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秋菊 石 彤 郝国祥 张 建
(山东大学药学院免疫药物学研究所,济南 250012)
在疫情突发及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19-nCoV)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博弈过程越发关注,对免疫学知识的需求逐步增加。随着新冠疫情影响和实际需求的增长,线上授课已成为各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开展线上教学,即利用现代化工具,包括直播教学和线上资源同步教学,不仅帮助教师依靠获得的数据精准掌握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还能使学生深度参与、积极互动[1]。笔者开设的免疫学通识课程也受到我校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当前背景下,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多重影响。因此,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开展思政教育,通过通识课的教学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广度,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进步,还能够及时纠正偏离正确价值观念的错误思想。总之,线上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尤为重要。
笔者以我校通识课“人体最好医生——免疫力”的教学实施为例,浅谈线上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
笔者开设的通识课程“人体最好医生——免疫力”主要面向我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是一门与人文、社会紧密结合的课程。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来自我校文科、工科等多个学院,他们对免疫学知识具有较高的需求,且对医学知识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笔者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中,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考察内容,将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细化到培养要求,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中,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1提高免疫力智慧 作为一门全校通识课,“人体最好医生——免疫力”主要面向非医学专业开设,根据医学免疫学学科自身特点,向学生传递提高免疫力的生活智慧,讲述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饮食、心情愉快、合理运动等可以帮助提高自身免疫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免疫学观念。
1.2传递健康中国的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笔者认为,向学生介绍国家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形势、政策也是医学通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向学生传递这一概念的相关领域和内涵,呼应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有益于学生正确健康观念的培养。
1.3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 梳理我国免疫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和伟大成就,讲好中国免疫学家的故事,不断建立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1.4培养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并引申COVID-19爆发期间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结合教学内容,讲述疫情防控期间免疫学专家的故事,将团结精神、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1.5扩大国际视野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基于免疫学科的国际视野和前沿进展,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利用专业特点和优势,积极挖掘这一课程的思想育人功能,发挥好通识教育的阵地作用,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实现通识课教育中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
挖掘免疫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做好思政教育的关键。在素材或案例选择上,线上课程与传统教学并无差异,恰当的思政素材的选取有利于思政目标的实现,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对于线上教学来说,不管是直播课程还是线上资源,更应谨慎使用思政教育资源。
2.1与课程相关的科学家故事 讲述免疫学发展过程中诸多科学家的故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比如在“解读免疫力”章节,通过“免疫学之父”詹纳执着探索、勇于创新,成功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故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态度及坚持真理的人生信念,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确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
2.2关注并引申社会热点事件 思政教育资源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更新。过于陈旧的案例可能让学生感觉无趣、无聊,应及时结合世情、国情、社情的发展变化,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比如,通过“魏则西事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细胞免疫疗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3与课程内容相关影视资料 选取与专业知识契合的影视资料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比如,在讲授“药物与免疫”时,播放《我不是药神》片段,让同学们在熟悉的剧情中深刻思考,比如道义和法律的冲突、专利药物的重要性,体会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伟大内涵。
2.4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思政教育不能偏离学生生活,应“接地气”。作为一门免疫学通识课“人体最好医生——免疫力”课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能够成为思政教育的关键阵地。例如,笔者在线上教学进行“心理与免疫”讲授的过程中,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对“新冠肺炎”的恐慌情绪。
总之,大学生思维活跃,线上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亦应该体现出一定的高阶性。通过对素材进行梳理、分析,深入挖掘课堂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展现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润物细无声”的将两者有机结合。
疫情期间,笔者主要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课程讲授。上课前,通过社交软件群公告将会议ID告知学生,学生则通过“确认公告”获悉上课信息。上课时,使用腾讯会议软件共享屏幕开展线上教学。
3.1充分利用在线平台 在师生互动交流方面,线上教学的优势较为明显。在传统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比较沉默,但在直播在线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热情很高,积极通过抢答、投票、主题讨论或留言等形式参与讨论。从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能够切实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在本学年授课过程中,笔者通过直播授课和互动交流,为学生解读新冠肺炎的知识背景和前沿进展,并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营造正向“舆论场”。通过相关案例的合理性诠释,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帮助学生从内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2建立思政教育案例库 结合国家、学校对健康教育的要求以及“健康中国”的理念,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融入通识教育,形成教学案例。比如,在《感染与免疫》章节,结合抗生素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保持好奇心;教导学生诚实、守信,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再比如,在《肿瘤与免疫》章节,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只争朝夕;帮助学生理性认识我国国情,富有责任感,努力成为国家栋梁。确立思政目标,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目前,笔者课程的部分案例已入选我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库。
3.3合理设置思政教育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时间分配是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思政教育环节与知识点讲授的界限不能过于明显,不能将免疫学知识和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地穿插在一起,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感。例如,播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视频之后,自然提出“免疫力为什么是人体最好的医生”“群体免疫是什么”,进而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通过穿插国内外在新冠肺炎预防与治疗中的举措,引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而引发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通识课思政教育来说,应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专业差异、年级差异,也要考虑学生大多缺乏医学背景的实际[3]。因此,提高思政教育资源的普适性,应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和诠释,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从即时、短期、长期多个维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
思政教育的课堂评估是很多老师的困惑之处,也是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的难点。从思政教育的目的来说,大多数人会疑惑,通过一堂课或一门课,学生的思想认识会否改变,因此,教学评价环节需要严密设计,才能实现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者的统一[4]。笔者以往在结课时会让学生撰写一篇综述性文章考察学生素养的转变,考核方式略显单一,不能有效地反映出思政教育的成效。通过在线课程的实施,教研组进一步探索和尝试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策略。
4.1设计调研问卷或课堂民意测验 在课前和课后针对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问卷,通过雨课堂或其他小程序进行在线调研。例如,在《肿瘤基因治疗》章节,针对学生对这一疗法的态度设计问卷,然后对比前测、后测结果,评估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转变。
4.2在线讨论 线上教学尤其是直播过程中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比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讲授《病毒感染与免疫》章节时,引申到敬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交群、雨课堂弹幕展开在线讨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尊重和敬畏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当这些词语出现在讨论区的时候即体现出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4.3撰写心得体会 采用“撰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调查,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线教学过程中,心得体会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讲授“细菌感染与免疫”时,学生通过社交群撰写心得,不仅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也有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发学生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4.4设置“日常道德困境”话题 利用“日常道德困境”或“两难情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反思也是思政教育评估的常用策略。比如在“疫苗与健康”环节,提出问题“对于疫苗可以保护大众尤其使儿童免于疾病,但在少数情况下又会造成危害,应如何权衡其中利弊”,通过在线分组辩论,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从而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免疫学通识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免疫系统,还能引导学生抵制各种医学谣言,对大学生整体医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思政教育与免疫学通识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度挖掘通识教育育人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互联网+”时代,笔者拟进一步挖掘和完善思政资源案例库,并建设线上课程资源,推进云端教学,将课程推向慕课平台以让更多学生受益。利用慕课平台教学系统,在线课程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对推进我国免疫学科的通识教育、促进通识课程的价值观引领具有深远意义,也为服务健康民生和提高医学素养作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