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增涛教授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总结*

2020-01-13 14:37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2期
关键词:宣肺风邪平喘

王 强 杨 继 张 垚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25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疾病,多以喘息、气急、胸闷、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1]。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哮喘用药多为支气管扩张剂、茶碱类、胆碱能受体拮抗剂、激素等,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但仍不能根治哮喘,且哮喘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存在多种临床表型,治疗颇为棘手[2]。孙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中医中药辨证准确,治疗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激素用量,减少气道阻力,延缓肺功能下降[3-4]。孙教授认为,哮喘初期发病的根本在于肺脾肾三脏不足,正气亏虚,痰浊内生,深伏于肺,外加风邪引动,内外合邪,导致气道挛缩,发为本病。笔者有幸师从于孙增涛教授,特将其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哮喘发病的核心病机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多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体虚劳倦引动而触发。《证治汇补·哮病》指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发为哮病”。孙增涛教授认为,仅以“痰”来概括哮病有失偏颇,哮病发作时临床上常有无痰仅以喘息气促为主要表现者,具有风邪致病特点[5]:患者及家族中有哮喘、湿疹、荨麻疹等病史;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春冬季节,而春季在五脏对应于肝,在六气对应于风;发作前多有鼻痒、眼痒、喷嚏、流涕等先兆症状,这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和“风盛则痒”的特点相符合[6];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作时痰鸣气喘,与《素问·风论》中“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因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风邪袭肺,肺失宣发肃降,津液停聚为痰。正如《脉因症治》所说“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证作矣”。痰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又可碍肺之宣降,气之升降。“风盛则挛急”,风痰相搏,内阻于肺与气道,致使气道挛急、肺管不利而发哮病[7]。

1.2 正气不足,痰瘀阻络是哮喘持续的重要病机 孙增涛教授认为,正气不足是哮喘持续发作的前提,正如《灵枢经·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在哮喘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单独脏气虚损的情况并不多见,临床证候学调查研究已经验证这点[8]。正虚感邪,正邪交争然不能胜邪,则出现气滞、血瘀、痰凝互结等病理变化。正虚当属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温煦、通调、运化功能失司,导致津液凝聚生痰,内伏于肺;且肺气不足,卫外失司,营卫失调,外邪内袭,引动伏痰,痰壅气逆,肺失宣降,发为本病;哮喘日久,或素体阳盛,痰郁化热,灼伤肺络成瘀,痰瘀互结,导致缠绵难愈。孙教授在临证中着重风、痰、虚等病理要素,肺气亏虚、肺气不足,外不能抗邪于表,内不能降浊于里,外加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不能,痰湿蕴脾,母病及子,则肺虚、痰郁、气道壅滞更为加重,病情日久则互结于肺部,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反复发作。痰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导致哮喘进一步发展的致病因素[9]。

2 治法方药

2.1 发作初期重视清宣理肺,疏风解痉 “风盛”是哮喘病的主要因素,而祛风解痉法为治疗风哮的根本治法,哮喘病的治疗,历代多遵丹溪的“凡久喘之证,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即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旨,此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法则。祛风解痉法是针对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表现的“风盛痰阻、气道挛急”的病机而设,属于治标、治肺之法。孙教授提出“轻宣利肺,疏风解痉”为治疗“风哮”的根本方法,据此先后制定了麻苏合剂、麻芩合剂[10]、杏贝定喘颗粒[11]等,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升华,形成了芩龙止哮合剂。该方由炙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蝉蜕、僵蚕、地龙、前胡、射干、紫苏子、款冬花、法半夏、当归、甘草组成,其中方中麻黄辛温刚强,宣肺平喘,深入积痰凝血,引邪外出;杏仁柔润苦降,助麻黄开泄肺气以逐邪,刚柔并济,宣降相因;当归理血中之气,养血和血,配伍杏仁使血和而气降;黄芩善解热生之湿浊,偏泻中、上二焦之火热,桑白皮泻肺火、降肺气而清肺止咳,偏利水上之源,两药合用开泄肺之郁热;蝉蜕、僵蚕、地龙虫类药以走窜之性善搜风通络、止咳平喘;法半夏燥湿化痰,紫苏子、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射干苦寒,降火消痰,利咽平喘;前胡苦泄肺气,清热除痰,全方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之大法共奏宣肺降气平喘、疏风解痉之功。

2.2 病变后期重视调补肺肾,祛痰化瘀 针对哮喘持续期及缓解期正气不足,痰瘀阻络的病机特点,孙增涛教授根据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补肺汤和《景岳全书·新方八阵》金水六君煎,创制了补肺颗粒[12-13],方由具有健脾益肾补肺,祛瘀化痰平喘的特点。方中党参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为君药;熟地黄、当归、山茱萸肉滋肾,以期金水相生为臣;炙麻黄宣肺平喘,桑白皮、黄芩清热,陈皮、法半夏、紫菀行气化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使诸药共起健脾益肾补肺、祛瘀化痰平喘之用为使。使气得复,痰浊瘀热得清,脾肺之气升清降浊,金水二脏相互滋生,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已获得国家专利,临床疗效显著。

3 经验总结

3.1 祛风为先,善用虫药 风邪乃六淫之首、百病之长也,其性偏上,而肺居上焦,易受风邪侵袭,因此,风邪常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引动肺系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伏痰,使肺气上逆而咳喘发作。孙教授认为,风邪是引起肺系疾病的重要因素,风邪有内外之分,内风生于肝,外风受于肺,二者皆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喘发作,所以,孙教授在治疗咳喘病时特别重视祛风药物的应用[14]。常用蝉蜕、僵蚕、地龙等虫类药祛风,既祛除外风,又平息内风。孙教授指出,虫类药物专于搜风通络,能外达皮肤,内通经络,其搜骨透风之力最强,堪称“截风要药”[15]。正如叶天士所说“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孙教授指出了虫蚁药物搜剔窜透,无所不至,尤善入络的特点,用于搜风、驱除恋肺入络之风邪,最为适宜,对久治不愈的肺系疾病确有不可或缺的独特疗效。若哮喘日久,缠绵难愈,则恐为风邪恋肺,不解入络,蝉蜕、僵蚕、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药亦可搜风剔络,来平喘止哮。

3.2 祛痰为要,辛温并用 痰由肺、脾、肾三脏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凝聚而成。肺主气,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若感受六淫或久病肺虚,可使肺失宣降,津液输布失常,停聚为痰。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化为痰饮,痰饮可上乘蕴于肺。肾为水脏,久病肺脾之虚及肾,或劳欲过度,肾阳虚弱,水失温化,聚而成痰。痰流乎经络,郁于脏腑,加剧病情[16]。孙教授认为,临证中凡有痰而喘者,治喘必治痰,如《保命歌括》中曰“痰涎败浊之物,原非津精气血之类,一旦有之,法当驱逐使之亟去也”。痰既是疾病发生中的病理产物,又作为致病因素影响疾病,痰液阻滞气道,必先通过咳嗽排出体外,痰液清除,哮喘自然痊愈,故治哮先治痰,是治疗哮喘的关键[17]。孙教授还强调,痰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非辛不散,非温不开,辛者能散能行,温者能使痰饮易松,易动,易出[18],主张治痰当先行气,化痰当先温肺。临床上孙教授善用法半夏、干姜、细辛温化痰饮,杏仁、陈皮、苏梗、莱菔子等行气降气,以恢复肺中气机升降。

3.3 顺性而治,动态把握 肺为华盖,主宣发肃降,孙教授认为,哮病发作不可一味止哮,主张“顺肺其性而治之”。哮病由风邪犯肺、气道挛急、肺失宣降而发,故“疏风”“宣肺”“化痰”“解痉”贯穿始终。孙教授强调,若机体驱邪外达,正邪相争,则酌情稍加五味子、乌梅等酸敛之品,恐防正气耗损太过;其次,风易兼寒,寒则闭肺,治以药性偏温之三拗汤、华盖散加减,以疏风散寒;或见热象,亦不可太过于桑白皮、黄芩、知母之品清肺,以防寒凉遏肺;然风为阳邪,日久伤阴,症可伴干而无痰,或痰少而黏,可酌加芦根、天花粉等养肺阴以生津,不可妄投熟地黄、山药等滋腻之物,使邪无出路。处方用药不外散、收、升、降、温、清之间动态平衡。

3.4 未病先防,寓调于补 孙教授认为,哮病往往因风邪反复侵袭肺系而发作,关键是正气内虚所致,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身体相对虚弱状态,抗邪无力时,风邪方能入侵人体,引起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反复发作必然由肺虚导致肾虚,故当肺肾双补。未病先防。即便无明显肾虚的新病之人,仍当补肺肾扶正气,防风邪再犯人体复发加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19],本病后期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肺、脾、肾,标实则多为风、痰、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若肺气虚,无以帅血以运,必有血瘀;肺气虚,不能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达到全身,反而聚成痰湿。孙教授针对哮喘持续期及缓解期肺肾虚损、虚实错杂的主要病机,拟定了“调补肺肾”“化痰祛瘀”之法。于培补肺肾同时常佐用丹参、茯苓祛瘀化痰,旨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此外,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壅塞易致腑气不通,同时下元亏虚,孙教授强调此阶段妄投补益之品,易致便结难开,浊气不降,所以,针对该特点,在调补的同时,常佐用瓜蒌、杏仁、石膏、大黄等化痰通腑,此期患者以肺肾虚损为主,通腑泻实应中病即止,避免损伤正气。

3.5 缓以丸药,徐途久治 《局方》中载“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症,进美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和而行之者,可谓上工”。丸药在现代临床应用甚广。如乌梅丸、麒麟固本丸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缓解期临床疗效显著[20-21]。因此,丸药作为中药的一种常用剂型,其疗效值得深入研究。孙教授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标本兼顾,同时也重视预防调护。非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在服用一定疗程的中药汤剂后,症状平稳,亦无感冒或感染的情况时,则嘱患者改为丸剂,徐图久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22]。若久服汤药患者配合度较差,故而改做丸剂,缓途久治,使自身正气在药物的辅助作用下能够增强抗邪之力。此丸剂药性平和,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标本兼顾,肺肾同治。

4 典型案例

患某,女性,34岁,2019年4月21日初诊。患者2年前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此后每因季节变化及感冒诱发。常携带沙丁胺醇气雾剂应急,未规律治疗,症状间断发作,时轻时重。入院查肺功能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上气道阻力增高,FeNO:127 ppb,考虑为支气管哮喘。刻下症见:喘息,气急,咳嗽,咯白痰,痰黏量少,偶有胸闷憋气,无鼻塞,无头痛头晕,无周身疼痛,纳可,寐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滑。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风痰哮证。治以疏风宣肺,化痰解痉。处方:炙麻黄6 g,紫苏子、紫苏叶各10 g,菖蒲10 g,地龙10 g,蝉蜕15 g,五味子10 g,白果10 g,炙枇杷叶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杏仁10 g,白芍10 g,甘草10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嘱患者避风寒,调情志,忌生冷,油腻,辛辣等物,慎起居。2019年4月26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1周后症状较前缓解,咳喘次数减少,咳嗽程度减低,痰白质黏,量少,略有咽痛,无明显胸闷憋气,纳寐可,二便调。舌脉同前。故于前方减去紫菀、白果,加入桔梗、牛蒡子清热利咽,宣肺祛痰,处方:炙麻黄6 g,杏仁10 g,菖蒲10 g,炙枇杷叶10 g,紫苏子、紫苏叶各10 g,地龙10 g,蝉蜕10 g,牛蒡子10 g,五味子 10 g,桔梗 10 g,甘草 6 g。继服 7剂。2019年5月2日三诊:患者气喘不明显,晨起偶有咳嗽,干咳,午后略腹胀,余同前。处方如下:炙麻黄6 g,杏仁10 g,紫苏子、紫苏叶各10 g,桑叶10 g,地龙10 g,蝉蜕10 g,牛蒡子10 g,五味子10 g,桔梗10 g,厚朴10 g,甘草6 g。7剂。后随访未在复发。

按语:患者考虑支气管哮喘病史,辨证属于肺气失宣、气道挛急,方中麻黄,辛温,祛风散寒,宣肺平喘,宣中有降。地龙咸寒泄降,息风解痉定喘。麻黄与地龙相伍,一温一寒,一宣一降,相得益彰,皆为治疗哮喘的要药。紫苏叶辛温《本草正宜》谓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苏叶辛温入肺,善于下气消痰。紫苏叶、紫苏子与麻黄相伍,不仅能增强祛风之力,而且可加强升降相协,使肺之宣降得以恢复。蝉蜕性味甘寒,体轻性浮,能入肺经,宣肺定痉,与麻黄、地龙相伍,以增强解痉之力。石菖蒲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谓其治“咳逆上气”,其与麻黄、地龙相配,可增加化痰作用。白果甘苦涩,有收敛肺气、定喘咳嗽之功。《黄帝内经》云“肺欲急,急食酸以收之”。故方中配伍酸温的五味子、苦酸微温的白芍。两药与辛散的麻黄、紫苏叶、紫苏子等配伍,不仅无留邪之弊,而且又可制约麻黄等的辛散之性,通过一张一收敛的相反相成,促进肺气的宣通。诸药合用,辛温宣肺,祛风解痉,通窍降气,豁痰平喘,使风散痰消,肺气得以宣降,哮喘自平。

猜你喜欢
宣肺风邪平喘
平喘止咳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
宣肺止咳合剂对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AQP1 蛋白表达及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提壶揭盖法治疗闭经的探讨
祛风宣肺止咳方治疗风痰闭阻型感染后咳嗽30例临床观察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呼吸调节法平喘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