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平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畜牧兽医站,730500)
牛病毒性腹泻是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在牛、羊、鹿、牦牛等反刍动物中及猪身上均有过发现,在牛群中主要以犊牛和孕牛的易感率最高。凡带病毒的动物及其粪便、唾液、精液、子宫排泄物、流产的胎盘及胎儿,均可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该病发生后激活牛的免疫力抑制病毒,在免疫抑制病毒的过程中由于病牛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容易造成牛感染其他疫病,引起病毒性腹泻。主要的危险因素来自于应激及未免疫的动物,发生感染后持续性免疫易导致继发性感染的增加。西药抗生素治疗会增加病毒的抗药性,从而加剧继发感染的发生。中药对症下药可有效的控制继发感染的发生,研究中药治疗牛病毒性腹泻对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牛病毒性腹泻在四季皆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在冬春季节的感染率较高,其中以6-19月龄的犊牛易感率最高。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有着较长的潜伏期,一般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潜伏一年后继发性感染加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该病通过接触方式进行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携病牛的分泌物、血液、脏器组织、淋巴组织等,均会造成感染。在无继发性感染的情况,牛病毒性腹泻病程大约为10 天左右,几乎无死亡率,但当发生继发性感染时,对病牛的脏器组织及机体各部分功能损伤严重,死亡率为100%。
牛病毒性腹泻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及隐性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性。急性型牛病毒性腹泻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大约为2-14 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大约为2-3 天,病牛临床表现出明显的高热症状和腹泻症状,高热持续大约2-3 天,伴随有口腔溃烂发炎、鼻腔溃烂发炎及口腔表皮坏死的症状,母牛伴有流产症状,刚出生的小牛可能发生失明或小脑发育不全等先天缺陷。急性型感染最高时体温可达42℃。慢性型牛病毒性腹泻的潜伏期和病程较长,一般为2-12 个月。病牛因长期伴随有腹泻的发生,鼻腔、口腔、蹄部等部位反复溃烂,严重影响病牛的采食和活动,导致病牛饲料转化率降低,体形日渐消瘦,生产性能严重降低。隐形型牛病毒性腹泻的病毒携带者并不发生明显的临床感染症状,但病牛机体携带的病毒同样具有感染力,主要以感染和侵害健康牛为主,增加了牛群的感染风险[1]。
诊断应根据不同类型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进行判别,或采集双份血清做中和试验,或做病毒分离试验,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再依据临床症状做诊断时,要将牛病毒性腹泻与沙门氏菌病、冬季痢疾、蓝舌病、口蹄疫、牛瘟、牛恶性卡他热、水泡型口炎、丘疹性口炎、普通腹泻和糜烂疾病以及其他流产性疾病进行区分。在临床症状符合牛病毒性腹泻时,实验室检测到淋巴组织组织坏死及血清中白细胞数量有所减少,也可作为确诊依据。
牛病毒性腹泻目前市场上无特效药及免疫方法进行防治,最有效方法是加强牛的护理及对症治疗,因此中药疗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中药对症治疗要在清热解毒、凉血燥湿、泻火止泻的基础上想办法增强病牛的机体免疫力,提升机体对继发性感染的抵抗作用。常用处方:白芍25g、茯苓20g、白头翁35g、大黄25g、滑石30g、甘草12g、金银花35g、地榆炭20g、车前子25g,煎汤灌服,每天两次,连续给药5-7 天。若腹泻脾虚的可增加当归、党参、仙茅、天麻、三七各25g,煎汤灌服,每天两次,连续给药3-5 天。食欲不振者可增加麦芽、神曲、山楂各30g,用法用量同上,连续给药5-7 天。对健康牛也要在饲料中适当的添加白术、茯苓、党参、黄芩、当归、黄连、五味子、柴胡、黄芪等,以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该病的科学防护意义重大,在日常管理中养殖人员应做好养殖场内外定期清洁卫生及消毒管理工作,对牛场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将新引进的分隔出独立养殖区域进行养殖,隔离养殖时间应大约2 个月。对母牛、犊牛同样分区管理,加强营养控制,增强牛的机体免疫力,从而提升抵抗牛病毒性腹泻感染及继发性感染的问题[2]。
牛病毒性腹泻的感染在临床上具有隐形感染的特征,携带病毒的成牛也是传染源之一,而刚出产的小牛或免疫力较低的牛自身无法免疫,产生免疫抑制后引起牛病毒性腹泻。根据临床症状表现,病牛因继发性感染导致体温升高,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加重,血热增加,中医可采用清热解毒、凉血燥湿、泻火止泻的治疗方法,来治疗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引发的一系列本病,增强机体免疫,改善机体状态,从而提升整体的治愈率。