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彦 居颂光 张学光
(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免疫学系,苏州 215123)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其理论和技术更新快,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交叉融合,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苏州大学自2004年以来面向海外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留学生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免疫学理论和实验技术,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2020年初始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全球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留学生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原有教学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既往的实践和现今疫情下的应急措施都证明了线上教学对医学免疫学教学的推动具有巨大潜力[1]。本教学团队通过制作微课、教学录像以及推荐相应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将QQ、微信、腾讯会议等手段应用于网络直播教学、PBL教学、课后学习交流、答疑解惑以及课程考核。借此机会,我们对留学生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思考。
医学免疫学的原理复杂、抽象以及跨越宏观和微观等特点一直是困扰教与学双方的难题。另外,医学免疫学课程由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特色选择不同的教材和相应的参考教材。对此,本教学团队根据引导学生掌握免疫学原理这一教学目的和立足于医学本科免疫教程的共性,提出“模块化”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教材。由此,改变原有机械地以教材自然章节为序的授课方法,按照“一条主线、四大模块”重组免疫学理论教学内容,即以免疫应答为主线贯穿免疫学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免疫系统介绍、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应用免疫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1免疫系统介绍模块 免疫系统介绍模块主要包括了免疫系统概论和构成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细胞与分子以及免疫应答的对象——抗原。这一模块主要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初学者来说,尚未对免疫学建立整体印象,又面临大量抽象信息,各种信息彼此相互交织关联,难以理顺,容易有畏难情绪。对此,我们以经典的教学方式为主,帮助学生梳理重点难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逐步适应免疫学学习,并产生兴趣。
1.2固有免疫应答模块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模块 固有免疫应答模块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模块是将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免疫细胞的应答过程进行串联,是一个前后连贯的动态过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图片等制作生动的课件,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变静态为动态并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进行演示,使抽象难懂的免疫学过程具体化、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理论教学效果。例如,T细胞发育过程涉及不同阶段的T细胞与胸腺中相应细胞的互相作用,学生很难理清、不易记忆。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利用Flash动画来演示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过程,使其整个发育过程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类比则是形象化教学的另外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改变沉闷的授课形式,创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例如,讲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时,可将它们的特性与警察和作战部队的特点进行类比。另一方面,形象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联想力,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3应用免疫模块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原理在疾病机制探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即构成了应用免疫模块。由此,通过免疫应答为主线将复杂的医学免疫学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使得教与学双方思路简明清晰。PBL教学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的讨论式学习模式[2],适用于“应用免疫模块”的教学。通过提出临床现象和知识背景的补充,启发主要知识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力、开拓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引入常见的过敏、肿瘤等临床疾病,启发学生利用基础理论来思考和讨论疾病免疫机制、免疫诊断和免疫干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拓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医学免疫学这一学科自身的前沿性、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高要求。留学生教学中无论采用英语还是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学双方课堂沟通的流畅,还需要课后的进一步巩固理解以及延伸学习。疫情条件下,仅有少部分学生在校学习,而大部分学生无法到校或者无法进入我国进行学习。他们的网络条件、资讯交流的及时性不相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慕课和微课等手段的逐步应用[3,4],线上教学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补充,为解决当前疫情条件下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问题提供了条件,也给推进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有纪律和规则的约束,第一阶段比较好完成。但毕竟课堂覆盖的空间和时间有限,而第二阶段“吸收内化”的效果不佳,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整个学习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教学团队在课前布置后续学习的知识要点和难点由学生提前预习,课堂讲解着手解决要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当堂提问和课后讨论;通过推荐课后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建立课堂内外结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体系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免疫学知识,还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根据各模块中一系列的知识要点和难点制作视频,旨在通过教学视频传达简明清晰的教学信息。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方便学生针对性自主学习。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达成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融合的教学模式,为教与学双方提供了高效的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建立了“医学免疫学”网上教学平台,内容包括医学免疫学微课和教学视频,以及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拓展阅读材料、练习测试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另外,“智慧树”和“问卷星”等为留学生医学免疫学评估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线上考试平台和试卷分析平台。对学生来说,这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对教师而言,可通过线上和线下途径获得教学的反馈,并及时进行调整。
根据免疫学知识体系抽象以及基础知识到免疫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的大跨度,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提出“理论与实验互补,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注重基本实验技能与方法的顺序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从现象入手,找出解释现象的基本实验思路和多种方法,正确应用所学的技术方法;实验结束时进行总结,延伸实验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讲解和实验讨论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联系和结合学习,有效消化书本知识。例如,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与免疫荧光实验和ELISA实验的知识体系对接以及向临床诊断领域的延伸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仅如此,虚拟仿真教学和课堂实录等线上手段的配合应用,也将为疫情之下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带来新思路。
总之,线上和线下并重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应对疫情给留学生医学教学带来的挑战,也将极大促进未来疫情平息后的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留学生的基础医学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