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多汗证病案1则※

2020-01-13 08:38潘佳颖魏心昶丁婀慧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多汗俞穴津液

潘佳颖,陆 瑾,魏心昶,丁婀慧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01;2.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210001)

患者,女,57岁,2019年5月6日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诉:汗出过多5年余。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前额、前胸部及背部出汗过多症状,动辄出汗,后病情进展,静坐时亦汗出较甚,体倦乏力,汗出时间长达1~2 h,每日2~3次,每日需换衣3次,手足偏冷,肤冷黏腻,伴潮热,偶有盗汗,无家族史,不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喜饮温水,5年前出现月经周期紊乱,3年前已绝经,舌质红,苔薄白有裂纹,脉细弱。西医诊断:围绝经期多汗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汗证)。治法:患者取俯卧位,选取肺俞(双)、心俞(双)、肾俞(双)穴,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在穴位处直径为2 mm范围内点刺,以皮肤变红稍有渗血为度,不留针,后用直径为4 cm竹罐在每个点刺穴位上进行闪罐,在相同部位闪罐10次,罐口不贴紧点刺穴位,留罐3 min,起罐后用干棉球擦拭出血部位。每周治疗2次,中间间隔2~3 d。第1次治疗后,患者自诉症状好转50%,出汗情况明显好转,静坐时汗止,但动则汗出,日常活动仍有大量汗出。第3次治疗后,患者自述症状好转70%,日常活动未见大量汗出,运动后汗出较多,前额出汗较甚,前胸部及背部出汗量已基本恢复正常,现日间只需换衣1次,盗汗症状未见发作。第7次治疗后,患者自述汗出症状已基本好转,出汗量基本与常人无异,皮肤光洁未有黏腻感。后继续巩固治疗3次,出汗情况已趋于正常,精力比治疗前充足,日间未有劳倦感。2019年8月16日复诊,多汗症状未见发作。

按语:多汗证是女性围绝经期常见的一种症状,西医认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女性围绝经期体内激素大幅度变动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从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其兴奋性增加。该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严重时导致精神抑郁,临床中还未有确切疗效的治疗药物,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被认为是治疗多汗证的有效治疗方法[1],但其不良反应较大,难以长时间维持治疗效果[2]。中医认为该病属于“汗证”“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医宗必读·汗》言:“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女子“七七”肾衰而敛汗之力减弱,津液从孔窍出,而致汗证,表明该病与心肾相关,总体上为虚证。

该例患者治疗时选取穴位皆为背俞穴,《素问·长刺节论》曰:“迫脏刺背,背俞也。”肺俞,肺之背俞穴,肺主行水,有通调水道之功,疏通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点刺肺俞可固护卫气,防津液外泄;心俞,心之背俞穴,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肾俞,肾之背俞穴,肾主藏精,肾精化血,血汗同源。诸穴合用,以调和阴阳,固卫腠理,防汗液外泄。背俞穴在调节相应脏腑之气时,输注的是穴位周围的一片区域而非经络上单个的穴位点。背俞穴的穴位解剖中有丰富的神经通路,针刺背俞穴的同时也会影响位于脊柱旁的交感干,达到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拔罐具有活血益气、扶正固本等功效,其中闪罐法善治虚证。研究表明,拔罐法的机械刺激和温热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研究表明,针刺可双向调节自主神经系统[3]。背俞穴深层有交感神经干,与交感神经联系密切[4]。心俞、肺俞、肾俞位于脊柱旁开1.5寸的膀胱经上,穴位深部有节前纤维到达相应的交感神经节[5]。胸交感神经节在汗液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目前西医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第2~4对胸交感神经节以治疗多汗证,但由于切除部位偏上,对于足汗效果不佳,且手术为永久性损伤,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大,而通过针刺肾俞可以调节相应下位交感神经节。

综上所述,穴位点刺结合闪罐治疗多汗证操作安全,疗效确切,可多次反复治疗,患者依从性好。在后续研究中,应扩大临床样本量,明确该治疗方法的非特异性,为推广穴位点刺结合闪罐在围绝经期多汗证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多汗俞穴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为什么自来水管会“出汗”?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拔罐治疗脂肪肝
乳腺癌手术后“多汗”的中医治疗
儿童夜间多汗是什么原因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