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胜兵
(沈阳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164)
革兰阴性菌能引起人类的严重疾病,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NB)引起的医院感染是卫生保健人员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1]。纳米材料(nanoparticles,NPs)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多功能性,这可以增强它们对实验微生物和其他疾病的作用效果[2]。金纳米粒(Au nanoparticles,AuNPs)具有无毒、表面修饰的多样性、多价效应和光热效应等优点,在抗菌药物的研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3]。本文综述了AuNPs的制备方法、作用机制及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效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选择合适的AuNPs合成方法对于优化NPs的尺寸和形状,从而调整其性能以适应特定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从大块黄金中破碎而产生NPs和从原子水平开始建立NPs,被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AuNPs两种基本制备策略[4]。电化学方法、播种生长法和生物学方法是研究中常见到的几种合成AuNPs的方法。另外一种合成AuNPs的方法是播种生长法,根据种子生长过程,合成了直径为5~40 nm窄粒径分布的薄膜。颗粒大小可通过改变种子与金属盐的比例,因此可制备每个大小都在5~40 nm的粒子。人们越来越需要研发一种环保,且成本低的方法来合成不使用任何有毒化学物质的纳米颗粒,NPs的生物合成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在生物方法中,NPs由微生物、酶、植物或植物提取物合成[5]。
3.1 ROS作用 AuNPs对细菌细胞毒性的确切和完整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通常纳米毒性是通过氧化应激(活性氧化)的激发而产生的。以前的研究重点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包括过氧化物、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产生上。ROS被认为是NPs抗菌机制的关键特征之一,如细胞壁损伤、膜透性变化、质子动力变化引起的NPs离子穿透等[6]。此外,ROS还可以破坏对维持细菌细胞正常生理发育至关重要的蛋白质,降低某些胞质酶的活性。根据以往的研究,诱导NPs抗菌活性和ROS生成的几个过程包括:①细胞膜干扰;②穿过细胞膜;③诱导细胞内与线粒体以及DNA的相互作用[7]。
3.2 5个作用特点 Tillotson等[8]研究者提出,颗粒大小、功能化,以及实验菌株等,与AuNPs的杀菌作用机制相关。为了解释AuNPs是如何消灭细菌的,不同研究结果展现了NPs的5个特点,这5个特点使它成为抗生素的可能替代品。第一,NPs容易穿透细菌细胞膜,破坏其结构,导致细菌细胞死亡[9-10]。第二,NPs的抗菌机制与抗生素类似,包括ROS介导的氧化应激、细胞膜破裂、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抑制和细胞内成分渗漏[11]。ROS主要包括超氧物(O2·-)、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和过氧化氢(H2O2),NPs产生活性氧被认为是其介导抗菌活性的主要原因。第三,各种NPs可以作为抗生素药物载体,通过减少抗生素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效地将抗生素管理到目标位置[12]。第四,NPs在体内的滞留能力远大于抗生素,这可能有利于长期的治疗效果。第五,NPs可以根据其目标和用途进行功能化,因为它们可以有效地对抗细菌细胞,而不会对哺乳动物细胞产生毒性[13]。
4.1 AuNPs粒子直径 开发具有新靶点或新作用方式的抗菌药物,以避免对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是解决细菌耐药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4]。AuNPs技术已经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探索,以期研发针对革兰阴性病原体的有效药物。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AuNPs尺寸大多在20~40 nm。据Zheng等[5]研究者在2017年的研究结果,AuNPs减小到纳米团簇大小,如直径<2.0 nm,也能对一些真菌和细菌菌株具有抗菌活性[15]。通过对裸磁铁纳米颗粒、D,L-蛋氨酸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比较,Žalnėravičius 等[11]定量分析了超小型(Ø~1.8 nm)Au@Met NPs和Fe3O4@Au@Met NPs的抗菌效果。
4.2 AuNPs辅助合成材料 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颗粒合成辅助材料,Asela等[12]合成了一种新的β环糊精-2-氨基-4-(4-氯苯基)噻唑-AuNPs,其中βCD-AT配合物可以增加(2-氨基-4-噻唑)AT的溶解度,并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βCD-AT-AuNPs三元体系。在另一研究中通过还原Fe3O4表面的金属氧化物(Met)分子,在磁铁矿纳米颗粒表面合成了超小、尺寸均匀、含零价金的AuNPs,作者Žalnėravičius等[11]以Fe2+和Fe3+盐为前驱体,以蛋氨酸为稳定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磁铁矿NPs,以控制NPs生成的均匀性。
4.3 研究AuNPs作用时常用的革兰阴性菌 AuNPs作用效果研究中常用的革兰阴性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MTCC 443、MTCC 4296、ATCC 25922、ATCC 25922)[10-11]、铜绿假单胞菌(MTCC 424、ATCC 27853、PTCC 1707)[10-11]、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12]、鲍曼不动杆菌(ATCC BAA-747)[11]、沙门菌(GTCBTL,B-25)[11]。大肠埃希菌是研究最多的细菌,可能是由于其在体内相对于其他细菌普遍存在。
4.4 AuNPs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效果 有研究结果显示,AuNPs可以作为有效的生长抑制剂对抗革兰阴性试验菌。AuNPs对革兰阴性试验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作用,革兰阴性试验菌对合成的AuNPs浓度的敏感性在医学和制药领域有很大的差异(P<0.01),革兰阴性试验菌在表面有一价金离子金属封端的AuNPs作用下,生长明显被抑制[11]。AuNPs在纳米医学领域有很强的潜力,研究表明具有相同的粒径分布的金胶体溶液,在生物学上非常适合用于医药领域[10],生物源性的AuNPs可能在开发新的抗菌剂方面具有治疗潜力。植物化学物质稳定的AuNP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来源,新合成的β环糊精-2-氨基-4-(4-氯苯基)噻唑金纳米粒[β cyclodextrin-2-amino-4-(4-chlorophenyl)thiazole,βCD-AT-AuNPs],将2-氨基-4-(4-氯苯基)噻唑[2-amino-4-(4-chlorophenyl)thiazole,AT]在实验介质中的溶解度提高了16倍,在所有被评价的细菌中均获得1024 μg/mL的抗菌活性,βCD-AT-AuNPs三元体系的尺寸适合于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12]。
抗生素已经成为有效治愈威胁人类生命的感染性疾病的有效制剂。自从发现抗生素以来,其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然而,随着抗生素使用的增多,细菌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也在迅速增强。近年来,NPs因其良好的理化性质而被大量研究,以解决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与基于NPs的癌症研究相比,基于NPs的抗菌活性这一领域相对较新。在这篇综述中,本文对AuNPs合成方法、作用机制、不同AuNPs的合成特点,以及其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结果和相关结论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本研究发现,AuNPs对革兰阴性菌有良好抗菌活性作用,其浓度与作用效果相关;颗粒的大小、功能化特性、辅助材料和实验菌株等是AuNPs抗菌机制的相关因素;颗粒的特性和稳定性与AuNPs的抗菌活性相关;生物源性稳定的AuNP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来源;复合体AuNPs材料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作用效果。具有无毒、功能化能力强、多价效应、易检测、光热活性高等优点的AuNPs,在抗菌药物的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医学领域有很强的应用潜力。
现阶段有关AuNPs抗菌活性的临床研究很少,研究主要是体外试验。因此,成功地将纳米材料转化为治疗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细菌临床应用的体内研究,包括动物体内试验等,需要进一步深入。另外,在应用AuNPs之前,其对环境、人体和其他生物的毒性也应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