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杨子,刘茉,刘冬杪,石森,赵建磊
截至2020年5月13日,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2019)疫情已影响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1]。为有效降低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风险,2020年1月26日,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2],要求各地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2020年1月2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如何有效防治高校大学生因疫情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关于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和思想,其中“治未病”思想或可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带来启示。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是中医文化的精髓[4]。这一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人类在与疾病或与外界作斗争时,趋利避害,进而产生“防”的概念。如《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表达了在事情或祸乱发生前应做好相应的计划或预防。
《黄帝内经》中三次阐述了“治未病”思想或提及“治未病”一词,标志着这一思想的初步形成。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肝热病者,……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而《难经·七十七难》中提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曰治未病焉”。两本中医学经典均明确提出“治未病”思想,体现了中医对待疾病有“防重于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对这一思想理论不断完善和发挥,如唐代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之于无事之前”的观点。“治未病”的核心要点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三个含义[4-7],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通过相应的手段预防,或在疾病发生后,阻止其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理念的核心,这一思想已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主要原则[8]。
心理疾病不同于躯体疾病,一般很隐蔽,可先表现为情绪上的波动,随着病情程度的加深表现出外在的躯体症状进而被诊断为心理疾病,且心理疾病不易监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9],故及时觉察异常情绪可预警心理疾病的发生。《医宗金鉴》认为“未病”不等于“健康”,而是已存在病因尚未发病的状态[10]。“未病先防”是指,在已存在病因尚未发病的状态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既往研究中,已有学者从理论角度阐明“治未病”思想,特别是“防”这一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11-13],表明将该思想用于大学生心理工作具有一定可行性。在疫情已经发生、学生尚未因假期调整、信息爆炸等影响而产生情绪变化时,如何采取接受度较高的健康宣教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疫情,为学生情绪做一个有效的“缓冲”,“治未病”思想或许为高校心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传播广泛、危害复杂及不可预知等特点,易引发公众恐慌[15]。为有效阻断疫情向学校蔓延,教育部部署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假期的延长、长时间居家、缺少运动、社交活动受限等可能会对高校大学生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影响,进而引发情绪、认知、行为以及生理上的变化。
恐惧是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境时所产生的情绪[16]。此次疫情传染源不明、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发展迅速,使得防疫知识不足、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产生逃避心理,从而引发恐惧情绪。疫情期间各类信息平台密集发布相关信息,过多糅杂的信息令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大学生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加剧了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而出现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夸大事实等行为表现[17]。另外,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与负面信息的传递可能会使大学生出现社交恐惧,影响正常人际关系。
焦虑是个体对未知的、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威胁产生的紧张、不安、烦恼、忧虑等一系列不愉快的复杂的情绪体验[18]。人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往往缺少准备,又因对疫情的不了解而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2003年“非典”时,长春某高校的调查显示,有32%的学生因不适应生活变化、恐惧疾病等产生焦虑情绪[19]。大学生面对长时间的隔离、社会交往的受限、不确定的开学日期、上课形式的变化等感到“没有尽头”而易出现焦虑情绪,且过长的假期时间打乱了原有的生活学习节奏,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会出现学习进度拖延、毕业设计未按期进行等。
持续且过度强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消极后果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由此导致极端思维的出现[20]。新冠疫情具有和普通流感类似的症状。在疫情防控措施严格实施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可能会担忧自身或家人的身体状况。当出现类似症状时疑心自己是感染患者,无症状时又担心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甚至导致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感到人生无望。当怀疑的情绪过度时,会出现一些躯体化反应,如胸闷气短、咳嗽、身体疼痛、睡眠质量下降、体温波动等,这些反应又会进一步印证猜疑。
伴随情绪的变化,机体为了缓冲情绪变化带来的影响、摆脱身心紧张状态会采取相应的应对行为来适应环境需要[21]。急性传染病流行期间很容易形成以“洁癖”为代表的强迫性行为[22]。如“非典”期间,人们为规避可能的风险,出现反复洗手、频繁测量体温、给物品消毒等表现[23]。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特点,学生可能会有反复查看疫情进展、离家前反复检查确认防护措施、拒绝与宠物接触等强迫性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于发生异乎寻常的灾难性或威胁性的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持续长期的精神障碍[24]。卢文学等[25]对汶川地震灾区近1 000名亲历者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发现随着事件严重程度的加重,应激障碍程度越重,恢复速度越慢,这与“9·11”事件后Susan等[26]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将持续一段时间。结合PTSD的临床表现来看[27],学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可能出现以下表现:在浏览疫情相关信息时感到心跳加快、回避与心理辅导老师谈论家庭受到的影响、出行经过亲人逝世的医院会选择绕远路、梦境中反复出现相关画面或不自觉从头至尾回想经历疫情的每一个细节以及感到与外界格格不入等,特别是自身患病或亲属患病并死亡的学生出现PTSD的可能性更大、程度更重。
有研究表明,对新型冠状病毒知识的认知度越高,大学生出现轻度焦虑的风险越小[28]。在这个信息过载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缺乏理性判断和有效筛选。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结合学生长期居家学习生活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和平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科学防冠。对新冠肺炎知识认识的越全面,预防措施就会做得越完善,其心理状态也就越好,越能积极应对疫情。例如,笔者所在大学第一时间组织开展线上防冠知识竞答,组建战“疫”宣传小组多方学习并传播新冠肺炎的防护方法、治疗方案、中医养生等知识,让师生在第一时间学习,理性抗疫,增强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此外,心理学认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能够有效转移注意力[29],宣泄负面情绪。传统功法不仅可以柔筋健骨,行气活血,同时可以调节精神紧张,从而使心情舒缓[30]。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云”生活。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开展的“云做饭” “八段锦云运动” “云游国内”等线上活动一时成为学生中的热门话题,促使学生在家合理规划学习生活,促进同学们在线交流,调动积极情绪。
即病防变,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正值寒假期间,高校如何在短时间内响应并建立针对性强且有效的心理援助渠道,成为疫情期间高校心理工作的重点。面对疫情,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迅速全面精准地掌握学生情况,并及时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分类落实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日报制度、心理支持热线、网络辅导等措施,利用“键对键” “见屏如面”的网络工作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调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培养坚强乐观的心态并提供合理宣泄的方法,提高对应激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其次,应重点关注低龄、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别是在农村、近郊的学生群体,有研究表明,这部分群体学生更易出现轻度、中度甚至重度焦虑抑郁[29];最后,对被确诊或者被隔离的学生,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给予学生远程心理疏导,引导其正视现实,以尽快消除因疾病而引发的恐慌等异常情绪,让学生得到学校和亲人的双重关怀,树立早日战胜病魔的决心。
病愈防复,是指在疾病痊愈后要注意采取措施防止病情反复发生。在疫情尚存乃至结束之后,大学生心理工作仍不可中断或松懈。对疫情流行期间已发现的异常情绪的学生,应对其持续关注,防止学生出现PTSD,并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记录学生平复状态并及时进行干预与引导。对自身抗压抗挫能力较差,有产生心理问题风险的学生,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仍应将其列入重点关注范围内,时刻关注有无外界刺激因素导致这些学生出现问题,并及时干预。研究表明,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与情感链接可以有效淡化痛苦体验,修复创伤并树立勇气以处理挫折[31]。高校心理工作者需要及时进行愈后随访,在学生宿舍、班级等群体内适当寻求同龄人的支持,并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学生在信任的亲属陪伴下平稳恢复。同时,高校应随着疫情的发展反思现存问题,逐步建立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辅导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