孩子们看关于中国的风景照片时,所有人都围了上来,很快听到孩子们发出了“哇”的惊叹声。
课余时间,肖玉涵经常和孩子们互动。一起踢球时,孩子们会给这个“中国姐姐”一次次掌声和鼓励;她送给孩子们水彩笔、橡皮等小礼物,还送给他们剪纸,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过年时经常会贴在窗户上的装饰品。看见漂亮的剪纸,孩子们非常兴奋,作为回报,孩子们为肖玉涵表演了精心编制的舞蹈节目“我爱你”。
尼泊尔的孩子们
尼泊尔的早春,温度还是非常低的。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肖玉涵看到没有穿棉衣的,会一个个地喊住叮嘱,女孩尼桑听到肖玉涵的声音,早早地跑到教室门口等她。当肖玉涵的身影一出现,尼桑张开双臂,满脸都是笑容,给了肖玉涵一个大大的拥抱。肖玉涵心疼地责备道:“又穿这么少。”于是一边亲着她的脸,一边牵着她去换衣服。看到孩子们的生活很艰苦,自带的午餐大都是白米饭加一点咖喱,有些孩子甚至什么都吃不到,这让肖玉涵特别心酸。于是每当午餐时,她会买些饼干面包之类的食物给孩子们分享。
肖玉涵发现,一个叫木扎的男孩子常常坐在座位上发呆,一整天不言不语。后来得知,他父母都在地震中去世了,跟养父母一起生活,木扎时常怀念在家乡空旷的大草原上放声歌唱的日子。发现木扎天生一副好嗓子之后,肖玉涵请他在课堂上教大家唱英语歌,为他申请上台演出的机会,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长。慢慢地,木扎变得开朗了,休息时他会带着同学们一起在大操场上唱着歌,聊着天,眼睛里也恢复了少年特有的明亮光芒。
支教期间,肖玉涵住在当地一户友善的四口之家里,条件相对简陋,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一切现代化的社交手段在这里失去了作用。但聊到教学,肖玉涵依然充满快乐,“除了上课,还带孩子们唱歌跳舞,偶尔也会帮别的老师代课。”
30天的支教,从最初的无限憧憬到离别的恋恋不舍,肖玉涵是幸福的。支教于她,是一场从身体到心灵的洗礼,是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我走的那天,学校组织学生为我送行,我教过的学生围住我叫‘姐姐’,不让我走。”肖玉涵说,“我是哭着与学生分别的,这一幕,一辈子也忘不了。”
对于肖玉涵一点一滴真挚的付出,尼泊尔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肖玉涵回国后不久,就收到了尼泊尔志愿者学会主席和政府学校的校长为其颁发的证书,这成为了肖玉涵这段支教经历里最好的纪念品。肖玉涵说,尼泊尔之行也让她更明确了人生目标和方向,“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上,还要多多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参与一些有公益性质的活动,把眼界放宽,把自己磨砺得更加充实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